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二十五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我们邀请了密云区高岭镇石匣村党支部书记宋宝君和职业画家陈默,看他们如何用行动带农致富,用画笔绘出祝福。
宋宝君:既要保水也要致富
宋宝君是密云区高岭镇石匣村党支部书记,南水北调后禁种退养,老百姓收入骤减,矛盾很大,他做好百姓劝导工作的同时,成立甘薯合作社,积极争取政策,推动绿岗就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的讲述。
宋宝君
石匣过去是一个古镇,1958年开始搬迁,一直到现在,历经六十年了。这边资源非常丰富,村里边一共五百多人,有七千多亩地,每年的粮食产量是一千多万斤。每年一到秋天的时候,上千万斤的玉米,一入村,都跟黄金似的。因为库区地肥,石匣这儿我代表北京市参加过测产,测出过吨量,农业部高产田是拿了一等奖,亩产都在一千五往上。按那时候来说,一亩地的产值就能达到小两千来块钱。养殖业也非常发达,因为有饲料。养牛多的一户就有三百多头肉牛,养羊的有六七百只羊,养肉鸡的、蛋鸡的也有一部分。
当时村里面老百姓的生活的非常无忧,而且人均收入在高岭镇,甚至在全密云区里边,也应该是名列前茅的。那养殖户种地多的,一年好几十万的收入。
到2014年,南水北调进京以后,为了首都这盆净水,在155以下禁种,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退养,所有养殖业,也都退出去了。2015年开始,2016年退净了,这时矛盾就起来了。等于是吃的挺好的挺香的一碗炖肉,从嘴里给你拽下去了。
保水是政治责任,作为基层的村支部书记,咱能理解这事,但老百姓一时理解不了。有的村干部、党员也理解不了,说为什么这个保水,就不让我们吃不让我们喝了呢?这一段是最难的,就像跟割肉一样。
我们也是挨户做工作,首先从党员干部开始带头,特别是有养殖业的,那是真不容易。党员包户,村干部把这个最难啃的,逐步去做工作。
那时说什么的都有,“反正你们当干部的能过日子,我们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我说我们也靠种地,也有损失,你种十亩地,我也种十亩地,都一样。好多的村干部,甚至日子还不如你们过的呢。你们能有多余的时间在水边多种点或者多搞点养殖,我们都搞不了。
被嚷嚷几句,骂几句就骂几句吧。今天挨骂了,没事儿,不急,去下一户。我不能跟他们吵,明天再继续做工作。我专找这难啃的,像好做一点工作的,就两委班子成员分户。最难的,我带着一个支委过去。我们带个本带个笔,跟他唠家常,但往往说着说着就急了。
这一块大伙儿也受了不少委屈,但是,第一人家选咱们是信任咱们,第二,国家的政策我们是执行者,老百姓的工作还得要做通。第三个还得想出一条道,生闯出一条路来,的让他们稳定了,有收入。
既保水又富民,在堵与疏之间,光去堵了,没有疏也不行。连着去几次,就不骂你了。慢慢地跟他们以拉家常的方式,也不用讲大道理,就从当时的条件下怎么生存下去聊天。
我说咱们思想都是一样的,我也能理解你们的想法,也有同感。作为密云,作为咱们村里面,也愿意让你们种这个地,但是哪个是大局?还是水库的水是大局。为保水,为大局,我们还要从长远看。咱们得想出新的出路,逐步地把咱们的生活再赶上过去那样。
既保水又要富民,真正落实到咱们这儿咱们怎么干?那不能说等着天上掉馅儿饼,就坐在家里给你钱,那是不可能的。还得通过产业扶持,发展产业,才能重新再慢慢给捋回来这条路。
第一从生产生活上向政府积极多争取点政策,第二鼓励年轻人能出去就出去,有一技之长的,像出租司机的都出去工作。还有一部分走不了的,上有老下有小,没什么文化的,从40往上到65,这一年龄段的人,我说得了,跟我们种红薯去吧。经济收入这块先稳定住了,让他们有活儿干。
那会儿我们高岭镇党委还有政府,特别是我们这两位主要领导又到区里面找农服中心、农委的领导,想办法,稳住人心,找出路。
