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是密云水库建成60年纪念日,密云区融媒体中心在宜居密云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寻找最美保水人”栏目。第十四期为您带来《王克林:看60年发展变迁 移民后代的密云水库情怀》。
水库移民后代王克林,祖辈搬离故土、一家多次转产,他放弃个人利益积极响应号召,精心守护京城“大水盆”。这一库净水改变了王克林一家的命运,也成就着他们的新生活。
王克林的父辈原住在老尖岩村,1958年修建水库整村都被划进了淹没区范围,一声令下,全村人挥泪离故土,暂搬到北白岩村借住。看得见的水库,挥不去的乡愁,从此,乡愁淹没在了水底下。
溪翁庄镇尖岩村村民:王克林
我们那个老村就在两座山中间大坝的西侧,叫老后山。当时鱼米之乡,想吃鱼吃鱼、想抓虾抓虾,还可以种花生什么的,但是现在大部分都被淹没了。
对于1960年出生的王克林来说,库水下的老家是陌生的,在他出生后的第二年,政府补助统一建新房,老尖岩村移民陆续搬到尖岩新村,在这里扎下根来。
改革开放后,国家陆续出台了政策鼓励发展经济。紧邻水库,村里的养鱼能手不少,一些村民开始在水库里用网箱养鱼,水库鱼又嫩又香,销路不错。上世纪80年代,王克林随村里人一起,加入了网箱养鱼的大军。靠水吃水,生计拴在了水库边。
溪翁庄镇尖岩村村民:王克林
2亩地网箱养鱼,一个箱产量是4千斤左右,高峰期达到20多万斤,产值70万元左右。所以说网箱养鱼规模大,给我们村创造的经济收入也不低。
网箱养鱼成为了库区移民的支柱产业,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养鱼事业正发展的风生水起,没想到2002年的春天,一道政令改变了这条“致富路”——北京市政府决定依照“饮用水源基地不从事人工渔业生产”的国际惯例,限期取消密云水库网箱养鱼,彻底解决饲料沉积物及鱼粪对水质的污染,净化水库地区的环境,保护首都饮用水源。水库里53.3亩的网箱、65万公斤的网箱鱼全都得撤出。王克林看着网箱里的鱼直心疼,但他明白,养鱼确实对水源有污染。
溪翁庄镇尖岩村村民:王克林
政府又跟我们网箱养鱼的村民共同商议为让市民喝上一盆净水,退出网箱养鱼,撤出网箱。当时不太理解,政府给我们做好工作,响应党的政策,保护好这盆净水,所以就慢慢撤出了。
就这样,王克林告别了以渔为业的生计,另寻出路。去过社办企业、干过小个体,后来办起了村级洗澡浴池,生意红火,收入可观。后来政府统一修建“阳光浴池”,王克林又积极响应政策放弃了浴池开办,再次做了贡献,另谋生计。
溪翁庄镇尖岩村村民:王克林
政府有很多优惠政策照顾我们,安排剩余劳动力,保水员、安全员等,都是倾向于我们移民的人。
与此同时,镇里开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民俗宴,尖岩村发展起了栗子宴,王克林一家也开起了民俗院。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紧邻密云水库这一优势,曾经低收入的移民村吃上了“民俗饭”,走上了“致富路”。从开始的靠水吃水到现在的保水致富,以王克林为代表的水库移民后代,转产转业,牺牲小我、顾全大局,只为换得密云水库这一库净水。他们见证了密云生态保护思路的转变,在不断奋斗和摸索中,也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幸福生活。
溪翁庄镇尖岩村村民:王克林
我们现在发展民俗与保水有直接关系,可以吃旅游生态饭,建了尖岩村的民俗栗子宴,收入也是可观的。所以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的富裕。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