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党的政策埋头苦干的两位水泉村移民
  • 来源:宜居密云
  • 发布时间:2020-09-11 17:01
  • 【 字体:      】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十八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邀请到李洪合、杨凤瑞,听他们讲述水库移民搬迁后,日子如何越来越红火。

历经两次变迁 只为“保水”让路

家住密云区十里堡镇水泉村的李洪合是密云水库第二批移民,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历经一次搬家、一次改业,只为保护密云水库这盆净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1973年的时候发大水,水量上涨,牲口圈、猪圈都淹了,猪圈后来全部卖掉了。大牲口需要用大车移到高处,集中到一块。因为水大,集体的仓库都进水了,粮食也需要往高的地方挪。如果再不搬家,恐怕老百姓住的房子都要进水了。

1973年,我们就开始陆续往下搬,到1978年就完了。搬的时候全是大马车、拖拉机,拖拉机是国家分配的。拆完迁的和没拆迁需要并户,都凑合着挤着住。两家一户,就这样住着。大概一个半月、俩月建完,就可以搬自己家去了。搬下来三间房有的变六间的,变七间的,还有变成十二间多的,那哥们儿多就多。不管男女都一样,老房子加上新扩建的房子就多了,逐渐地住房就不再紧张了。

在上面吃不饱的到底下全部能吃饱。上面没有小麦,底下种上小麦、花生、玉米,长得都挺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值也高了。那阵儿挣工分,日值高峰达到1.5元。在水库那会儿一人一年,连一斤油都吃不上,到下边能有七八斤,十来斤油。国家供应大米,白面自足,生活挺美满的。生活逐步的好起来,家家都有自行车,缝纫机也买上了,在水库时一个村子连十个自行车都没有,到底下一家俩辆的都有了。

到底下大部分都置办好了。国家给推土地,大平大整,国家还给援助,搬家盖房子给补助,集体养猪养得也越来越好。

守着水库原来没有电,后来有电了,有电了也不行。地不平,也买不起机械。到下面国家给征地,给配备拖拉机,还给安排一些副业,生活就富裕起来了,土地不平国家派拖拉机、推土机给大平大整,还给配备肥料。那会儿花钱也不多,还支援一部分,老百姓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我们村的二队队长,干什么都起模范带头作用,集体的东西丝毫不占,另外他也有头脑,联系副业,抓农业也有两下子。他干多少,底下社员跟着干多少,都很满意。你像我们这儿一下来,铁路上挖缆线,我们派出业务员跟铁路联系上,挖一俩个月,全村差不多都去,挣得钱也多。

1998年,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包水库山场,栗子树栽了五千多棵,杏树二百棵,桃树、梨树各有百十棵,李子树大概有五六十棵,核桃树十几棵,枣树有酸枣的地方随便嫁接。自己也养上鱼了,国家给补贴,还给安了水塔。后来政策变了,保护水源很重要,各方面执法的人员也多了,管理得很好。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保护二级水源,不让做的就不做了。

“国家号召,咱们就响应,国家政策变了,咱们也响应”,朴实坚定的话语里道出了李洪合支持国家政策的大局意识。如今的李洪合在水泉村过着乐享天年的生活,城里虽然买了房,但很少去住,他说更喜欢农村的生活、家乡的味道。

移民生活苦尽甘来

和李洪合一样,杨凤瑞也是来自水泉村的密云水库第二批移民,他们共同生活的村集体作为移民村,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帮扶,建立起四位一体蔬菜园区、增加外出务工名额,村民们的生活由苦变甜。下面我来听听杨凤瑞讲述从七十年代全村整体搬迁到村集体逐渐致富的经历。

那时候水库就涨水了,土地都被淹没了,影响村民生活,县政府就让准备搬迁。1973年年底开始运作,到1974年整体搬迁,我们算整建制搬迁,整个村都搬下来。不先建房,在人家家住。建一部分,住一部分。一年多 ,到1976年基本上就搬完了,房子比我们在水库要好一些。国家每一间房补助350元,搬家期间马车、拖拉机、小汽车,这些交通工具全用上了,一年就整体都搬下来了。

那时候我们也挺苦的,吃返销粮,搬下来以后,土地是有限的,一人一亩半地,国家给征的。土地是家庭妇女在耕种,男的都在外边打工。到这以后我们经过大平大整,就是学大寨,一直到1983年8月27号大包干,大包干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了。政府对移民村政策性比较倾斜,农机、喷灌,各种补贴,所有的招工指标或者什么都向我们倾斜,石油研究院,外国语学院,这些大的院校冬天的采暖锅炉工都是我们这儿出的,那时候叫长期工,还有一个就是现在叫农民工,几乎家家有,所以那个时候村里是比较富裕的,老百姓得实惠,心里也认可。如果我们在库里的话,就没有这个生活条件了。

到1999年这段时间,我们开始时候使的是水库的水,后来政府号召节水,就是政府补贴一部分,大队出一部分,把大沟灌溉改成喷灌,增加农机设备,解决了机割的问题,在2000年以后,政府又拿出一部分补贴,建的300亩的(蔬菜)园区,县政府针对移民村,在我们这儿搞了一个试点,因为我们这儿一是土地比较紧张,二就是那时候房子比较少,我们的园区是市里的重点项目,是四位一体,四位就是沼气 、居住、种植、养殖四位。这个沼气可以做饭,可以点灯,沼气水无污染可以浇菜。我们四位一体有一个养殖,养猪这个猪粪倒在沼气池里进行发酵,发酵以后它产生沼气。沼液是很好的肥料,用泵抽出来以后浇到菜地里头,我们的菜是附近比较有名的,水泉村的菜在市场上口碑挺不错的。

我们是2003年4月22号把370亩地拿出来给开发区,各级的政府投入是比较大的,老百姓也是比较认可的,现在我们村适合的年龄段里的人大部分都在开发区的外企,韩企工作。有一部分土地国家号召栽树,都在绿化,300亩地的蔬菜园区以外,剩下大部分都是绿化、种树,一亩地老百姓一年拿一千多块钱,比种地好多了。所以说村里群众还是比较安居乐业的,收入也不低。

经历搬家、改业,李洪合、杨凤瑞他们始终坚信“跟着党和政府走,永远亏不了”。如今搬迁后的水泉村一年一个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民安居乐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