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钓鱼台两村水库移民的保水新生活
  • 来源:宜居密云
  • 发布时间:2020-09-04 14:46
  • 【 字体:      】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十四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邀请到张得富、郭书兰,听他们讲述水库移民的保水新生活。

移民生活由苦变甜

为了修建密云水库,数万密云人舍小家为大家,举家搬迁,离开故土,展开了新生活。在党和政府好政策支持下,移民生活由苦到甜,越过越好。这一切,河南寨镇钓鱼台村村民张得富有着切身感受,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张得富说说当初移民搬迁的往事以及现在美好幸福生活。

张得富

我们老家守着潮河是鱼米之乡,有旱地又有稻地。村里岁数大的人一听说要搬家都是难舍难离,但都是一个心气,有福同享、有罪同受,都搬下来了,一个村的人就又到一块去了。

那时我十二岁,已经四年级了,听老人讲,修密云水库要搬家,得搬到很远很远的,结果就从那块搬到这儿。为什么那阶段都不愿意搬呢,因为村里全是独门独院的瓦房,有井有园子有场院什么都有,到这儿就差远了。过去这边的道全是大沙滩,没法儿走,春天又是暴土狼烟的大旋风,挺苦的。搬家时的运输工具就是牛车马车,运输条件不行,你想拉东西拉不了。夜里头往这儿搬,十二点之前就得坐上车,前一天装好东西,走百十里地,第二天到这儿都黑了才卸车。这边人也很欢迎移民户,大家伙儿帮忙往里给鼓捣。我们家和我姐姐家八九口子人给了两间房,都在一块睡。

到1960年吃食堂,三年自然灾害正挨饿的阶段,一点一点的建房子,房盖房子的木头全是我们老家房拆下来的。国家有政策你拾掇房,一户补助两万块钱,就是改成组合柱,钢筋混凝土的。现在我们虽然住的民房,但跟楼房没什么区别。外墙保温、煤改电,这些政策确实帮助老百姓改善了居住条件。煤改电也有地暖,就不用烧煤了,减少了空气污染,天更蓝了。过去家里烧的土锅炉煤气,都是大烟大火的,一到晚上添煤全村乌烟瘴气的。现在做饭都是煤气、电,交通村村通,道路各方面硬化,加装路灯,厕所改革,治理污水等。这些确确实实有效的保障了首都这盆净水,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我们村风景各方面都更好了,街道硬化、路灯,跟小城市一样了。在老家那会儿再好也比不上现在,现在国家的政策,确确实实给人民带来好多好处。

密云水库移民涉及人数多、范围广,历时长、影响大。库区人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如今,依靠政府的扶持,张得富所在的村实行了煤改电、厕改、街道硬化等惠民政策,村民们移民后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水库移民的二次搬迁

1958年,为了建设密云水库,库区内不少农民搬迁到了新农村、刘林池两个村。60年过去,由于这里人员居住密集,房屋大多老化,密云区委区政府全力推进两村棚改项目,居住在这里的水库移民迎来又一次搬迁。下面我来听听来自新农村的水库移民后代郭书兰讲述当年搬到新农村时的场景以及参与新刘地区棚改的经历。

郭书兰

我是1990年嫁到这个村的。我婆婆平时也经常跟我们说,密云水库搬家以前,咱们在北省庄住,那会儿北省庄也算鱼米之乡,它的土地特别肥沃,各方面都很好。就是因为支持修建密云水库,所以就每家用马车把这东西拉出来,拉不了的东西都扔那了。

我当时来的时候婆婆家就三间房,过去移民的房都是二十间为一体的排子房。那会儿最怕的就是下雨,我们的院里头还有屋里面的地面要比马路低大概五六十公分,所以每到雨季这雨水是倒灌的,路就算没法儿走。雨季来临的时候,村里的两委还有各组长真的是揪心,一预报有雨,就赶紧下户。我印象最深的好像是在2011年7月份的时候有一场大雨,预报有雨的时候,所有人全都下户了,真的是把老幼病残背出来,那会儿雨都到齐腰深了。我是1990年结婚,到这个村的时候一人就分一分地,根本就不够吃,当时也时兴下海经商做买卖,在那以后就开始开店,开了一个连冷荤店带商店再经营烟酒一类的,反正生活还算可以。这个买卖一直做到大概2000年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村庄虽然我自己是富有了,经济上也比一般人都要好些,但这个村庄这么破旧,是因为大家伙儿都没有地,都是瓦片经济,经商。人多,但是地少,住的也特别紧张,明显的感觉到生活环境太差了。

