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拆原建日子稳 新村建厂生活富
  • 来源:宜居密云
  • 发布时间:2020-09-10 18:11
  • 【 字体:      】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十七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邀请到李凤全、魏成国,听他们讲述水库移民搬迁中发生的故事。

李凤全:孤岛移民 辗转搬迁

1974年前李凤全所在水洼屯村位于库中岛,水库涨水淹没了“押宝地”,交通极度不便,就医出行仅依靠一艘摆渡船。水库移民二次搬迁不仅实行“原拆原建”政策,还解决了老百姓就业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听听李凤全的讲述。

1974年以前,水洼屯跟西恒河坐落在一个岛上。我们是1958年搬家搬到西田各庄公社。我们这点人1958年在这儿没建房子,又搬上去。所以我们这儿水洼屯是28户,西恒河是60多户搬上去,它是属于两个自然村。水洼屯和西恒河分家,就是水洼屯和水洼屯分家,西恒河跟西恒河分家,然后我们水洼屯跟西恒河改叫红光,这就改为溪翁庄公社管我们了。红光是溪翁庄乡党委书记给起的。这个岛就叫作红光岛。那会密云水库水一撤了,岛上大面积的土地就露出来了。山那边是西恒河,山北边就是我们水洼屯。他们实际上隔着一个山。水一涨,它就剩岛了,四面环水。如果是水撤下去,我们就能从南边出去。为什么1974年搬家?因为那阵儿水涨太大了,土地全给淹了。我那会儿还小,水消下去之后,大片的土地就都种上了庄稼。到庄稼长得快成熟没成熟的时候,要涨水,老百姓全忙着在割谷,一边割谷,这水漫过人,就涨得那么快。水就跟箭似的,哗哗就上来了。那会儿老百姓划着船掰棒子。到冬天冻冰了,高粱成熟了,高粱穗在冰上头,老百姓再去收割。水很深,棒子都是青棒子,拿回来就煮着吃。水涨大了就只能划船了。水涨是有一定时间的,涨到一定程度就不涨了。水缠腰深了,不涨了,这庄稼下半截在水里泡着。玉米泡几天就糟了,高粱不怕水。那会儿还愿意下来,尤其年轻的,都愿意下来。要在老家那边住着,生病根本出不来。那会儿都人工划船、摆渡。大队就一条船。早晨,要想出去就是摆渡过去。有时候白天出来了晚上回不去,有风谁也不敢走。

库区押宝地几乎全部被淹,红光村成为库内孤岛,第二次搬迁,开始了。

那会儿搬家都是原拆原建,你把岛上房子拆了,使船运出来,然后再拉到这个地方建。人先下来,到这边住。好比说拆我家,我们那边的人就先下来,上这边找处地方住。只能是上别人家住去,房子建完了之后再搬,再回来。它是原拆原建,那边拆了把东西拉下来才能建,那边拆不了,这边就建不成。拆一家,人跟着东西下来,然后生产队安排你吃、住,给你安排好了,就开始就给你建了。建差不多了,你能住了,就弄个大框,反正能住了,就不咋装修。我们搬下来的时候就没有装修,就一个敞盒子,就集中搬进去了,就可以住了。一边住着一边再装修。老家什么样,到这儿给建还是什么样的。就是房子这个高低是统一的,瓦是统一给改成红色的,在老家那都是白瓦。那会儿很满意,大部分都一样,原来那会儿弄成那样就相当不错了。那会儿地有一部分是好的,一部分它不长庄稼。那会儿生产队也穷,买化肥也没有,就靠自然条件,那会儿还都是农家肥,个人家造粪,这个农家肥往地里拉。为啥后来都够吃了呢?就是大包干以后,那会儿条件也好了,国家出化肥了,这回就行了。大包干以后,老种那点地肯定不行。那会儿就出去干活。一般的年轻的都出去打工去。家里这点地,下了班,下班早,回来就把这点地就管理了。我们镇那会儿几乎厂子就没多少。九几年那会儿就有一个照排厂,那是我们村个人的,那会儿我们大部分的女同志都在这个照排厂,就是这个照排厂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

