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二十六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我们邀请了陈漫丽、王书平,听听他们讲述密云水库周边村的保水富民路的故事。
陈漫丽:依托水库好生态 端起旅游金饭碗
密云区石城镇紧邻密云水库,承担着保护水源的重要责任,近年来,该镇众多村民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借助各级政府的帮扶政策,纷纷开办了民宿,走上致富路,陈漫丽就是其中一位。
经历了换址、做广告、重新装修等一系列的转型升级,收入从过去的一天10元、一天100元到现在的一天最低300元,收入有了很大提升。
陈漫丽
我们原来就是以种地为生,在山上有点果树。那时候真的是生活挺艰难的。1998年有一个“百万市民游密云”活动,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也开起了民宿。那个时候家里的房子开不了民宿,我们只能租了一个院开民宿。那个时候条件很差,住宿10块钱一位,也没什么经验,也不怎么会招待。
2002年我们换了一个地方,在别处租的院子,设施什么的稍微有一点提高,虽然那时候客人很多,但也没怎么赚钱。那个时候房间没有卫生间,没有电视,也没有空调。条件确实简陋,连洗衣机都没有。只能说是接了一个人,人家就是想图便宜,就住在了这儿。而且那会儿,简单的装修也请不起工人,都是自己动手干。
之后我们就做了一点宣传,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这些报纸上做,一个礼拜做两次。以前是我们去停车场问,那个时候离景区的停车场很近,每天早晨起来收拾完卫生就去停车场待着,过来一个客人我们就问,住宿、吃饭吗?2008年之后就好一点了,那个时候我们主要以做团为主,每个人多少钱,我们租一个大巴车去城里接,那样会好一点。
干了几年,稍微有一点好转,之后密关路拓宽的时候,把我们这个村也改造了,我们2012年年底就搬回来了。我们村盖了两层小楼,从那个时候我们就不租农家院了,回来经营自家的小院。那个时候条件稍微好一点,客人也比之前多了一点。
2018年,我们又重新装修了店面,我跟我先生一商量,把这个房子重新装修。后来我就想找人给我设计一下,我们看了图纸,觉得还可以,就动工装修了。大概有半年的时间就装修完了。
现在是新中式的装修,各种设施也比以前提高了。没有卫生死角,每个地方都得擦得干干净净的。我们房间的床上用品都是一客一换,而且卫生间都是每次一消毒。现在政府比较支持我们的民俗发展,我们用的床上用品都是政府扶持,到定点机构去洗、消毒,给我们每个民俗户发一些遮阳伞、桌子、餐具、茶具等民俗旅游用品。
1998年我们做农家院,住一个人10块钱,一个月的收入可能也就几千块钱,那个时候每个月的收入和现在相比的话真的差得很多。2002年以后,做团稍微好一点了。以前普通装修,一间房是150,如果按人计算的话,就是每个人两顿正餐一顿早餐的话,一个人是200块钱左右。刨去厨师的开支,广告费的开支,再加上人员的开支,那个时候每个月大概的收入也就一万多块钱。2012年以后我们这个店就是自己家的店了,小了一点,接待能力也不是很强,收入跟2002年那会儿差不多是持平的。从去年开始,我们重新装修了这个店,现在一个房间300多、400多这样。还没到一个月,大概的流水是五六万。真的翻了好多倍。
生活在水库周边的村民们有付出,更有收获,他们借助党的好政策和自身的努力奋斗,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更好诠释。
王书平:带着深情拼搏奉献 保水富民实现双赢
王书平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为了修建水库,她随父辈举家搬出库区。之后,由于工作需要,到全镇唯一的低收入村尖岩村任第一书记,她带领移民改造村内环境、发展民俗旅游,让村民们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
那个时候老尖岩是老革命根据地,号称红色小延安,还是鱼米之乡,种稻田、枣树、果树等,老百姓生活不错,为了修建水库,村民们挥泪离故土,也走上了保护密云水库的“五次奉献”之路。
王书平
我是溪翁庄镇退休回来,回到尖岩村的。2011年退休,2012年到的尖岩。因为各种原因,党委把我派到尖岩来扶持工作。当时找我谈话的时候,让我到这儿三个月,解决完问题就走。后来一干就是八年,今年到尖岩整整八年的时间。
尖岩村的人民真的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了咱北京市的吃水,为了这盆水能够纯净,做了大量的牺牲。说密云人民对水库的四次奉献都是很伟大的,其实尖岩村不是四次奉献,是五次奉献。为什么说五次奉献呢?
