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是密云水库建成60年纪念日,宜居密云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寻找最美保水人”栏目,第二十二期为您带来《夫妻因修建水库结缘 结婚五十载爱更浓》。
今年80岁的刘恩是天津市武清区的一名退休工人,闲暇时喜欢看看报纸、下下象棋、打打扑克,与75岁的老伴儿刘书文已经相守50余载。而说到两人的相遇,就不能不提到密云水库。小编到访时,他还饶有兴趣地翻看起1960年修建密云水库时拍的照片,回顾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1958年10月23日,当年只有18岁的刘恩从河北唐山坐火车出发前往密云水库,临行前母亲给他一元钱。到了工地,他用一分钱买了筷子,一毛九买了大碗,五分钱买了辣椒,五分钱买了盐,压碎了炒熟拌着下饭吃。又花了一毛钱修了两次鞋。说起这段经历,他跟老伴儿都戏称道,“这是真真正正地一块钱走遍天下”。
1959年8月,密云水库建设总指挥部成立了基础处理总队,刘恩干活不偷懒,政治思想好,劳动又积极,便顺利通过考核和培训,成为了一名冲击钻的操作工人,参与了白河主坝坝基防渗墙的建造。当时条件艰苦,住工棚,吃棒子面,三个人轮流共用一身工作服、一件小棉袄,却没有一个人喊累。因为工作优秀,1960年刘恩还被基础处理总队评为“先进青年”。
1960年9月1日,密云水库竣工,刘恩留在基础处理总队,先后担任通讯员、食堂管理员。工作的事儿有了着落,但是他的个人问题却成了“老大难”。前后经人介绍过22个对象,却都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不了了之。1968年,当时已经28岁的刘恩经人介绍认识了工作地附近溪翁庄镇金叵罗村的姑娘刘书文,得知刘书文当年也参与了修建密云水库,这段共同经历让他觉得是难得的缘分。
刘书文依然记得,相亲时刘恩穿的劳动褂子一身补丁,脚下踩着一双胶皮鞋。虽然穿着破旧,可刘书文却觉得这人朴实、可靠,心里默默认定了这个人。从认识到结婚,大约半年多,两人一共见了三回面。第一回,刘恩送给刘书文一个毛主席像章,让她别在衣服上,算是信物。第二回,他带着刘书文去县城买了外衣、棉袄等三件衣服。第三回见面两人便一起去溪翁庄公社登记结婚。
1969年2月19日,大年初三,在基础处理总队的会议室,两人举行了婚礼。基础处理总队的领导当主婚人和证婚人,简单讲了话,两人互相鞠躬行礼,大家坐了坐,吃些糖和水果,仪式就结束了。当时同事们送了四大本毛主席著作,一座毛主席半身像的雕塑,一个暖壶,一个茶盘四个茶碗,一张单位的办公桌。刘恩自己准备了一对木箱,床是随便搭的,这就是全部家当。
随后多年,两人的女儿、儿子相继出生,但是因为工作需要,刘恩常年奔波在外地,刘书文一人独自操持家务,生活十分不易。盖房时家里借了外债,生活过得很难,经常没有吃的,最惨的时候只剩一点白薯皮,孩子饿得哇哇大哭。刘书文只好给远在甘肃碧口电站工地的丈夫接连写信。刘恩收到信后,心里十分焦急,向同事借了60斤通用粮票和钱,用特挂信寄回家,妻子赶紧到溪翁庄镇北白岩粮站买粮,终于度过了这段最艰难的岁月。
1982年,刘恩一家随单位搬到了天津市武清区,至今也一直生活在那里。2000年,刘恩年满60周岁光荣退休。谈起密云水库,刘恩十分感恩,他说密云水库是他人生起步的地方。因为修建密云水库,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变成了捧上“铁饭碗”的工人;也是因为修建密云水库,他认识了现在的老伴儿,让他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现如今,刘恩夫妇已经是四世同堂,享受天伦之乐。在他们家中,至今还留着一口直径约20厘米的小铁锅,那是1969年两人结婚时,俩人花六毛钱添置的,一直用到今天,仍然完好如初。用刘书文的话说,“这口锅就是我俩51年相濡以沫的见证。”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