李凤全的移民故事,是众多移民中的一个,为密云水库这一盆净水,移民们义无反顾,背井离乡,以无私无畏的家国情怀,谱写着水库移民无悔诗篇。

魏成国:故土难离做贡献 移民政策得民心

1974年密云水库水位上涨,魏成国一家赶上了水库第二次搬迁。来到新地方,他和老乡们平整土地,黄土压沙,农作物逐步增收。另外,搞副业,建工厂,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的故事。

1974年那年,一到夏天,下雨要多一点,水库要涨水。应该在156、157这个水位村庄就要淹了。庄禾屯整个被淹了,咱们县里头有一个政策,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动员1974年二次搬家。搬迁的时候县里给出车、出人力,让咱们搬家。1974年,我是6月份搬下来的。县里根据你家情况多少,给你派了两个,就说那时候叫55拖拉机。家里比较穷,也没什么东西。那时候就是一个砖头,一块石头,有时候搁老百姓那就算好的东西,这样就是给俩拖拉机,拉点砖、粮食。再一个过去老人都讲一个故土难离,他就不愿意搬。我们村最后有一个在我们单位跑业务的一个职工,他父亲跑上去,就自个儿到那去生活。这水有二三十公分了,他还要在那,后来就去给他做思想工作。

过去老人,都讲究故土难离,但是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一种想法,移民搬迁机会多了,发展快。

村里的这些老干部、老同志给村里付出了不少,他们的思想是比较先进的。国家那时候讲保水富民,老百姓也没啥怨言,直接搬下来。搬下来那时候都是属于沙土地茅草,1975年到1976年,国家有一个农业学大寨,大平大整。大平大整就是黄土压沙,那时候就是找一块有黄土地的地方,一小车一小车把土地整个压上10公分、20公分的黄土,把沙包全都齐平了。把土地整个都整平以后,就种点花生、小麦,打眼机井,这样就能保住水了。所以这个庄稼它长得旺盛一点。那时候就是靠种地,1976年、1977年开始,成立一个建筑队。建筑队就是给外头做工,村里就有副业收入了,收入一增加以后,村里有钱了。好比说干农活,今天有空了,你要参加这个建筑队,干活挣的钱都归村里,村里统一的把它分到这上头,这样老百姓就多分点钱。后来,从1979年开始筹备搞工业。就是我们村能不能建几个厂。原来开始那会儿有修配厂,好比说您锄锨镐杖坏了,您可以上这儿焊焊来。想加工一个盒子,我可以给您造一个,过去那时候骡子、马需要钉掌,这样也能挣一份副业的收入。后来又发展做地毯厂,给国家外贸出口。村里头陆续在八几年建了几个企业。企业那时候收入还都不错,企业尝到这个甜头。到八几年,那阵儿村里就有17个企业,年利润在700万左右,相当好了。大家伙儿挣的钱,给老百姓造福,再发展什么呢?跟庄禾屯安上有线电视,在村大队楼顶上,可以收看各个省的电视节目。家里没有电话的给安上电话,就是个人拿一部分,剩下给补贴。信息流通,跟外头有沟通,发展经济。1988年,我跟着去广州、深圳、厦门视察,瞅人家怎么做。那时候好像是在咱们县,宾阳属于第一,庄禾屯基本上就属于第二,发展是比较好的,为老百姓做事也比较多。2017年,国家为了密云水库保水,制定了退耕还林的政策,有时候上边的政策是好的,就是老百姓有时候不大理解。你一亩地国家给你栽上树,还一年还给你1250块钱,每增加一年,增加50块钱,这样就又富裕了,把树一栽上,又挡住了沙尘暴。这个政策是好的,老百姓现在也响应了,大部分都已经退耕还林了,也享受到了政策的优惠。

我是从2002年开始干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就是集体财产转制,把村里的企业买下来。买下来以后在这几年生产当中,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至今订单量一年比一年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提升环保意识,晒板都增加一个CTP,花了十几万投资。这样就是把显影液各方面都能回收。水再通过净化器,保证能达到国家要求的二级水平,减少对土地的污染。再一个,为了空气的净化,净化器大概投资了十几万,周边老百姓能吸收新鲜的空气,提高生活水平和保障身体健康。咱们响应国家号召,也算做出一点贡献。

魏成国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密云人为了北京市民的水源安全,甘于奉献,牺牲小家的幸福,离开故土。但开启新生活后,他们不断奋斗,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衷心祝愿所有移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