通过自己的努力,移民后的郭书兰一家走上了致富路,然而村民们共同生活的集体环境却破旧不堪,如何能让村集体的环境得到改善,成了郭书兰最牵挂的事。

然后从那会儿开始,我就有点不落忍了。因为我觉得我虽然说经过几年的经商有钱了,也买房了,但是我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改善一下大家的生活环境,我能做什么?在2011年我辞去经商这事,把买卖转给别人了,然后我就去新农村村委会了。我把村庄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危房,那会儿187户,都给照下来,然后做成PPT,反映给当时的各级政府还有领导人。当时区委和北京住建委都来人,派出专门的人对房屋进行逐一鉴定,结果187户全部为危房,不能用于生产生活还有居住,从鉴定结果出来以后,村里面每到预报有雨就给187户每家发通知,要求他们到旅店去居住,村里面一直在不断地写报告、写村里边面临的困境。到2013年的时候,密云区政府就把老百姓的房租过来,不允许你住了,然后给封上门,焊上,不让你回去了,政府出资让你去租一个安全的房子居住。虽然说187户鉴定为危房,但是新农村还有好多房在低矮地区。另外还有一个情况是二十年不批房基地,所以有的老百姓已经是两代人、三代人了,他房子不够住,还要搭一些临时的房,所以这就不光是187户的问题了,凡是危房的地儿,密云区政府都给返租过来了。

为促进新刘地区民生改善,密云区委区政府全力推进项目棚改,新刘地区百姓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时刻。

这个事情就持续到了2015年,各种开发商都来村里看,密云区政府也在极力的请示各方面,已经准备要改造了。2015年进行的第一次入户清登,把每一户什么情况都给登上了。北京住总绿都集团接手这项工作应该是在2017年,我们是在2018年正式签约,当时签约首先进行了一次是否同意拆迁的问卷调查,老百姓每个人都要参与,99.8%全部同意。2018年时,正式的棚户区改造要启动了。启动也需要看老百姓的意愿,说给我们下了一个指示说达到98%才可以拆迁,不达到这个数就拆不了。在拆迁那段时间也是非常的激烈。移民之间互动团结组成片,像新农村大概在1600多宅基地,把院划成小组。小组达到98%就给你们一个水库移民团结奖,大家伙儿互助的形式,签约的时候给你签约奖,交房给你交房奖。有不拆迁的,有不同意走的,这里面并不是都是钉子户。像老人张长珍98岁了,她孙女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说我奶奶98了,想去租房,但是因为年龄大,现在社会这人都怕她死在他那个楼房上不愿意,租不着。我看她这朋友圈之后,就跟宣传部的联系,我说咱们能不能帮到她什么?他说那咱去一趟吧。等我到那之后,老太太拉着我就哭了,她说我不想走,我走了我就回不来。她说你放心,我绝对不给你拖后腿。她就说这一句话,拉着我不撒手,告诉说好侄媳妇了,你就让我多住一宿是一宿,我真舍不得走。

我把所有这种感触,相片、录音都给了作家协会琴墨老师。后来琴墨老师马上就出来一首诗,诗的题目《请让我再多住一宿吧》,所有的人看了这首诗都会流泪。并不是说不拆的人都是钉子户,而是这里面存在特殊的,她那种情怀。那会儿签约的时候大概在10月份,9月20多号签约,到10月28号可能算签约结束,为了这村能够尽快的签约,国家针对这个村出了十二种补偿方案。就是每一种情况都给你一套相应的方案。我觉得那一段时间是特别惊心动魄的,牵动着每一个人。签约当天我们有一个大屏幕放着签约倒计时,看着电子屏上一户一户往上蹦,那每个人的心都跟着怦怦跳。到十二点结束,到夜里十二点的时候一蹦到98.65%,人都哭了。那天天气特别的寒冷,好像是10月28号那天晚上,但是人在外面都不走,又是放炮又是欢笑,我觉得那天是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2018年11月开始,按照你就是那个房屋所有的住宅的面积,有一个核算公式,给你多少钱去外面租房住。我觉得就这安置上挺好挺放心的。老百姓搬出去了,然后就是建筑商开始收我们的钥匙。但是在每一步建设的过程中,你做一级他们监督一次,然后出一个见证,说这个符合标准,符合质量,监督也很好很到位。这期间我又一直在想,我们要离开这个村庄了,怎么样让我们的后代记录这段历史,我就想着从文字上,从影像上留下记录。我有好朋友是作家协会的老师,跟他们一联系,我说辛苦几位老师了能不能从文字上为我们子孙后代,将来有一个可以回忆乡愁诗词集。老师写了一个诗叫《站在水塔上的大喇叭》,首先从大喇叭讲过去放着东方红的时候,人们种地。我们村是属于移民村,当时没有地,南边是那种过去的河套,它都是沙子、石子。但是为了说这些人怎么吃,哪怕一分地也应该有啊,所以就有一个叫黄土压沙,就那么厚的黄土垫出来的,整个大南河套全是垫出来的土地。就是说拿喇叭来讲,记录了所有时代的变迁。一个老师写了一首诗,叫那个《屋檐下的太阳花》,老师说,这个太阳花每天都对着这条马路,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过去是拿着镰刀拿着锄头去干什么,然后用这个太阳花见到的东西记录历史的变迁。有一个琴墨老师,写了一个《重生的村庄》诗是这样:看吧,祥云覆盖青岭村庄已经重生;高楼万丈,亭台楼阁鸟语欢;蓝田梦里,新村万物玉生烟;晓风春色,新刘花枝红烂漫 ;好一个旧貌换新颜!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