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丨密云水库西线村民的旅游致富路
  • 来源:宜居密云
  • 发布时间:2020-10-09 15:12
  • 【 字体:      】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二十八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由韩金凤、祝桂兰为您讲述密云水库西线村民的旅游致富路。

韩金凤:发展旅游让村民腰包鼓日子富

保水为发展创造良好生态,良好生态可以促进更好发展,发展好了可以更好进行保水,这一辩证关系早已深入人心。我区石城镇南石城村,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让村民腰包鼓了,生活富裕了,生活好起来的村民有能力更好的投入到保水大军中。韩金凤作为村内桃源仙谷景区负责人,见证了村民们通过发展旅游走上致富路的历程,以及村民们自觉保水的实际,下面我们来听听她的讲述。

韩金凤

南石城村有380多口人,不到200户。当时村民没有地,靠一些核桃、栗子树秋天卖出果实获得收入,收入较少。桃源仙谷景区是1997年开发的,最早的想法是郭宝发总经理提出的,他开始是在黑龙潭担任经理,所以有一些经验了。为了村民更好的生活,觉得应该把这个小山沟发展起来。

当时也很艰难,根本就没有钱,想着哪儿来这一大笔钱呀,后来就想着村民集资入股。有愿意的大家可以集资,1000块钱为一股。当时有钱的村民很少,应该有38个人入股了。另外有资源股,就是村民的这块资源占30%。还有一个就是北京凤凰公司一家公司占股30%多,大部分就这三部分。当时把景区做起来特别艰辛、特别难。

最初两年真的是客人也很少。听之前的工作人员说,第一年发工资都很紧张。客人怎么能知道在这一个小山沟里有咱们这么一个景区呢?因为郭总之前在黑龙潭工作,也有一些经验,联系一些电视台、报社做宣传。后来游客逐渐地就多了,而且不光咱们北京市的游客来,远处的也都来。像唐山、天津就开四五个小时的大巴车过来。之后几年景区客流量特别好。

效益也就是从几十万,到一百万,二百万,2014、2015年效益最好,达到了五百万,现在景区工作人员应该是24个,全是村里村民,促进了本村人员就业。村民也开起了民俗接待游客,每家都做得特别好,收入也提高了。

随着景区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游客越来越多,旅游收入越来越好,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而走上致富路的村民们想的不光是赚钱,大伙把生态环保也记在心上。

韩金凤

景区里边又增加了几个商贩。景区刚开时什么都没有,客人来了想买个水、吃的东西都没有。村民就在里面摆个摊位,去卖些水,卖些碗面。给客人提供了方便,村民自己也能取得收益。这里之前是一个小山沟,根本就没有路。现在每年有收益了,剩下的余钱,逐步地一点点地在修路,到现在景区的路都是人行步道,石台阶了。

景区外面的停车场也很紧张,刚开始完全是土路,来了好多大车全都是土,客人也不满意。后来有了这个收益,就把停车场都给硬化了。现在整体上就很干净,客人来了也觉得舒心。随着客流量增多,垃圾自然也就多了,咱们里面的水,最终全都是流到密云水库里去的,客人乱扔垃圾水也会被污染。所以咱们每段都有工作人员,会提醒客人不要乱扔垃圾,自己也会及时清理,也不会让游客到水里去趟水。卫生间全都做了污水处理,这样水就不会污染咱们密云水库了。

咱们是从1998年以后,每年都分红的。最初分红都按100%分,到效益最好的时候就是按300%分。就是入1000块钱,可以分3000块钱。入股的是年底分红,其他不入股的村民,按村里资源股分,每个人都会有这部分钱。最初好多村子里全都是民房,就是很普通的民房,2010年左右,政府有政策可以翻建,补助点钱。景区开发这些年,村民肯定手里也有些余款了,正好也有这个政策,大家全都把房子给翻建了。翻建后的房子,卫生间全都在屋里,特别方便。空间也变大了,不像过去的小瓦房特简陋,装修得也都特别好。

山水田园,画境密云。曾经的密云人民为了建设水库、保护水源无怨无悔,付出巨大牺牲和奉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保证首都的“生命之源”,密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承受了经济发展陷入低谷的沉重代价。现在,以南石城村为代表的密云人民也因密云水库走上了“致富路”。未来,密云的水库、山林,不仅是京城的“大水缸”和“后花园”,还将成为山区农民的“聚宝盆”,实现保水与富民融合发展。

