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区2018年上半年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一、空气质量情况
1-6月份,本区PM2.5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全市PM2.5浓度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若完成PM2.5浓度不超过49微克/立方米的年度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出台政策性文件
发布实施《北京市密云区蓝天保卫战2018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密云区扬尘污染控制方案(试行)》、《密云区果园街道、区经济开发区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密云区清理整治砂石料粉碎加工厂和砂石料堆放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20余份,为全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二)强化统筹协调和责任落实
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月通报”制度,每月在区政府常务会通报相关工作。区长潘临珠针对降尘等大气污染问题专门进行批示、现场调研,要求查出原因,督促镇街采取措施。副区长朱锡才多次召开扬尘污染防治、重型柴油车监管等推进会议,研究防治对策,部署相关工作。区政府各位主管区长对牵头工作专题调度,空气重污染期间,分别带队对分管的减排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区大气办发挥统筹系统作用,召开重点区域精细化管理、道路扬尘污染治理等专题会议,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协调推进。
(三)创新重型柴油车监管工作机制
将高排放车治理作为蓝天保卫战的重中之重,区政府发布实施《关于对部分机动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制定强化重型柴油车监管工作方案。创新工作机制,将环保局进京路口执法检测人员划归交通局统一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上半年,全区共完成重型柴油车尾气检测11.7万辆,处罚1.35万辆。重型柴油车检查量、处罚量大幅提高,两项指标完成情况达到全市前三名,得到市领导的肯定。同时按照“源头治理、路面管控、末端倒查”的工作思路,针对重点用车源头企业签订了承诺书。
(四)针对重点区域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
将密西花园社区、区经济开发区二期划为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严控区,对14类污染源开展摸底调查,建立了工作台帐,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标准和管理要求。重点区域范围内所有裸地、料堆全部进行了加密苫盖,要求工地必须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将扬尘污染控制到最低,目前所有工地全部处于停工状态。为减少尾气污染,右堤路子站范围内东西两侧设置限宽墩,严禁大货车等重型车辆通行。强云路子站范围内禁止大货车等重型车辆通行。
(五)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督查力度
开展扬尘污染治理专项督查工作,镇街开展交叉督查检查,每周开展一次督查工作。全区共分为7个组,每组确定一个镇街为组长镇街,每周由组长镇街将督查检查情况报送区大气办。通过各镇街(地区)交叉督查检查方式,强化落实牵头部门监管职责、属地主体责任,促进各部门、各镇街建立健全扬尘污染治理措施落实长效工作机制。
区政府督查室组成环境督查专班,按照密云区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督查检查工作方案要求,开展专项督查,其中扬尘污染管控工作是督查工作的重点。同时聘请第三方开展督查工作,将督查工作做实、做细。
(六)建立督查考核排名机制
每月对各镇街(地区)及经济开发区督查出的问题、细颗粒物小站浓度、城管涉尘类处罚起数,按照新城建成区、城区周边区、其他区域分别进行排名。每组中督查出问题最多或细颗粒物月均浓度最高或城管涉尘类处罚起数倒数第一名的,相关镇街(地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行政领导要在每月调度会上做出书面说明;连续三个月做出说明的要写出书面检查,并在媒体做公开整改承诺、接受约谈。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及建议
(一)建立严格的空气质量考核机制
建设覆盖到全区21个镇街(地区,含区经济开发区)的PM2.5小型监测站点167个,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科学研判区域污染重点,筛选PM2.5高值片区,排查各类污染源。按照《密云区各镇街(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将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考核到镇街及主要地区。每月对各镇街(地区)PM2.5平均浓度和PM2.5浓度同比变化率两项指标进行排名、考核,探索开展大气环境质量补偿机制。排名情况每月初通过《密云情况》、区电视台、区电台等渠道公布,并在区政府常务会进行通报,从而充分调动各镇街(地区)、村(居委会)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重点区域周边实施强化管控
