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端午
  • 来源:首都文明网
  • 发布时间:2024-01-01 10:05
  • 【 字体:      】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通过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活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佳节蕴含着积淀千年的民族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节俗活动日臻丰富与完善。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 茭白叶) 包黍米成牛角状, 称“ 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 筒粽”。 东汉末年, 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 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 益智粽”。 时人周处《 岳阳风土记》 记载:“ 俗以菰叶裹黍米,…… 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 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 板栗、 红枣、 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 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 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 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 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 时于粽里见杨梅” 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 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 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 猪肉、 松子仁、 枣子、 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 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 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 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 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 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 洗粽叶、 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 鲜肉、 火腿、 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而且流传到朝鲜、 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的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在中国南方很流行,相传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端午节当天,中山古镇江家码头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来自渝川黔的多支龙舟队将在这里一较高下。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的木舟,上刻鳞甲,船头装饰成龙头,船尾装饰成龙尾。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等道具,比赛时敲打龙舟上的锣鼓,既能鼓舞士气,还能让船员保持一定的节奏,努力划桨。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虫豸不叮。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节令门·端阳 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贴,却疑帐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殷尧藩 (唐)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端午 苏轼 (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三首 赵蕃 (宋)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唐)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