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密云水库退养殖、关矿山的故事
  • 来源:宜居密云
  • 发布时间:2020-09-18 09:08
  • 【 字体:      】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二十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邀请到王克林、王春财,让我们听听他们讲述密云水库退养殖、关矿山的故事。

王克林:从靠水吃水到保水致富

为保护密云水库这盆净水,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了苦心经营且收入可观的事业,退养殖、关矿山,转产转业,他们牺牲了小我、顾全了大局。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王克林,王克林是水库移民后代,为了修建水库,他的祖辈搬离了故土。为了保护水源,他又多次转产转业,下面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王克林

网箱建于1983年,总面积是2亩,60箱。网箱养鱼场总产量应该是30万斤。1斤是4块钱,当时作为我们村的一个主导企业,人员是10个人左右。我是从1987年开始,那时候也就40左右岁,干了六七年。每天喂鱼是五至六遍,挺辛苦的。一开始我们是自己从家带饭,然后开始喂鱼,到最后是我们自己在那做饭,然后大家伙儿喂鱼。喂鱼是夜间24小时都得有人看守,也挺辛苦的。这个鱼一般二斤半饲料长一斤成鱼,一开始是二三两的鱼,到最后是翻十几倍,达到三四斤,这就算成鱼了。不管是黑夜白天,烈日炎炎,甚至下雨都得去喂。

有一年的夏天,网箱养的时间长了,水质底下有杂物,投料下去之后产生一定的氨气,需要把网箱整个迁移到另一个水面上。两个人抱着一个网箱,往那边运。那天又刮风,快运到河边风比较大,靠近不了河边,所以我们就得跳进水里紧跟着拽,拽到河边上,这是记忆最深的。 还有一次是冬天,出鱼的时候,天比较冷,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我从船上掉进水里了。我会水,但上来之后棉衣都湿了,但是也是坚持把这个鱼出完了。

一开始进料是本镇的一个饲料厂,后来扩大养鱼面积,北京京港饲料厂、友谊饲料厂等几家饲料厂供应我们网箱养鱼所用的饲料。我们村原来也有鱼池,就是育鱼苗,后来为了一条龙发展,又配备了饲料厂,等于是网箱养鱼、鱼池育鱼苗、饲料厂,总共人数也就三四十人。饲料是靠自己配料,自己购原材料。

王克林的父辈是从老尖岩村搬迁至北白岩村的,定居后,村民们开荒、修渠、种果树……大伙靠着自己的努力谋生计。上世纪80年代,王克林加入了网箱养鱼的大军,后来发现水库里养的鱼又嫩又香,销路还十分好,王克林不断扩大规模。网箱养鱼也成为了他们的支柱产业,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王克林

1990年左右产量是最好的,一开始是20几箱,到最后发展到将近60箱。按照当时的收入这是可观的,经济价值将近100来万。整个水库网箱养鱼基本也是占到上百亩了,水库边上基本能养的全部养了。网箱养鱼的收入还是比干别的稍微高一点,按当时来说,这个收入还是可观的,解决了家庭的经济困难。后来政府为的是咱们密云水库这盆净水,需要我们退出网箱,当时我们村领导和我们渔场也就决定,把网箱养鱼撤出。退出之前,村领导还有我们养鱼人员也是挺痛心的。但是政府动员我们要撤出,为了北京市民喝上净水,就得必须撤出网箱养鱼。饲料喂的多,对水库的水质肯定是有影响的,基本是在1992年左右,就逐步确定撤出了。

一道政令改变了王克林的这条“致富路”,政府为彻底解决饲料沉积物及鱼粪对水质的污染,净化水库地区的环境,保护首都饮用水源,决定取消密云水库网箱养鱼。王克林看着堆弃在家里的网箱直心疼,可是他也明白,养鱼确实给水源造成了污染。

王克林

当时是挺不高兴、不理解的。但是为了咱们北京市民喝上净水,后来就理解、退出了。退出之后工作也不好找。政府跟大队领导协调,给安排一定的工作。自己也搞点其他副业。那时候还是比较稳定的,收入不算太高,一个月最高挣过43块多钱,那会在社办企业当会计,工资还算是高的。后来也不太景气,在九几年申请办个体户,洗澡浴池,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一年能达到五六千块钱。但是有一个新的政策,政府给建“阳光浴池”。所以我个人就只能放弃,自己找工作。社会、村办、社办企业,给找一些去处让上班。所以说到现在也就平衡了。