既保水又要富民,宋宝君的压力可想而知。等着天上掉馅儿饼肯定是痴心妄想,宋宝君琢磨着依靠发展绿色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
宋宝君
2015年开始,以石匣村牵头,以支部作为核心,成立了甘薯合作社。联系个库边一级区的六个村,因为好地都在水库里面,给圈下去了,都是山地了。山地旱,地还薄,一旱了长玉米长这么高就长不出来了,有的就秀穗了。
为什么选择在山地种甘薯呢,因为这的土质,还有昼夜温差。甘薯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抗旱,起名叫“铁杆庄稼”,只要给它栽活了,慢慢地再怎么旱它也挺过来了。
我们这儿干旱最多的一次是将近快三个月了,从栽上这个红薯,到八十天才见着雨。那天我还挺高兴,一见着雨以后,红薯长得快着呢。一旱时候,早上起来有点机灵,一到中午就不行了。那天下一场透雨,我挺高兴,给我们现在农业农村局这个局长,原来他是农服中心的主任,张局我给打个电话。我说张局,给您报个喜,他说老宋,我知道的,保证下透雨了,我说是,这个产量咱们有保证了。
这样呢,最适合种的就是甘薯。我这个岁数小时候吃着这个红薯长大的。开始老百姓不理解,说过去那红薯不值钱,瞅着就够,吃着它长大的。我说现在你看着了吗,从各方面,从医学角度,防癌、防三高,再加上咱们水库一级区是这个生态涵养的地区,咱们不施肥、不施农药。
在咱们这个合作社里,有两方面的收入,一是地的流转,一亩地八百块钱,这是一个土地经营性的收入。按照咱们这边的自然条件,山地的一亩地收入,自己种都到不了八百。因为这一赶上旱,那就长不了了。
老百姓从这个土地上这一块收入有了,固定住了一个八百。再参加合作社的劳动,每天有一百块钱的收入。通过这几年的总结,在合作社里最多的能达到四万来块钱。
通过甘薯合作社发展,让他们能有事儿干,解决一部分人在家就业。再多争取点好多的政策,像市里边跟区里面,对我们一级区也有一定的政策,特别这二年,公益岗位,这不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吃亏,我们也是积极地动员。绿岗就业,现在也有四十人左右,他们每个月每个人是一千五。他今天在他的班上,他可以那儿干去了,这几天一倒班,他又上我合作社干去了,这就是互补。
总而言之想尽一切办法,增加他们的收入。一有了收入以后,逐步慢慢地把老百姓的情绪就稳定住了。情绪稳定了,社会也就稳定了,稳定以后咱们就能致富了。
那会儿真是没日没夜的干,还得筹措资金。流转土地得用钱,各方面的开支也得用钱,还得跑政策,建薯窖。刚开始种的时候也难着呢,跟过去传统种植不一样。开始那一、二年里头,就没挣着什么钱,储存也没过关。现在是农学院的,还有中国农大的老师都请到田间地头,亲自授课。都是科学的种植,要密植,让长顺了,长好了,成商品薯,才能销售得好。这几年从田间管理上,从储存的技术上,北京市农业局有一个甘薯创新团队,也在帮助咱们把这点难关攻克。区农服中心给基础设施建设上,就是薯窖的建设给予支持。这二年把这个储存关还有种植关逐步地都掌握好了,产量上去了,红薯的商品率也提高了。咱们的红薯从品质上,质量上都是非常上乘的。密云水库一级区的产品,不施化肥,不施农药,产品是非常放心的。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石匣甘薯品牌也闯出去了。在北京也占住了一席之地,好多回头客。天安农业,是北京农业方面一个龙头产业,我们是合作单位。我们生产好的产品,保证好的质量,他们再销到北京消费者手里。跟我们密云有几个电商,再加上有些这个深加工,像薯干,粉条,这都是在我们本地区,甚至在北京市场上也都打开了。
现在甘薯这块,要比过去传统的农业,翻着倍的收入。过去是一斤玉米能买五斤红薯,现在一斤红薯能买五斤玉米,掉了个儿了。
既然说这产业有可持续发展,领导也找过我,说老宋,再努把力,把咱们的面积再扩大一部分,能够多带动点就多带动点。今年是第二年了,和这个古北口北甸子村合作。今年是北庄的东庄村有一百多亩,都签了意向合同。还有东邵渠的界牌村,像我们高岭也有两个村,都发展了甘薯产业。通过产业的发展,把闲置的土地也利用起来了,把老百姓的积极性也带动起来了。再逐步地提高点产品的质量,把它的深层次的加工这块给升升级。
