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专家孙化龄谈水库大坝防渗
  • 来源:宜居密云
  • 发布时间:2020-08-19 08:57
  • 【 字体:      】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第八期节目如约而至,今天邀请到孙化龄,让我们听听他讲述当年修建密云水库时的工作场景。

技术专家孙化龄谈水库大坝防渗

孙化龄

我是学水利的,之后又学了地质,到官厅水库负责地质工作。1959年的四月份就调来密云水库。我调来以后,主要是做施工地质。当时密云水库要建一个大土坝,下面还有深厚的覆盖层。那时候是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三边政策”。这个过程中遇到好多很复杂的地质问题。除了有专门的地质勘探队以外,我们基础处理局也成立一个地质队伍。当时我就是负责这个地质组工作。当时由白河到潮河一共两个主坝,大概十一个副坝,工作量大,时间又紧,根本就完成不了那么精确的勘探。当时这方面的人也少,力量也比较薄弱。原来这个坝,防渗墙的方案就是前面做大面积的铺盖,新墙底下要铺很厚的覆盖层,都是大砂砾石层,一直到60米深。除了水平方向以外,还要采取垂直防渗。

1959年的七八月份,就决定这个方案了。中间做垂直防渗处理,两边和中间做防渗墙。最深的地方做灌浆,那时候做60米深的防渗墙,设备达不到那么深的深度。所以中间大概是做20—30米深,两边都是在40米。中间就做防渗,做灌浆。灌浆是砂砾石灌浆,在咱们国家是首次,国外的一些资料都是很少的,内容也不够详细。以前只能做基岩灌浆,在土和砂石中间做灌浆是没有过的,这次也是一个突破。

砂砾石灌浆当时在我国还是首次,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孙化龄和同事们马不停蹄,转战在施工现场和实验室,最后终于成功。

孙化龄

这个施工难度是相当大的,防渗墙施工是用乌卡斯打孔,一个一个打的,要把一个一个孔连起来,这是很复杂的,怎么连?是一个一个打,还是隔一个打一个?最后确定是隔打法,两边打主孔,中间打副孔。打那么深,还是比较难的,还得垂直,不能打偏了,那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坝中线朝前,防渗墙帷幕线朝前移了,朝上游移了。移了以后做垂直防渗墙,打开以后跟原来的地质情况完全不一样,变化很大。又深又厚,而且地层很复杂。原以为是灰岩到底了,结果上边还有其余岩体,还有片麻岩,深度也加深了。因为坝中线一千多米,你打十一个孔,差一百米,地下那差一百米不得了,施工当中就有新的问题,就得随时来调整这个孔的深度和位置。跟着施工进度进行地质鉴定,确定位置,二十四小时都要盯着。我们当时是吃住在工地,住在坝上头,随着坝提高升高,头一天晚上在这个高程睡觉,第二天早上可能跑到又一个高程上去。灌浆用的是砂砾石灌浆,这种灌浆方法首先得打了孔以后,要镶上空笼管,下边灌上一种固结的加强料。那个浆是一个秘密的配方,经过研究以后,凝结,通过压力顶开,浆液冲着两边窜、四周窜,形成一个圈。当时技术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难的。再一个就是砂砾石层需要打到那里面的浆液,也是很复杂的。就是灌水泥砂浆,凝固、充实起来。但是打这种方法是很难的,其中最难的一个地方就是因为砂砾石层里面灌浆或者打孔,没有办法朝下打。打了以后,钻头一拔,砂砾石又回来了,形不成孔。当时研究用粘度浆的灌浆方法。原来最早的要用钢管,打一段打一段钢管,但那时候没那么多钢管,所以很困难。最后就采取泥浆固壁的办法打孔,一直打到很深。在密云水库来说也是首创的,能打那么深,主要是做这个成孔实验和灌浆加强料,是最难得,最保密的。当时参与研究的有北京的水利、水电部、北京水科院,还有我们其他的水电、水利部的一些做过灌浆的一些专家。


孙化龄还负责观测施工质量,这不但检验着他的技术水平,更考验着他的责任心,事实证明,孙化龄技术一流,责任心超强。

孙化龄

比如说打孔,打到什么地方是基岩。不管是防渗墙也好还是灌浆也好,我就是负责这个孔是否打到位。那就要经过地质分析,经过他们继续勘探,还有我们做地质物理勘探,这些方面进行对比以后来确定这个深度,这是很关键的。比如我们有的时候在东坝头做防渗墙,要求潜入到风化、半风化以下0.5,半米,我们不敢决定到没到深度,将来做墙是不是能够潜入到,那个半米的控制是很难的。当时就跟施工队之间产生矛盾。他说到了,我们说没到。因为我们没有资料,万一达不到怎么办?所以就跟机组容易发生矛盾,我们就在那盯着,要根据他的钻探的进度情况,要经过他的取样情况,各种情况来鉴定是不是到了。尤其开始是要决定到没到基岩,到没到设计的位置,那是比较难的。全面施工了以后,就相对容易了,相互有比较了。这个情况是非常多的。再一个就是观测施工以后的效果。因为做了防渗墙或者灌浆以后,随着施工的进度,明显上头的水位抬高了,下头的水位下降了,就能蓄住水了。如果坝上跟坝下的水位是一样的,那就等于没做。通过多多少,我们就能知道进度。还有的话就是做一些补充的勘探。左岸和右岸的边坡,还得做补充勘探。两边的漏不漏水,要打孔进行验证。右半边主要是灰岩之类的。堤堰上游还有气岩体、岩浆,有火成岩的情况,地质非常复杂。通过确定具体的位置、具体的分布,根据这些来确定两边的边坡灌浆、灌的方案,走的方向、长度、具体的确定位置,打灌浆的位置、孔位和深度。从1959年的三四月份来密云水库以后,一直到1963年左右才陆陆续续完成了水库的工作。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在密云水库工作对我的成长是很关键的一段时间。那么大的施工场面,工作那么复杂,对我是一个锻炼和提高。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孙化龄1959年参与密云水库建设,1963年撤离,在密云水库工作了五个年头。建大坝搞防渗也好、跑工地查质量也罢,孙化龄展现的是专业化施工,标准化管理,实现了水库优质化工程。密云水库是孙化龄以及更多建设者的一件超级大作,这件作品足以让人荡气回肠、回味一生。希望我们所有人都不要忘记老一辈的艰辛付出,真心保护密云水库,让这里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美。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