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十期节目邀请到顾士庆、富砚佳,讲述建设水库时的感人故事。
钻机打孔讲技术 工地拼搏讲奉献
修建密云水库需要大量人力,因此抽调了许多基干民兵,当时家住尖岩村的顾士庆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工地他负责钻机打孔,顾士庆苦练技术,钻机打孔技艺精湛,为工程顺利推进做出了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顾老的讲述。
顾士庆
我当时是基干民兵。连里下任务选派人员在本县和铁岭大炼钢铁,三个排抽工,第一排抽到铁岭,我们第二排抽到密云。
9月24号,到了密云基建支队,通知我到基础分局报到。参加工作以后,把我们分到北京凿井队了。在白河边上做实验,要求挺严。做完实验就到帷幕线上搞基础处理了,离合器一推一拉,就冲上机了。放钢丝绳再提下去,就放下去了。钢丝绳底下连着钻头,用突击臂来回上下的,可以把石头凿碎了,再用卷筒把它抽出来,再往下打。但是打可不容易,有时候塌方,里面都是河卵石,你不把壁弄好了,打下来一点,就塌下去了。后来把黏土搅成浆,浆浓度不高,把水往下压,把壁给护住,就不塌了,所以那阵儿黏土比较紧张。或者把黏土球扔下去,使钻头再打,打打往外挤,把沙子都给挤住。看起来挺简单,实际上很复杂。这个墙的作用是为了挡水,不能有缝隙。要打得直全凭操作,摸钢丝绳就是看那孔歪不歪、斜不斜,钻头转不转,技术也是挺深的。孔打出来了,就要把孔清干净了。孔底要求40米,河卵石都打透了,深入基岩50或者80,基岩底下没有河卵石,墙就结实了。浇筑前挤孔,打的碎石头都得抽出来,泥浆还不能太稠了,太稠了对浇筑有影响,底下沉淀不能超过5公分。深入基岩80,你得保证75,底下剩5公分,那叫淤积。
之后加导管,导管由顶上下到孔底下去。导管在混凝土里面插着三四十公分,需要一点点提起来,混凝土下来,就往上提点,坍落度是有讲究的。8米的孔、9米的孔下几道导管都有数的。拔管的时候不能“噌”地一下提起来,那这个孔就又得重新再打,所以一点点往下浇筑。浇筑到顶上,用混凝土把泥浆都得挤出来,墙才好。混凝土只要一进泥浆,就把混凝土给破坏了,所以浇筑是个关键。十天二十天打出一条孔来,不到一天就浇筑完了。稍不注意失败了,水泥、混凝土就都浪费了,还得砸碎了、掏出来、现打。那时也比较困难,没有工作服,也没有劳保待遇,连手套都没有,都穿自己的衣服。乌卡斯一有问题,往里一钻浑身是油。过了一两年以后,仨人给一套工作服,轮着穿,谁上班谁穿。当时思想比较简单,一般都是农民出身,从农村来的,叫干啥就干啥,给啥吃的就吃啥。但是干劲挺足,不怕脏不怕累。真是拿出在农村干活的劲头来,那会儿又年轻,二十来岁什么都不怕,也不怕苦。从大坝到尖岩村二三里地,上下班有时候冷,就跑着走。那时候都不惜力,国家培养我不容易,为国家做贡献,从来没考虑过个人利益,总是考虑到国家的。
从来没考虑过个人利益,总是考虑到国家的。朴实的话语流露出顾老无私奉献的情怀。让我们向同顾士庆一样在密云水库建设过程中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建设者们致敬!