从传统的农业发展转到这个绿色发展上,这是真正的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区里农服中心还有区农业农村局,还要把我们全区适合种甘薯的土地都要给它纳入在产业发展里。我们领导计划是让咱们密云成为京北的甘薯集散地,因为咱这儿的品质非常好,这是咱们一个骄傲的地方。
甘薯产业作为区里边支持的农业主导产业,在一级区这儿,对我们农民增收致富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把老百姓这点心气又给拢一块了,我们的干群关系也又给整合起来了,更加增强了我们的保水的信心。尤其作为我这一代,是土生土长的石匣人,从我爷爷那一辈,我们家现在等于四代人了。前三代人抛家舍业,第四代人是保水、守水。
随着国家政策推进,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做这个支撑,特别是提出了“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吃亏”,我想我们密云水库,密云的发展会应该更好,我们对这个保水更加有信心。
“既要堵,更要疏”宋宝君为了保水这一政治责任,劝导百姓的同时,为百姓谋出路,成立甘薯合作社,目前,甘薯产业已经成为密云区重点发展的农业主导产业,为农民致富的同时,更增强了大家保水的信心。
陈默:《育水情》画出“密云情”
因为喜欢密云的生态环境,职业画家陈默定居密云十余年,参观密云水库展览馆时受到震撼,绘画作品《育水情》采用青绿山水技法,呼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面我来听听他的讲述。
我是2008年来的密云,因为家里离这个密云特别的近,我们那正好也是在这个潮河边上,因为密云水库的这个原因,所以被保护,对这块从小印象就是比较深的。
陈默
来到密云以后,对密云的环境和人文都特别的喜欢。青山绿水,主要是自然风光,自然环境特别的好。特别适合写生。像我们呆在这儿,如果今天心情比较好,就可能拿上东西就进山了,随处找一个地儿就可以画一天。适合我们画画儿的人在这儿生活。其实十多年了,感觉自己已经是密云人了。
在密云水库的周围也画过很多很多地儿,比如说这个不老屯、黑龙潭、还有白乙化,这些地儿我们都画过。还有古北口。也画过这个《大美密云》,然后在《大美密云》里面也画过很多景点,都是这种非常美的。
正好是画完这个《大美密云》,里面也有一段是密云水库,正好今年是密云水库建成六十周年,那天也是去了看了一下密云水库的博物馆,感觉特别的震撼,对密云水库又有更深的了解。以前可能就知道它是一个水库,供北京市人民喝水,通过去看了这个过程,才知道,当年当地的人为了这盆水付出了太多太多。像一些拆迁的,因为这块水,搬迁。还有付出好多劳动的人,几十万人在修建。心里感觉,我一定要画一幅密云水库。
这幅画主要画的就是密云水库,西边是白河,东边是潮河,蜿蜒地流向密云水库,然后画了一幅密云水库的一个全景。有船,有居民,周围的居民和打鱼的渔船还有一些小山丘组成。还是比较喜欢它的生态,相对于我去过的一些城市,就是感觉密云太美了,空气太好了。经常能看见蓝天白云,就是因为这盆净水。
密云水库的水,滋养了北京市几代的人,也是密云人竭尽全力去保护的一盆净水。它也是代表了密云的水文化。也特别荣幸,能在密云二中来画这幅密云水库,希望这些孩子们能记住这个密云水库的美。
作为一名职业画家,利用自己的特长,绘画特长来创作一幅密云水库,也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密云水库,更热爱密云水库。
《育水情》壁画位于密云二中校园内,陈默希望能让这里的孩子们记住密云水库之美与护水之责。同时,也表达了她宣传密云水库精神的愿望和对密云人民的祝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