将餐饮企业(商户)和单位食堂老旧油烟净化设施更换为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实现排风机与净化装置联动开启运转;所有施工工地落实“六个百分百”,试点地区安排工程驻场人员;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冲刷、清扫、清洗作业每日各不少于3次,达到路面无污物、无泥沙、无浮土、无积水、无废弃物,路面见本色。引入第三方对背街小巷实施洒水湿化作业;开展路边违法停车清理整治;每天开展巡查检查,及时发现并制止“三烧”问题,全面禁止露天烧烤、露天焚烧等行为。
(三)强化裸地治理
根据前期摸底的裸地台帐,以及市环境监测中心相关卫星数据,区大气办与各镇街积极对接,明确时间节点,采取加密苫盖、绿化、硬化等方式,分步开展裸地治理工作。同时对料堆、农业用地、滩涂、干涸河道等开展治理。待开发的建设用地,由建设单位负责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产权不明的由属地政府聘请第三方进行苫盖,并负责进行维护看管。
(四)严格道路扬尘污染治理
一是制定相关方案。区城管委统筹全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制定详细的道路清扫保洁方案,统一道路清扫保洁标准,建立道路台账。合理提出购置设备和招聘人员申请,确保设备和人员到位。
二是加大作业频次。区城管委、区公路分局严格落实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规模和作业频次。建成区内机械冲刷、清扫、清洗作业每日各不少于3次,工地周边道路每日不少于8次,机械保洁、捡拾作业每日各不少于2次,步道冲刷作业每周不少于2次,达到路面无污物、无泥沙、无浮土、无积水、无废弃物,路面见本色。
三是住宅小区扬尘管控。鼓楼街道、果园街道绘制重点道路周边小区情况图,督促小区物业每天洒水1次,对小区内道路采取湿式清扫全覆盖。
(五)严格重型柴油车管理
一是进京口检查机制的设置。创新工作机制,严格按照“4.20”闭环管理要求,加强执法、联动检查,合理调配执法力量,将环保局进京路口执法检测人员划归交通局统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按《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提高处罚额度,形成震慑,真正实现超标外埠车“不敢来”。
二是本区域内管理办法。按照6月中旬区域内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密云区境内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强化措施(试行)》要求,开展“源头治理”:推动落实行业监管、属地监管,建立台帐、源头执法机制;“路面管控”:按照《关于对部分机动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要求,严格落实城区内禁行政策,强化禁行区域为路检夜查,同时开展遥感检测;“末端倒查”:开展货运末端专项整治行动,闭环管控及责任追究。同时对各职能部门、镇街(地区)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排名,一个月内三次以上排名最后的部门,区政府督查室将启动督查问责机制。
1-6月份,本区PM2.5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全市PM2.5浓度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若完成PM2.5浓度不超过49微克/立方米的年度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出台政策性文件
发布实施《北京市密云区蓝天保卫战2018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密云区扬尘污染控制方案(试行)》、《密云区果园街道、区经济开发区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密云区清理整治砂石料粉碎加工厂和砂石料堆放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20余份,为全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二)强化统筹协调和责任落实
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月通报”制度,每月在区政府常务会通报相关工作。区长潘临珠针对降尘等大气污染问题专门进行批示、现场调研,要求查出原因,督促镇街采取措施。副区长朱锡才多次召开扬尘污染防治、重型柴油车监管等推进会议,研究防治对策,部署相关工作。区政府各位主管区长对牵头工作专题调度,空气重污染期间,分别带队对分管的减排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区大气办发挥统筹系统作用,召开重点区域精细化管理、道路扬尘污染治理等专题会议,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协调推进。
(三)创新重型柴油车监管工作机制
将高排放车治理作为蓝天保卫战的重中之重,区政府发布实施《关于对部分机动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制定强化重型柴油车监管工作方案。创新工作机制,将环保局进京路口执法检测人员划归交通局统一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上半年,全区共完成重型柴油车尾气检测11.7万辆,处罚1.35万辆。重型柴油车检查量、处罚量大幅提高,两项指标完成情况达到全市前三名,得到市领导的肯定。同时按照“源头治理、路面管控、末端倒查”的工作思路,针对重点用车源头企业签订了承诺书。
(四)针对重点区域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
