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二十七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为您讲述的是两位农民增收致富路上的“带头人”孔博和朱小军。
孔博:大学生回乡创业带动农户致富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孔博,他今年34岁,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作为北京密农人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回乡创业的八年时间,他带领团队专注密云特色,抢抓机遇,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密农人家”,带动密云周边近500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产业精准帮扶成果覆盖密云区17个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他的讲述。
孔博
我自己是2012年初回到密云的,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做一点什么。第二来讲就是有很多自身的原因。参加了这份工作之后,越来越感受到了密云这个农业,或者说密云这些百姓真正的需要。被农民需要,被不断的更多的农民找到,然后去深层次的想去解决这些问题,想从可持续化的角度解决农业的问题。
所以那时候来讲,是自己在不断破这个茧。因为密云是北京市首都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我们有水库,就是更多来讲去保生态,涵养水分,在历史上来讲,我们是有更大的政治责任在这儿,所以无论如何我们第一任务是去保水。
我当时是做分析,第一从商业来讲回到密云,做农业跟旅游业,是基于密云的保水文化,发展密云的生态品牌。从2011年那个时候来看,人们消费在升级。第二个来讲就是,我不发怵跟农民打交道,因为我从小跟我妈妈去地里边干活,去做小买卖,卖花生、卖葡萄等等,所以我也愿意跟人打交道。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说,我希望能帮助到别人。当时预期是每天通过卖菜,如果能赚出菜钱来,就是成功了,那时候可能社会责任感实际来讲没有那么高,所以压力不大。就是如果说有压力,可能就是心里边那道坎儿,自己心里边可能相对来讲比较敏感。我去各家各户收菜的时候,或者遇到熟人的时候,我觉得那时候是最难的。
那个时候因为卖的也少,这个农户就一斤油菜,可能他也不愿意给你,挺难的。所有的活都自己干,客服、运营、采购、司机,但是觉得挺有意思的,很新鲜。
到2015年左右,就有一定知名度了,然后也有十几个人了,销售额也过千万了,媒体也有报道。那么很多农民来找到我,但实际上却解决不了那么多的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我认为就是性格使然,还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就会陷入一个很纠结、很焦虑的一个状态。这些焦虑的状态,会让我不断地去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想怎么样让百姓更体面一些,更能够增收一些,农产品能够更好销一些,更能够实现优质优价。使老百姓的东西能够生产出来真正符合市场化的需求。而且还基于密云这个所在区位的,或者京郊农业的这种特色,从而溢价,让农民能够真正体面地可以待价而沽,可持续地把这件事做下去。
开始是比较懵懂的阶段,就是农民有什么我们就卖什么,简单的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去卖。从2015年之后就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让农民种什么。从2017年开始,到了第三个阶段,我们去找品种,研发品种。其实核心东西在于种子上,但是我们在水源地,人工成本高,生态优势好,这些东西放在全国的竞争上来讲,有时候还是会被价格给冲击下去。但是如果有自己的品种,科研实力,那么可以领先的时间更长一些。我们现在就要向上开花,向下扎根,做品种,做科学标准化种植,去引导农民怎么种得好,怎么种得高效,怎么种好的品种出来,怎么保持产品的标准化。
我们团队有74人,这些年北京市13万户家庭应该吃过我们的蔬菜,购买过我们的服务。我们有460多名农户给我们种菜,大概有70多家合作社跟我们按照签约生产。从原来的散收到现在种植蔬菜的面积有800多亩,平均每天是大概有1.2万斤到2万斤的蔬菜供应北京市区。从2012年到2016年,每年基本上保持200%的增速在增长,从70万做到150万,350万到1000万。
我们公司有一个口号,叫“打动用户、助力三农、成就自我”。我们以前这个口号叫做“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但实际上那时候我没有想明白。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们是希望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打动用户,不是服务三农,是助力三农。
我自己也认知到,我们这个团队能够活下来,第一赶上时代大背景,当时也是我们做了很多前期的工作,看准了这种大健康消费升级的这一块。第二就是依托密云这个品牌,就是生态涵养。所以我们无形有了一个在大树底下好乘凉,有了这么好一个品牌。第三个就是我们一直在专注做产品和服务,我们一直在扎实去做好客户第一,去做好产品跟服务。引进更好的品种,做更好的服务,做更优化的管理,让每个人在我们的体系里面有一个好的成长平台,能够服务到消费者,能够找到帮助到农民的乐趣。
我自己作为一个密云人,三十四岁,见证了密云农业产业小小的一个发展。也亲身经历了,也微微推动助力了一点点。虽然不能实现致富,但是能够多增收一点,能够卖得更体面一点。这两年实际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依然觉得很热爱,更热爱密云了,更理解密云了,也更热爱自己的工作。