尖岩村是整建移民村,1958年老百姓从自己的家乡搬出来,到了六几年我们农业学大寨,修建了水渠,种小麦。八几年我们建了网箱养鱼,壮大集体经济,是有一定的收入的。包括我们的种植、养殖,在我们镇我们村养猪、养鸡、养牛,这都是大规模的。
为保这盆水我们做出了大量的牺牲,尖岩村的人民响应号召,七几年八几年的时候,修建的水渠全部平掉,不许种小麦。1992年,我们的网箱撤掉,也不许养鱼了。零几年我们155以下的耕地也不许老百姓种了。到了2016、2017年,我们退养,养猪、养鸡、养牛的也都不让养了。所以算下来,其实我们尖岩村是五次奉献。
但是通过五次的奉献,现在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尖岩村人民的一种骄傲,保水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人民的一种骄傲。我们不能说为了保水,老百姓就得穷,不能走这条路,保水就要真真切切的有思路,要想到怎么发展。
村民1958年搬出来的,底子比较薄,土地少,老百姓就业也很难,生活水平也一直很低。2016年成为低收入村,也是经过了两三年的奋斗,2018年7月份我们整村脱低。
为什么说它是我们全镇的低收入村呢?就是因为没有土地。尖岩村没有集体经济的企业,也没有什么工厂,也没有大量的土地给老百姓生活,所以造就了老百姓就业难,在家里闲置的人很多。
定完低收入村,不是坐党的怀里等,也不是说让党给每家发点钱就叫脱低,那是不行的。我们也是经过党员大会、代表大会、两委无数次的会议讨论。既要保水,还要发展产业,还要壮大集体经济,使这几年才有了一个变化。怎么能脱低呢?我们也利用了政策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还有脱低帮扶。近几年老百姓也有了深刻的体会,那就是移民的政策在向我们倾向。比如说就业,护库的人员在增多。护库人员虽然工资1500,但是老百姓也感到很高兴,也有了一定的收入。作为我们一个中型村庄,我们有40多名护库人员,数字也是不小的了。包括近几年东城、海淀的环卫招工,980的招工,也为我们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
最主要的我们还是壮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民俗户的发展,产业的发展,我们得到了政策的帮扶。我们在40多户的民俗户当中,得到了每年1.5万的补助。这给我们民俗户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镇政府给我们每户配套桌椅,配套桌椅也8000多块钱,使我们民俗户的水平、档次得以提高。以前我们一户住一宿,连吃带住100多块钱。现在通过我们提升,能够达到1000多块钱,农民的收入提高了。这都是给我们低收入村特殊的帮扶,才能使我们尽快地在这三年里头脱低。
近几年我们尖岩村的栗子宴在北京电视台,在北京市也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客人不断。为我们尖岩村的农民增收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我们崔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建起了十多个大棚。第一解决我们的劳动力的问题,就业的问题,第二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效益。脱低不脱策,在这个当中我们也基本上走在了前列。
再加上我们尖岩村的勤奋、努力,村民刻苦。自谋行业的也有,自己干的也有。包括我们这两年盖房,解决了三四十人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的效益。老百姓不出村,在本村就把就业问题解决了,这也是这几年当中我们脱低工作的一个进展。
但是我们脱低不脱策。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真脱贫,脱真贫,而不是数字脱贫,也不是口号脱贫,我们掌握了这个政策,使老百姓能够彻彻底底地得到一定的收入。
我举个例子,我们是1958年从水库搬到尖岩,那时候我们的村庄是一片荒山,是我们的村民一锨一锨地把它开垦出来,盖的这种小石头房。那时候的房子很矮,很古老。在防汛中,最危险的是我们尖岩村,最让领导担忧的也是我们尖岩村。有的村民条件好一点,把房子翻盖了,但大部分村民都是翻盖不起的。
在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的时间,我们利用了中国结余资金、移民政策,泥石流搬迁政策,给老百姓盖了196套房子。现在防汛我们尖岩村是最安全的,没有危房了。1958年的房子全部都改造完了。得到了国家的补贴,这样老百姓就把节约的钱能够干别的用。我们村有两个村民到大队,对我们的两委干部非常感激,说党的政策好,真的要感谢党。“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我一辈子都盖不起这个房。”我们听到之后也很感动,而且也很心酸。
我们请老师给全体党员上党课的时候,有的老党员,含着眼泪说:“党还想着我们,还在照顾着我们。”
老百姓真正看到了我们这届的两委干部,不是虚伪的,也不是虚荣的,是脚踏实地地,按照党的政策在做。
尤其是在党的关怀、政策的帮扶下,“美丽乡村”建设,帮扶我们很大很大。一百多套房子,不就是党的政策吗?移民政策的关怀吗?如果没有这个关怀,我们的老百姓怎么能盖得起这个房子呢?有的老百姓没有什么存款,有的存个几千,存个一两万,那么他盖了房子了,他手里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享受了这个政策,老百姓能把这点钱留作他们养老使,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农村干部的一种欣慰。我们领导经常跟我们讲,老百姓喜欢的事我们要多做,要尽力地去做;老百姓反对的事,不喜欢的事我们尽量就不碰,不去做它,这是我们的宗旨。
就这样,王书平依托市区镇三级的政策支持,带领村民改造危房、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栗子宴、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走上了致富道路。尖岩村的村民们从修渠种粮到网箱养鱼,从发展养殖到绿色产业,多次的转产转业、保水奉献,让这个曾经落后的移民村摸索出了一条保水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