祝桂兰:移民后代办民俗 荞麦佳宴能致富

祝桂兰是一位水库移民后代,她养过网箱鱼,但为保护密云水库水质,她响应国家号召,退出了这条致富路。2014年,荞麦峪村提出一村一品,推出荞麦宴,祝桂兰又是积极响应,将自己家打造成了荞麦宴民俗户,独具特色的荞麦宴吸引了八方游客,收入可观,下面我们来听听祝桂兰讲述她的致富经历。

祝桂兰

我们家最早是养鱼,1996年冬天开始进的鱼苗子,到1997年的春天就开始正式养鱼。一开始养得也不好,头两年就赔钱了。从第二年、第三年开始慢慢挣钱。后来鱼不好卖,就是靠着自己这个网箱,开了一个小饭馆,可以做熟了卖,都知道这是密云水库有机鱼好吃,都上这儿来吃来,鱼就好卖一点。钱也挣了,慢慢日子过得好一点了。2003年政府为了保护这盆水,就让我们全都腾退。为响应政府号召,就都腾出来了,自己回家开了一个民俗。2014年的时候,就是“一村一品”,镇政府给我们村的定位是做荞麦宴可能好一点。镇里面、县里面就上我们村调研来,找我们几个人座谈,就说谁愿意做这个荞麦宴。后来我说,要没人干我干,买的荞麦面回来又找俩人,我们几个人就开始琢磨着做。

一开始也不会做,后来就从网上学习,镇里边也支持我们,给我们请老师进行培训。给我们讲了差不多得有一个多月的课,讲荞麦小点心怎么做。电视台又采访给我们进行宣传。从2016年开始就越来越有名。那阵儿我们家是试点,农家院给我们改造一下,为我们民俗户提升一个档次。原来的民俗户都是那种屋里不带卫生间的。就是要自个儿改造吧,启动资金太多。镇里面就给我们补贴一部分,改一个卫生间给补5000块钱。我们家就是改造了六个,政府给补了3万块钱。一开始就是我们三户做的。镇里面为了鼓励我们就是你们自己家要开,只要是镇里面验收合格了,就奖励一套桌椅和一整套的荞麦餐具。

通过镇里面给请的老师年年培训,现在就做得越来越好了,而且村里边人也做得越来越多了。原来是我们三户,后来十多户,二十多户,现在我们村里得有一半都在做荞麦宴。你各人有各人的客源,比如我的客源就是我们家的亲朋好友,或者是我这些年开民俗积累的客户,再一个就是客带客,主要是你要做起来以后你的口碑好了,客人就给你宣传了。

荞麦峪村背靠密云水库,景色宜人,地处浅山区交通往来方便。特色的荞麦宴吸引了众多游客。祝桂兰的特色荞麦宴还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不少客人慕名而来。为让游客满意,祝桂兰专注于面点的精良而不追求数量,遇到旺季客人多时,还与其他民俗户合作,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不忘宣传带动村里的其他民俗户。

祝桂兰

因为一个村里面都做这个,我就得想办法做得比别人好,比别人做的口味要好,样子也要好,人家才能记住。我们做的小点心跟别人的小点心应该是有区别的,我们主要做那种荞麦特色的,都是蔬菜榨汁、和面,不加添加剂、防腐剂。做特色独有的,固定做,因为荞麦小点心能做三、四十种,但是我就固定做十种或者做八种。把它做到特别标准,比如这个小猪,小鸭子就做的特别形象。每个小点心都是我自个儿亲手做的,我要做不过来的时候,可以提前做。我这个团接不过来了,就几家合着接待,我们最多的时候能接七桌,要超过七桌,假如说一百多人,我就接不了这么多人,就可以跟别人家合着,我看谁家做得好,就给他介绍。

最早的时候我们弄民俗没啥特色,就两张桌子。现在从弄荞麦宴以后,客人多了坐不下,才开始封上当院,让客人在院里边坐。就是一步一步地,一点一点地发展起来的。没做荞麦宴以前,街上汽车少。现在周末大街上的车都没地方停,有时候停车场都满了,现在几乎差不多家家都有小汽车了。  我觉得这几年没白过,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遇,我们算是抓住这个机遇把荞麦宴做起来了。而且通过做荞麦宴,我们也挣钱了,日子过得也好了。现在虽说不让我们上库区里面去了,不让我养鱼了,对我们当时是有影响的,但现在想想,为保护这盆净水,也算是我们作出点贡献。同样政府也给我们想生活出路,让我们做荞麦宴,给我们找工作,安置我们,我挺知足的。

依托密云水库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每逢节假日,不少市民会选择来密云水库周边观光旅游。我区积极打造特色民俗旅游,荞麦宴、栗子宴,各种精品民宿争相发展,让像祝桂兰一样的民俗户生意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在他们眼里密云水库真的成了一个宝库,这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更藏着一份深深的自豪。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