王克林放弃收入可观的养渔业,舍弃了生意红火的村级浴池,为了保护密云水库这一盆净水,做出了巨大牺牲。后来,镇里开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民俗宴,王克林所在的尖岩村发展起了栗子宴,王克林也开了个民俗院。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紧邻密云水库这一优势,曾经低收入的村民吃上了“民俗饭”,走上了“致富路”。从开始的靠水吃水到现在的保水致富,他们见证了密云生态保护思路的转变,也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幸福生活。

王春财:关停矿山 保护水源

今年52岁的王春财是原北京建昌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自2018年接到为了保水要关停矿山的通知后,他一边做好职工心理疏导,一边为他们停产后的去向做打算。2019年,王春财顶住压力,关停了一手创办了25年的矿山,没有抱怨、没有犹豫,只为了守护好密云水库。500多名职工也从当初的不理解到支持,全部自愿解除劳动合同,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也让王春财很是感动。下面我们来听听他的讲述。  

王春财

太师屯镇这一带,尤其是水库周边,铁矿资源特别丰富,储量能开采到三、五十年,要低压开采,能开到七八十年,非常大的矿量。所以我们镇申请在个陡岭子投资开了一个铁矿,大概投入了600万。 投完之后要生产了,环保局等单位一看离水库太近,影响水质,要求搬迁。101国道以内算水库的一级圈,101国道以外算二级圈,必须在101国道以外选址,建铁矿。建昌矿业是1994年的3月份开始筹建,1995年3月份,一年时间开始正常生产。到2003年的时候,改制算国有企业了,陆续地就开始搞生态、搞绿色。采场采完矿石,赶紧就修成条田,覆土,栽树,每年都得投入将近1000万左右。

到2010、2011年左右,我们就是国家级绿色矿山。水,我们都是循环用,从水源地抽出来的水,一直用,用到损耗、蒸发,一点排出没有。为了不向稳库排尾沙,我们建了尾沙车间,投入将近3000多万。就是为了能够生态绿色。有点扬尘我们就是想办法给绿化过来,每年就像这类的投入,都在2000万左右。

那会儿我们想的是,既然搞绿色矿山,没什么污染了,就可以不停了吧?但是到2017年,这种也不行,也有废水或者废物的排放,最后经专家论证,说这样不行,必须得关停。所以我们在去年,2019年的11月11号早上八点,正式停机,全部停产。  

每年投资几千万,建设国家级矿山,植树造田修复矿坑,水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本以为生态环境达标了,可以安心搞生产了,但还是接到了关闭矿山的通知。为此,王春财也苦恼过,放弃年收入2亿以上的企业,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他还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为职工做思想工作。

王春财

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密云水库要求的水质比这更高,所以我们只能牺牲我们的矿山,牺牲我们的这种行业,来保密云水库这盆水。我们一年产铁粉能产30万吨左右,开出铁矿石在100万吨左右。年总收入能达到2亿以上,利税能达到六七千万。为了保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水库上游关停的不止我们矿山,像养殖业、渔业、都已经关停了。我们密云人民付出了很多很多,这是真的。连采矿带选矿,我们职工500多人,现在就算失业吧。一开始谁都不理解,从建矿一直到现在二十多年,一个是有感情,另一个已经拿这儿当家了。咱们通过做一年多的思想工作,慢慢的都理解了。但是到最后我们11号早上八点停机,12号开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开完会让他们学习三天,继续理解,让思想上一定要通过,最后大家很顺利地全部签订自愿解除劳动合同,很顺利。而且没有什么上访,这一点我们也非常感动,真得谢谢他们。为保密云这盆净水,做出的贡献确实不小。500多人都失业,现在安置的还没安置多少,二十左右人。而且还是在我们国资委,还有矿山系统内部安排的。社会上招工这一块,年前那会儿疫情没发生之前,有六七个单位招收我们的职工,安置了有百十人吧。疫情开始后,这些单位就都不招收,都没有落实。现在亏欠职工这块太大了。区委区政府一直没放松,通过人保局,都在给我们寻找这些岗位,尽量解决。还有包括我们国资委,我们矿山公司内部,能招收的地方我们尽量都在想办法,让他们早点就业。

为保护这盆净水,王春财牺牲了苦心经营25年的矿山,虽有不舍,但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以及500多名职工的理解和配合让他很是欣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密云水库为北京千千万万人提供了安全纯净的水源,守护好水库的一泓清水是每个市民应尽的责任。我们应该向王春财和他的500多名职工以及为守护这一汪清水做出贡献的一代又一代密云人民致敬!你们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工作的标杆。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