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移民于乐泉、王守田移出故土 、移进幸福生活
  • 来源:宜居密云
  • 发布时间:2020-09-09 14:13
  • 【 字体:      】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十六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邀请到于乐泉和王守田,为您讲述两位移民靠勤劳双手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水库移民于乐泉 无私奉献举家迁

60年前,20万水库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奋勇拼搏、艰辛付出,建成了密云水库,令人赞叹。然而,为修建密云水库,还有一群人同样值得敬佩,那就是移民。当年7万多库区移民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远离故土,密云水库的建成有着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我们来听听水库移民于乐泉讲述当初移民时的故事。

1957年,我正上小学三年级,北沈庄做动员工作准备迁民,小学取消。然后我到小营乡又上了三个月小学,后来小营村也在动员迁民。等我回到家里听到我爷爷说,北沈庄村搬到刘林池。一听到这个事儿我爷爷特别犯愁,说我们那个地方都是平原,都是黄土地,种庄稼特别爱长。所以说水库的人都泪汪汪的,舍不得这片土地,故土难离,都不愿意搬。

1958年的春季就开始搬家。在搬家的时候,运输条件有限,挺好的板柜没人给你运,给你一个车,捡着需用的东西弄走,盆盆罐罐、大缸等乱七八糟的全部扔掉。那时候我家得八九口子人,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两个兄弟大家一起住在那两间房里,爷爷奶奶住在西屋,我母亲我们都住在东屋。那阵儿房子也比较紧张,我们准备盖房,盖六间,砖瓦、木料全部买了。

草木情深,故土难离,始终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百姓心中的情节。但修建水库是国家大计,为此库区儿女还是义无反顾的挥别家园,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1958年的后半年,我父亲他们下来,1959年在刘庄参加集体劳动种菜,主要的农产品就是菜,参加劳动可以挣工分。吃的是食堂,棒糊子磨成淀粉,里面搁点玉米面,吃着都喇嘴,喝的是菜粥,都是集体种的菜,到秋天的时候把白菜砍下来,好的卖掉,不好的储存到库里,在大库里面晾成干。我们家人口多点,我妈锯掉一个大葫芦的头,把里头籽掏出来,用来去打粥。

到1961年前半年,食堂基本就垮了,粮食分配到各户自己做饭,在那个时候老人家就觉得在这儿太够呛了,说库区里头大片的土地,水还没涨上来呢,那可以回去刨刨土种点庄稼。我爷爷和岳父他们就跑到北京市请示这些问题。说我们是不是回去,到家里面种种地可以解决口粮问题。县委也一直考虑这个问题说可以,你们可以组织一部分户先回到你们老家去,可以解决这些基本问题,那时候我已经初中毕业了。他们请示下来以后,1961年的冬季,我们就跑到水泉村的原址,山盆上,那是国家给投资建的房子,我们搬了过去。

我毕业回村以后当了会计,出纳、保管员。有时候跟着劳动力到外搞搞副业,晚上抽空回来算算账。到1973年,那时候水比较大,1974年的春天县委指示我们搬家搬到这儿来。让我当建房保管员,就是安排安排房基地,管管材料,木料砖瓦运输问题等,我们三个人一个班子建了很多房子。

只带新思想,少带旧家具。当时只有12岁的于乐泉跟随家人经过三次辗转,最后定居在十里堡镇水泉村。几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关注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也让于乐泉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这也正是移民及其后代能够真正融入新生活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曾经舍小家为大家 如今生活好日子富

这位老人叫王守田,也是众多水库移民之一,1958年,当库区移民开始搬迁时,王守田一家也坐着一辆马车,带着简单的家当,离开了故土。从开始的住在顺义区贾山村,跟着生产队吃食堂,到后来的安居河南寨镇钓鱼台村,带领村民开垦茅草滩,改良土壤,种植粮食。王守田用自己双手实现了幸福生活。

1958年开始搬迁的,我们就在潮河的西岸,出门口不远就是潮河。那阵儿潮河洪水泛滥,好多家庭挨着河,矮一点的家里边都漫上水来了,上游有牲畜被冲下来在河里头淹死了。我们村里头房子盖在半山坡上,街道也比较倾斜,就医、购物,就是咱们平常说的赶集买点东西什么的得出去十里多,特别是这个就医,村里面人要是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或者是一些常见病,严重的走不了路的怎么办?就把木头房门摘下一扇来,两个小伙子拴个绳子抬着,人躺在门板上去看病。

