对于职场新人而言,明显的是自己心甘情愿地跳了进去。再想出来,可就有些难了。所以,新人入职之前,一定要看好用人单位让签订的各种协议、劳务合同中的相关条款,避免入坑太深,难以自拔。
一、谨防企业宣传噱头、领导画大饼
新人面试之前往往都会被各种宣传广告打的眼花缭乱,特别是看到用人单位关于薪酬待遇这一块,比如:8K—20K之间,5K—30K之间,等等诸如此类,如果薪酬远远大于他们的心理价位的时候,很容易就头脑一热,想去试试。
领导面试很容易就被通过录取了,然后开始让签署一系列的相关文件,美其名曰为保密协议、安全协定等等,这个时候就应该严谨慎重,任何单位都不会如此发放薪酬,不然不赔死才怪。
所谓领导画大饼,也不过如此。
而真正能通过努力想要拿到上述薪酬的寥寥无几,饼画得太大了,一般人根本够不着。等于说辛辛苦苦一个月,能拿到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如此看来,这样的工资标准也就跟其他单位没什么区别。
让职场新人绕来绕去,就是围绕一个话题。让你多干活,少拿钱。大不了几个月之后,再换一批人进来,一方面降低薪酬,压缩开支;另一方面还能不断地换血,优中选优。
二、谨防劳动合同中的“陷阱”
根据国家劳务用工规定,新人入职的时候,必须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相关的保险,而不懂行的人最容易掉进这里的坑。
我们单位就有过,新人入职三个月为试用期,在试用期期间只能拿固定工资,三个月之后表现良好才能拿绩效。
而只有表现优异干满一年者才给缴纳社保,这都是劳动合同中标注的条款。
最奇葩的就是每次请假还要扣除当天的底薪工资,每周只能休息一天。
因此,就是这样的环境也招来了不少人,大多都是冲着公司的名头来的,很多人都是兴高采烈地来,默默无闻的离开。
更有甚者,干了几个月工资不要了,最后直接走人。
如果不能详细的研究劳动合同中的条款,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劳动合同是新入职员工最主要、最有效的保障文件,绝不能领导嘴上一忽悠,或者别人七嘴八舌的一说,就信以为真,不看合同就签字,前文的这两个大学生就是这样掉坑的,悔不当初。
1)劳动报酬
千万不要空口白牙一说,你就信以为真,所有没有经过劳动合同签字确认的承诺都是无效的。只有经过双方签字,单位公章盖章之后的劳动合同才能真正地具备法律效应。
2)试用期
《劳动法》规定:
劳动合同期限满三个月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劳动合同期限满一年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
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任何超过这个试用期标准的,都是违法。
3)五险一金
那些不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或者未按标准缴纳的,均属于违规行为。
4)违约责任
违约条款中,对于高额违约金的事项,签字要格外慎重。
随着法律的不断普及,使得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但是,仍有大部分人不懂法,社会经验不足。特别是刚下学的学生,总想着学有所成能够一展所学,实际生活中确是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这也间接造成了他们无法识别这其中的“坑”,同时也就给了一些不正规的公司以可乘之机,他们就是利用学生急切地想挣钱的这种心理,诱使上当。
三、谨防用人单位只试用,不聘用
社会中就有些非常可恶的公司,只试用员工,却不聘用,试用到期后延长试用期,或者直接辞退员工。
这样的情况也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说好的试用期三个月,每个月有固定工资,表现好了再拿绩效。公司美其名曰就是你刚下学,很多东西并不熟,这要是在学生实习的时候还要收费呢,我们这不但不收费还给你发工资,专门有老师傅带着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要好好把握。
也就有很多人信以为真,认为机会难得,要抓住这三个月的实习机会,争取早日转正。
真正等到了三个月之后,公司又会以实习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为由,要求再增加2个月,好说话的也就认了,不好说话的可能就知难而退了。
即便真正到了5个月之后,公司还会找其他的理由就是不转正。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公司减负,降低运营成本,依靠不断地拉新来增加劳动力。
所以说,不管去哪工作,入职之前一定要谨慎。详细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管理状况,企业文化,劳动合同签订的条款,薪酬等,一旦自己的权益被侵犯,要保留相关证据,通过维权去争取自己的利益。
如果真的遇到上面所说的一些坑,应提早地说出来,拿起法律的武器,坚决的捍卫自己的权利。
【来源】 信用西宁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