将密西花园社区、区经济开发区二期划为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严控区,对14类污染源开展摸底调查,建立了工作台帐,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标准和管理要求。重点区域范围内所有裸地、料堆全部进行了加密苫盖,要求工地必须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将扬尘污染控制到最低,目前所有工地全部处于停工状态。为减少尾气污染,右堤路子站范围内东西两侧设置限宽墩,严禁大货车等重型车辆通行。强云路子站范围内禁止大货车等重型车辆通行。
(五)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督查力度
开展扬尘污染治理专项督查工作,镇街开展交叉督查检查,每周开展一次督查工作。全区共分为7个组,每组确定一个镇街为组长镇街,每周由组长镇街将督查检查情况报送区大气办。通过各镇街(地区)交叉督查检查方式,强化落实牵头部门监管职责、属地主体责任,促进各部门、各镇街建立健全扬尘污染治理措施落实长效工作机制。
区政府督查室组成环境督查专班,按照密云区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督查检查工作方案要求,开展专项督查,其中扬尘污染管控工作是督查工作的重点。同时聘请第三方开展督查工作,将督查工作做实、做细。
(六)建立督查考核排名机制
每月对各镇街(地区)及经济开发区督查出的问题、细颗粒物小站浓度、城管涉尘类处罚起数,按照新城建成区、城区周边区、其他区域分别进行排名。每组中督查出问题最多或细颗粒物月均浓度最高或城管涉尘类处罚起数倒数第一名的,相关镇街(地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行政领导要在每月调度会上做出书面说明;连续三个月做出说明的要写出书面检查,并在媒体做公开整改承诺、接受约谈。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及建议
(一)建立严格的空气质量考核机制
建设覆盖到全区21个镇街(地区,含区经济开发区)的PM2.5小型监测站点167个,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科学研判区域污染重点,筛选PM2.5高值片区,排查各类污染源。按照《密云区各镇街(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将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考核到镇街及主要地区。每月对各镇街(地区)PM2.5平均浓度和PM2.5浓度同比变化率两项指标进行排名、考核,探索开展大气环境质量补偿机制。排名情况每月初通过《密云情况》、区电视台、区电台等渠道公布,并在区政府常务会进行通报,从而充分调动各镇街(地区)、村(居委会)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重点区域周边实施强化管控
将餐饮企业(商户)和单位食堂老旧油烟净化设施更换为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实现排风机与净化装置联动开启运转;所有施工工地落实“六个百分百”,试点地区安排工程驻场人员;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冲刷、清扫、清洗作业每日各不少于3次,达到路面无污物、无泥沙、无浮土、无积水、无废弃物,路面见本色。引入第三方对背街小巷实施洒水湿化作业;开展路边违法停车清理整治;每天开展巡查检查,及时发现并制止“三烧”问题,全面禁止露天烧烤、露天焚烧等行为。
(三)强化裸地治理
根据前期摸底的裸地台帐,以及市环境监测中心相关卫星数据,区大气办与各镇街积极对接,明确时间节点,采取加密苫盖、绿化、硬化等方式,分步开展裸地治理工作。同时对料堆、农业用地、滩涂、干涸河道等开展治理。待开发的建设用地,由建设单位负责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产权不明的由属地政府聘请第三方进行苫盖,并负责进行维护看管。
(四)严格道路扬尘污染治理
一是制定相关方案。区城管委统筹全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制定详细的道路清扫保洁方案,统一道路清扫保洁标准,建立道路台账。合理提出购置设备和招聘人员申请,确保设备和人员到位。
二是加大作业频次。区城管委、区公路分局严格落实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规模和作业频次。建成区内机械冲刷、清扫、清洗作业每日各不少于3次,工地周边道路每日不少于8次,机械保洁、捡拾作业每日各不少于2次,步道冲刷作业每周不少于2次,达到路面无污物、无泥沙、无浮土、无积水、无废弃物,路面见本色。
三是住宅小区扬尘管控。鼓楼街道、果园街道绘制重点道路周边小区情况图,督促小区物业每天洒水1次,对小区内道路采取湿式清扫全覆盖。
(五)严格重型柴油车管理
一是进京口检查机制的设置。创新工作机制,严格按照“4.20”闭环管理要求,加强执法、联动检查,合理调配执法力量,将环保局进京路口执法检测人员划归交通局统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按《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提高处罚额度,形成震慑,真正实现超标外埠车“不敢来”。
二是本区域内管理办法。按照6月中旬区域内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密云区境内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强化措施(试行)》要求,开展“源头治理”:推动落实行业监管、属地监管,建立台帐、源头执法机制;“路面管控”:按照《关于对部分机动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要求,严格落实城区内禁行政策,强化禁行区域为路检夜查,同时开展遥感检测;“末端倒查”:开展货运末端专项整治行动,闭环管控及责任追究。同时对各职能部门、镇街(地区)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排名,一个月内三次以上排名最后的部门,区政府督查室将启动督查问责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