在这个时候,国家提出要修建密云水库。实际我们村是生活比较好一点的村,产粮的村,有稻田,也有旱田。一听说搬家这个事儿以后,有很多特别是上岁数的人,故土难离,祖居多少年,几辈人都在这个地方生活。可是那阵儿由于潮河水泛滥,家里边再好,也得舍小家顾大家。所以1958年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就搬下来了,再不舍也得服从大局。

搬迁之前,王守田所在的村庄还算富裕,好多乡亲们不愿离开这片故土,内心有诸多不舍,但为了修建密云水库这个国家大计,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上了移民之路。虽然苦,虽然累,但政府的帮助和关怀让他们安心了许多。

我们是1958年的阴历腊月初八开始搬迁的,那阵儿就是每一户给一辆马车或者是牛车,上岁数老年人都发愁了,过去说穷家值万贯,家里头的东西都拉不上,你说一个牛车它能拉多少东西,还得坐人,好多东西都舍了。那阵儿哪有柏油路,都是沙土路,往前迈一步退半步,牲畜拉得特别费劲,走得特别慢。我们头天晚上把车装好了,夜里十二点开始从家走,一直到晚上吃晚饭时才到贾山村里面。国家也都给我们安排好了,你搬下来有多少户,哪户暂时在谁家居住。那阵儿正是吃食堂的时候,吃大锅饭,我们就去贾山原来生产队食堂打饭,吃住问题基本上就算都解决了。

一直在贾山村生活了差不多两年,到1960年我们就开始在现在这个地方建新农村。建新农村国家也给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协助我们建房。实际我们建房那阵儿条件也挺艰苦的,你像就是原来老家那边房子拆的那些木料,拉到这儿来用,没有什么砖瓦灰沙石,我们劳动力就去山上打石头、放炮崩石头,然后用山石开始垒墙、建房。到1961年,国家开始给我们分一点土地,那阵儿生产队吃集体食堂,国家给我们解决了生产生活问题。说起来就是,五八离故乡,移至贾山庄,弹指一挥间,已过六十年。

房子终于建好了,为进一步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政府给移民分配了土地,鼓励大家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王守田和其他的年轻劳动力一起一锨一锨翻,一车一车拉,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终于改良了土壤,种上了庄家。

我们村的村民都是善良、纯朴、不怕困难的。一个村的土地,好些都不是真正的耕地,就是沙滩、草滩,我们都管它叫茅草滩。这茅草长得有膝盖那么高,有茅草本就种不了庄稼。怎么办?我们就发动男女劳力起早贪黑,用铁锨一锨一锨的翻,翻出来以后把这茅草根捡出来,要不然它下一年还活。 年轻小伙子、姑娘还成立一个创业队,一个是起高垫低,一个是黄土压沙。从村东用单轮车推黄土,往村西地里边推。那阵儿有个口号叫“车满加三锨,小车跑得欢”,这是我们创业队的口号。就这样我们一点点的开垦,进行黄土压沙,改良土壤。 因为土地都是荒滩,地力相当薄,种小麦,麦子长得不好,矮,最后怎么办呢?由我们几个年轻的,成立一个小组,小组的名就是“谁说鸡毛不能上天”,就是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多产粮食,多打粮食,全村我们这些青年,分为几个小组,每天早晨起来一个人挑两个桶去各家各户敛尿盆去,然后往小麦田里头灌,这样一点点的,地力才开始好转。

经过三五年的发展,积肥压肥。这个压差不多有一米左右高的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一至两个人,去各户掏厕所,粪稀泼到地里,这样造肥。那阵儿牲畜少,没有那么多肥,等到快种麦子之前,劳力再把它翻过来,捣碎了,这样一点点的把土质算改变了。另外就是一开始,像种麦子那阵儿,没有现在收割机这种设备,全是拔麦子。拔麦子就连根拔起来,等到后来再发展一点就是用镰刀割,用镰刀割麦根留到地里面,然后再用犁把它翻过去,它也能顶一茬肥。像现在就是用收割机收的快,连秸秆都粉碎压到地里边了,所以一点点的发展,地力就壮起来了。

你像拿我们现在这个村和过去老家的村比,那就没法儿比了,我们家家都住的是新瓦房。院子整洁,全都硬化上了,进屋里头亮堂,生活水平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人居环境治理,村容村貌全都变样了。人也都健康长寿,六十岁往上的老人将近二百来人,我们总人口才五百多人。村里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撸起袖子加油干,凝心聚力奔小康、奔好生活。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多年过去,王守田和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看着环境干净整洁、道路平整宽敞的村庄,王守田的脸上透出了幸福的味道。王守田只是众多水库移民的一个缩影,60年过去,你们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奔小康的精神,也刻在了密云人民心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