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丛伺,潮白惠流。在北京密云,一场围绕水源、生态、发展的实践悄然进入第60个年头。
密云水库之缘起充满干旱与洪泛的悖论
北方缺水,北京尤甚。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方方面面发展都要先解决水源问题。刚刚从河北省划入北京的密云,凭借两条大河进入中央决策视野。潮、白两河发源自河北,在山峡沟谷之中蜿蜒,进入密云后豁然开朗,成就鱼米丰产的形胜之地。在北京各区中,能坐拥两个较大水系的,仅密云一例。不过,这两条河流烈性未消,频发的洪水成为悬在共和国首都头上的利剑。一面是首都发展急需的水源,一面是威胁下游安全的水患,趋一利而避一害,密云水库的建设就这样提上日程。
火红的革命年代,最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声令下,全民响应,各建设支队旌旗招展,水库工地热火朝天。一年拦洪、两年建成,背后是战风雪、睡窝棚、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是攻难关、巧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设者们用对新中国的饱满热忱,创造水利工程建设奇迹。
建水库必然要淹没土地。密云百姓义无反顾,背井离乡,以离故土、舍家小、无私无畏的家国情怀,谱写水库移民壮丽史诗。事实上,“密云”本身也是一位移民。北魏皇始二年(397年),在今河北省丰宁县南关村设密云县,因县南有密云山而得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迁至密云燕落一带,改称檀州。唐长寿二年(693年),檀州治所又迁至现今密云城区位置。伴随国家战略而迁徙耕屯,早已刻在密云的历史基因之中。
60年前的今天,密云水库建成,一抹代表水面的蓝色正式画上密云地图。这18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成为密云生态发展的原点,密云的保水历史也正式拉开帷幕。
密云水库的发展伴随着保水又要富民的博弈
历史上的密云一直是个富庶之地。在水库建设淹没区内,密云城至古北口的公路、铁路溯潮河北上,沿途有石匣、小营等商贸集镇,燕落盆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库移民从这些风水宝地迁出,面临生存发展的巨大落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和社会都处于困顿之中。水库虽然根除了水患,也让密云人民失去良田。面临生计问题,部分迁出的移民返回尚未蓄满水的库区耕种,只为填饱肚子。
到了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密云开始“靠水吃水”。旅游、养殖、娱乐、餐饮一度让水库周边成为热闹所在,矿山、水泥、化工、纺织等工业也在密云各地开办起来,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繁荣。然而,这些产业对生态资源过度开发,令密云的水资源面临威胁。
1985年,北京市出台水源保护暂行办法,密云水库由防洪灌溉为主,转变为防洪和城市供水为主。为保护水质安全,密云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要保首都喝净水,密云人民要富裕”“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1986年,北京市政府发文规定,密云水库流域禁止上马水利工程之外的任何项目,密云全境90%以上的面积纳入水源保护区。这直接导致密云水库下游20余万亩水浇地变为旱地,600余公里人工灌渠全部报废。
1999年,“两库一渠”暂行办法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升为管理条例。水库管理措施更加严格,密云也正式被定位为“首都水源区”。2000年起,密云全境禁止有污染的企业落户。
纵有千般不舍,讲政治、讲大局的密云人民收起了养殖网箱,关闭了岸边景点,停产停办全部厂矿企业,放下了刚刚端起的“靠水吃水”饭碗。
密云水库的未来在于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进入21世纪,密云一边强力推进保护水源,一边依靠生态富民,密云人民的隐忍和担当逐渐看到了成效。
2005年,密云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县”总目标,开始将生态建设放在首位。2009年,北京市将密云的功能定位定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密云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水是第一责任,生态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更大的决心实现保水与富民协调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驱动下,密云开始实施生态修复和涵养。伤痕累累的矿山逐渐恢复自然风貌,水库上游进行了风沙源治理,与垃圾、污水等相关的城乡环境也得到改善。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密云在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方面一枝独秀——去年PM2.5浓度与同比下降率排名均处于全市首位,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一批绿色产业蔚然成风——以云蒙山、古北水镇为代表的东西两条生态文化旅游线路成为网红打卡地,以“蜂盛蜜匀”、水库鱼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行销各大电商平台……
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也是扶贫脱低决胜之时。密云依靠特色农业、民俗旅游等产业,全面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招”帮扶措施,确保已经超过标准线的低收入户持续增收不返低。不仅如此,有望年内竣工的多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将有力推动密云生态文旅发展。
密云水库这60年,是厚重的生态文明积淀。这些积蓄已久的生态资源,正在释放强大发展动能。全区人民多年的生态实践和发展成果,都清晰指向同一个结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当下,密云正处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全新起点上,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重要指示精神,再接再厉、善作善成,向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目标昂首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