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区来“道中华”,一起探索中华美|《铭刻着“中国”,这片土地共同的名字》
  • 来源: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发布时间:2024-12-02 10:00
  • 【 字体:      】

9月10日—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省、甘肃省考察调研。在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总书记在一件国宝级青铜器——何尊前驻足凝视,细致察看。

何以中国?关于“中国”的最早记载,就藏于何尊之中。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的标注,更是一个绵延不断、辉光日新的文化生命体。

器以述史,字以弘文。今天,就让我们从何尊开始,走近那些铭刻着“中国”的文物,感受这片土地的共同名字和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自信之源。

一、何尊:这里有最早的“中国”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其底部122字铭文之中“宅兹中国”赫然在目,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一词的记载。

“中国”最初泛指中原,“宅兹中国”的意思是住在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体现了居天下之中而治的政治理想。

青铜器,古称“吉金”,灼灼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吉金光华数千年承载了中华先民的精诚书写。

从夏代到春秋,形制多样、造型繁复的青铜礼器大量涌现,广泛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中。以何尊为代表的青铜礼器,见证了我国青铜时代的高超技艺,彰显了“礼仪之邦”的恢弘气度,更镌刻着中国早期发展的历史印记。

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缎里的民族交融史

她是不折不扣的国宝,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千年的民族交融,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她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锦护臂。

昆仑山下,尼雅遗址,一处汉代墓葬中,一块色彩鲜艳的织锦现世,彩色纹样间八个篆体汉字跃然而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这是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距今两千多年。织锦上金、木、水、火、土“五星同聚”,这一吉利的天象表达了汉晋时期天象占星术祈求强盛吉利的美好愿望。

蜀锦素有“寸锦寸金”之称,这件蜀锦护臂纹样美观流畅,五色丝线错落有致星纹、云纹,孔雀、仙鹤、辟邪虎……祥禽瑞兽分布其中,书法文字与图案和谐匹配,如此顶级的丝织品何以出现在尼雅遗址?

尼雅是西域精绝国所在之地,张骞凿空西域后,汉代建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正是两千多年前中原与西域密切往来的生动见证。

三、“昭君出塞”铜镜:“天下一统”的中国故事

王昭君和亲匈奴,数十年间,汉朝与匈奴免于战乱。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长盛不衰的题材。

2020年从盗掘者手中追回了一面东汉铜镜,引起国内学界和收藏界的关注。铜镜上不仅两次提及“中国”,还记录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镜”铭文载,昭君和亲匈奴后,“兵革不用中国安”。映照着民族友好、天下太平的时代。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大一统国家格局,使我们有了共同的历史。

从地缘维度上看,“中国”从中原逐渐发展为中国,使我们有了共同的家园。在每个重大历史时刻,每个人,包括弱女子王昭君们,都在担当着“中国”二字赋予的使命,为家、为国、为今天、为未来。

四、“人民昌·中国强”汉镜:国强民富的朴素祝愿

两汉时期出土铜镜众多,有些铜镜至今光可鉴人。“汉式镜”镜背上往往铭文环绕形成“铭带镜”,在众多铭文为“家常富贵”的铜镜中,“人民昌·中国强”的铜镜与众不同 脱颖而出。

镜背铸有47字铭文,“天禄辟邪曰有喜,上有龙虎四时置,长保二亲乐毋事,子孙顺息当大富,侯王寿命长,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铭文除了常规的祝福长寿富贵内容,结尾“人民昌”“中国强”字眼,佐证了汉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传递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的追求。

五、“中国大宁”:小小铜镜里的家国情怀

随着汉代疆域的拓展,各地物质文化交流的扩大,社会日趋繁荣。带有“中国”铭文器具的制作,正是汉朝盛世的表现。

1952年,湖南长沙市北郊,一面西汉鎏金青铜镜出土,镜背间铸52字小篆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镜主人揽镜骋思,胸怀家国,祝福祖国国泰民安,跃然镜上的情感,令人不由对大汉雄风心生向往。

铭文表达着先民的思想,对国家、社会、百姓的美好祈愿,印证了在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始终是发展的主流,更是人心所向。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