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报道 > 信用密云 > 风险提示
警惕高利陷阱远离非法集资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 发布时间:2020-08-11 16:31
  • 【 字体:      】

近几年来,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案件发案率大幅上升。非法集资案件欺骗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手段不断翻新。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梳理出5种常见的手段。

承诺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者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入者的本息,然后用后集资人的钱兑付先前的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携款潜逃。

编造虚假项目。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以订立合同为幌子,编造虚假项目,承诺高额固定收益,骗取社会公众投资。

以虚假宣传造势。不法分子为了骗取社会公众信任,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采取聘请明星代言、雇人发放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制造虚假声势,骗取社会公众投资。

利用亲情诱骗。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亲戚、朋友、同乡等关系,用高额回报诱惑社会公众参与投资,有些参与人员,利用传销式的洗脑,诱惑公众参与投资。

混淆投资理财概念。不法分子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网络炒汇、电子商务等新名词迷惑社会公众,假借委托理财名义,承诺稳定高额回报,欺骗社会公众投资。

在此,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特别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算、看、查、思四种方法进行识别和判定。算:就是计算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多数情况下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很可能就是投资陷阱。我国规定,超过国家规定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不受法律保护,可作为判断回报是否过高的参考。看:通过政府网站,看该企业是不是经过国家批准的合法的公司。查:通过查询工商登记资料,查明相关企业是否是经过法定注册的合法企业,是否办理了税务登记,是否超范围经营等。思:要多与其他懂行的朋友和专业人士仔细思量、审慎决策,防止成为其发展下线的目标。


【来源】  邢台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