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是密云水库建成60年纪念日,密云区融媒体中心在宜居密云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寻找最美保水人”栏目。第二期为您带来《密云水库移民尉国光:举家搬迁离故土 水库移民情意长》
现年69岁的尉国光是土生土长的密云水库人,曾经为修建水库,他举家搬迁;为保护水源,他带头关闭库区企业另谋出路;而后带领全村发展绿色产业走上致富路。今天我们一起听水库移民尉国光为我们讲述他与水库的故事。
移民之前尉国光的老家在高岭镇石匣西街,一大家子四世同堂,还经营着一个叫“宝和石印局”的印刷铺。 听闻国家治理潮白河水患需要自家搬迁,尉国光的爷爷、父亲一时犯了难,对奋斗了几十年的家业万般不舍。1958年汛期拦洪前,是石匣搬迁的最后期限。
密云水库移民尉国光
修密云水库一方面是治理潮白河,一方面是为北京吃水,这都是大趋势。咱们得舍小家顾大家,要服从国家利益,不能不搬。搬迁时,一家一户给一个大车,我们家给分了两户,给俩大车,走时候就拉了板柜、一柜橱、拉点锅碗瓢盆就没地方了。
就这样尉国光随父辈一起和第一次搬迁的5万人一样,用两辆马车拉上简单的家当,舍下殷实的家业搬离故土,到了高岭公社瑶亭大队。艰难的创业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1972年,尉国光去了高岭砖厂上班,从摔砖坯到烧窑,他啥活儿都干过。经过几年努力,尉国光当上了砖厂厂长。没想到的是,为了保护水库这盆净水,上世纪90年代初,砖厂也将被取缔,尉国光又挨个给几百名工人做思想工作。
密云水库移民尉国光
砖厂紧靠着水库,也算个企业工业,所以为了保水,砖厂也就关停了。砖厂关了,这点人就得回家,两三百人,从农村来的就得回农村去,也不是都愿意,不过没办法的事,该关就得关,服从国家利益,小局就得照顾大局。
1995年,尉国光当选为瑶亭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响应国家为保净水“退耕还林”的号召,依靠国家提供的机械,将荒山承包到户,带领村民在水库上游的潮河边儿、房前屋后、山坡上热火朝天栽上了树;后来依靠扶持政策带着大家栽种栗子、仁用杏等果树,既保水又致富。
密云水库移民尉国光
对老百姓也是一份收入,咱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7000多亩荒山过去光秃秃,现在全栽上果树。咱们在一级圈之内,对水库保水也算是做了贡献了。
密云因密云水库闻名,可也曾因为密云水库而一度举步维艰。为了修建水库,库区20多万亩良田被淹没,三次移民、几十个村庄的数万人口搬离故土;为了保水,库区及周边退出牲畜养殖、退出网箱养鱼,很多工矿企业、旅游项目都被严格禁止,移民们转产转业,放弃个人利益、牺牲小我、顾全大局,只为换得密云水库这一库净水。近年来,密云不断深化实施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举保水旗、吃环境饭”,这一理念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密云人民心中。
密云水库移民尉国光
现在总的来说环境是好了,条件好了生活也好了,对水库移民、一级圈照顾的真挺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作为库区边上的老百姓,咱们更得积极地自觉地为保水做出贡献,为保水作出的任何贡献都是值得的。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