水库工地磨炼坚韧不拔意志
1959年5月,富砚佳从北京市朝阳区来到密云支援水库建设,初到工地,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他有些退缩,然而看到众多建筑工人们一起辛勤劳动的场面后,他深受打动,也坚定了完成任务的信心。
富砚佳
1959年5月,我自愿申请到密云水库生产队里当会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的支部书记说还是上水库锻炼人,又能够开眼界见世面。到那以后正赶上白河大坝抢修拦洪的阶段,拦洪高程要143,我去的时候刚100。那时我才19岁,就是小字辈的,劳动一天两天感觉特别累,特别乏,有点受不了想歇着了。结果我们指导员就拉着我,走,小富,带你去看看大坝。一上大坝,给我的感触特别大!那大坝的皮带运输机十五六条,从底下往上爬。人们都是装卸火车,砂石子,完了搁皮带运输机上,运输机往上运。到上头,人拿肩扛、土篮挑、小车推给弄平了,完了拖拉机再压,人再拿砸硪。有的地方,比如在山跟大坝接触的地方不好弄,都是人工弄,民工推着小推车,单轮小推车,还挎几个土篮。现场怎么也得有两三万人在同时劳动,真是一片热火朝天。流大汗、出大力,没有偷懒的,对我有很大的教育和启发。我回来以后就马上找团组织申请入团,我要在这工地上锻炼自己。根据指挥部的指示,我们朝阳支队转战到密云的龚庄子去挖黏土。大坝有砂石料,另外还得有一个保护层中间得使黏土压,供应黏土是我们支队的任务。因为砂石料跟黏土得是三分之二、三分之一的比例,黏土特别难找,而且质量要求也高,含水大了不行,含水小了也不行,我们都是人拿铁锹挖,挖出来晒,晒完了再装汽车,一天得装二三十辆汽车,要不供应不上。到9月1号正式拦洪就到了143高程了。为了庆祝143拦洪胜利,放假三天,民工可以倒换班回家。岁数比较大的就不用来了,年轻力壮的可以继续留这儿,我被批准留下了,觉得很光荣。水库发我们一人一个拦洪胜利奖状,都是先进生产者。家乡也发我们一个印着拦洪胜利的背心。
拿到奖励,富砚佳高兴不已,这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可成绩属于以前,短暂的幸福过后,新的工作马上又将开始。
富砚佳
挖完黏土继续让我们挖砂石。从1959年的10月份一直到1960年的春节前这一段时间全干这个。我当时挖砂石料的地方在密云县大坝头里,叫溪翁庄,那地方是一个多年冲击的大坑,底下都是石头子跟好沙子。把火车修过去,从那挖石头子搁在平台上,火车一来再把平台上的沙子往上一落后就装车。一个火车60立方米,不久就装满了。火车装满了拉走,空车就又顶进来了。你休息的十二个钟头里,还包括你走路吃饭等等的时间。中午十二点你必须接班,干到夜里十二点人家那班人来了,你才能下班。天又冷,生活条件也不好,穿的特别单薄,都干了一身汗,冷风一吹容易受凉。我在经过磨炼后,感触很深,入了团以后我马上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11月23号批准我为共产党员。跟具有优秀品质的劳动人民在一起工作,深深地感动了我,教育了我。
经受百般磨炼的富砚佳在工地入了团又入了党,无论从思想品质和实际工作都堪称一流。可在他眼里,有很多更值得敬佩的人,我们继续来倾听富砚佳讲述他眼中那些英雄建设者的感人故事。
富砚佳
李世喜是我们公社东直门大队的一个社员,他从小家里特别穷,挨着东直门火车站,就从火车站扫点煤核在家里生火。火车开了,给他的一只胳膊压了,终身残疾。他在地里头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受过。他主要对农活特别有研究,他这一只手可以挖土,可以装车还可以在井上打水,从来不求人,人残志不残,当时比较出名了。开始他挖的是十三陵,十三陵完工后没多长时间密云就开工了,不是有一首歌“修完了十三陵,密云又开工”,唱的就是他。到密云他是单臂英雄李世喜突击队,也就是我们支队,他是我们团的一面旗帜,大伙儿都向他学习。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艰苦朴素能干,起模范带头作用。他有一个特制的铁锹,用好的胳膊攥着,把铁锹窝在断肢的胳肢窝里,这么往上撮。他真是硬汉子,没有他打不下来的山头,没有他完不成的任务,后来是咱们北京市的劳动模范。水库的性质属于民办公助,就是老百姓自己挖的水库自己受益。国家辅助你,而且辅助的比例可大了,所有的一切机械,所有一切来料,交通运输工具等都是国家给的。家乡对我们特别好,理发的、缝纫组、木匠、炊事员都带着。后勤保障顿顿热饭能定时给你送去,后方有力的保障是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
在《密云水库报》上我投过稿,是关于一个老太太的故事,到水库的时候已经将近50了。她到水库跟男的一样的干,业余时间给我们这些人缝缝补补。后来团长看着这么大岁数了,就让她在后勤工作,给我们拢拢火,缝缝补补。她做的兢兢业业的,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你回来以后进了工棚,饭热乎乎的,我们的衣裳破了、脏了,拿过衣服就给你洗了。所以我给她写了一篇文章叫《石大妈》,发表在《水库报》上。回忆建设水库的先进工作者特别有意义,这样的回忆是对那时为密云水库流血牺牲的和参加修建水库回来去世的人的一种思念和追思。对于现在健在的这些人,也是一种鞭策,我有这段历史,就应该好好干。我活到八十,再活多少年,我也应该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让富砚佳在水库建设工地磨炼意志,收获人生宝贵财富。而后,富砚佳发扬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为密云水库建设贡献力量,又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