如今,密农人家已拥有员工近70人,吸引30名大学生回乡创业,与当地70多家农业合作社签约定制种植生产,日均发货量5至10吨,每日解决2000个家庭的食材需求。孔博说,带动更多乡亲们致富,是让他的梦想实现和值得自豪的事情。下一步,孔博的民宿业务正在谋划中,他说,密云现在的发展越来越好,助力农户增收的同时,圆都市人一个乡村梦,让越来越多的人吃到密云地道的食材,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让密云的绿色生态名片越擦越亮。
朱小军:农民增收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朱小军,今年52岁,不老屯镇大窝铺村党支部书记。五年来,他秉持“做给农民看,带着群众干,拿我做示范,风险自己担”的原则,带领大窝铺村把林下经济搞的红红火火。现如今,村子越来越美,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地处密云水库一级区内的大窝铺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水源地保护区发展的致富路。
朱小军
2015年,从农业服务中心到镇里边,号召水库一级圈里开始林下种植,就是探讨性地种植黑木耳。这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项目,自个儿掏一半,一亩地出八千。开始老百姓都是不愿意做,说这个能挣着钱吗?还自己掏钱。我和我媳妇儿说咱们也出钱,做示范,带动这个事去干。最初六户人家开始种植,每户五亩地。
第一年做完,每户挣个三四万块钱。我看这个还行,第二年又申请接着做。但我觉得这个东西不能光就这几户,我又弄成合作社式的,由集体来经营,让村民去挣工资。在这儿就业每天给村民一百或者八十也好,在这儿挣着钱了,就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因为咱们都用的是地下水,种植这个需要大量的水。要没补贴了,就没人再种它了。因为就依靠着补贴挣点钱,要没有补贴就挣不着钱。现在包括东北、甘肃、内蒙那边全都做这个黑木耳来脱贫。如果黑木耳供不应求了,它不市场价慢慢自然就低了,头一年我种还卖三十块钱一斤,现在卖二十多块钱,它就不挣钱。
要是没补贴,咱们怎么办?不能把这个就散了,得转型。所以我在摸索这个事儿。后来,推广站的站长上这儿来,我跟他聊天,我们俩叨咕着,咱们想想辙,捣鼓捣鼓别的,不能老是局限于黑木耳。
去年跟市推广站的老师,他们四亩地的赤松茸的菌,还有一亩地的竹荪的菌,等于他们也在这儿做实验。头一年做,也不大会就没出什么。
后来我就跟人家多方打听从哪儿买的菌种,我还上山东德州去了一趟,看看人家咋做的,跟人家聊聊。他们说这个效益还是可以,管理也很粗放,还省水,我就说回去弄弄。
到秋天,我记得是9月10号进的地,我又种了五亩地的赤松茸,但秸秆了,就那点秸秆。等到完了秋,把这新秸秆下了,我又种了十亩地,市推广站吴老师还跟我说,你这家伙胆不小啊,你敢种这么多,都没实验成功呢你就敢种?我说试试吧,你要不种老是成功不了,要容人家种成功了,咱们落后了。
咱们种这个赤松茸需要玉米秸跟玉米糊,还有树枝子粉碎了就是木屑这种材料。秸秆要直接还田,要是深耕能翻下去,它牵涉到一个病虫害的问题。要是就挠一下吧,它就在浮头,还挠不下去,也挠不那么烂,所以老百姓不爱干。
我跟镇里面是这么说的,全镇子的秸秆全都收集起来,拉到我这来,我能解决防火的问题。这也不用烧,把防火问题全解决了。我估摸去年收了有六百吨多,一亩地用玉米秸就种赤松茸十吨。
不是光这个玉米秸、杂草,包括这个栗子皮,整个给搁一块,去种赤松茸了。废物全都给用上了,木耳那个废弃的菌棒,全都脱袋,脱完袋粉碎了,跟这个玉米秸一块掺着,把这两样是全给解决了。
我记得是9月10号种的,是4月30号出的赤松茸。一直出到6月底,一亩地出了4500斤,这个算少的。因为咱那个原材料,还是相对的少。我估计今年一亩地也得达到五千斤以上,因为这个料配比得好了。
这个相对来说还节水,咱们木耳一亩地至少得一百吨水,咱们那个20%到30%,一亩地二十吨水,我估计差不多了就。它不但节水,解决了防火,还把废弃的东西全都用上了。
还有一个好处是这跟秸秆直接还田就不一样了,它经过发酵过的,蘑菇出完了,就把秸秆整个烂在地里边了。就等于秸秆正经八百又还田再利用了,所以前阵子财政局也要全区推广这个事。
现在菌种用的是福建的,在技术上也帮咱们,按照视频的指导去做。但是视频上说加点鸡鸭粪、牛粪,菇产量高,还要好。我说您那边没准儿适合,但是搁这边,牵涉到保水的问题,就不能把这个东西加进去,所以说我们就一点儿都没加,就是木屑、玉米芯、秸秆,今年就加个栗子壳。
效益我觉得还可以,比木耳要强。现在咱们就卖八到十块,要出到五千斤,应该能出三千斤好菇,三千斤好菇就卖两万多块钱。还有一部分去晾干的,现在咱们是卖一百块钱一斤干品,基本上二十斤出一斤干,还能出点钱不是。一亩地要弄好了,应该在三万左右。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咱们主要一是批发,二是直接对准老百姓嘛,直接到户。所以说销路还是没大问题。密云区农行在帮扶咱们,就是结对子帮扶。今年农行又在给咱们直播宣传,也帮扶着咱们去卖这个东西。
现在松茸正在做品牌,做logo,再准备开个网店。现在都是俺们这个两委的干部,来回都兼着。上午自个儿手头有点村里这边活儿,下午发快递,都跟着装箱去。不光是发快递,还通过朋友圈去宣传。
有时候他们也抱怨,这事真累。这东西确实累,我原先是一百六十二三斤,现在我就剩一百五十斤了,瘦十斤。早晨我五点钟起来就跟着摘蘑菇去,八点钟回去吃口饭,完了就再干别的去。还得琢磨这个东西咋给卖出去,因为主要是靠卖鲜品。现在鲜品卖十块,二十斤鲜品,就卖两百块。要做成干,二十斤晾一斤干,卖一百块钱。
我说干这个吧,要不干,老百姓可不就是受穷嘛,咱们是累点,但多捣鼓点,卖点这个卖点那个,挣回点钱来,可以带着整个老百姓发点福利。咱们干村干部,得带着老百姓往好的一面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千千万万的朱小军、孔博正在以实际行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重要指示精神,再接再厉,善作善成,让绿水青山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