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孟凡武。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本报记者 张佳琪
深夜逃跑找八路、筹办炸弹厂、修枪送前方……翻开名为《激情岁月》的回忆录,一个个醒目的章节赫然眼前。面对记者的采访,97岁的孟凡武思绪回到了1940年的那个秋天。
“我亲眼看到日本鬼子逼乡亲们毁庄稼,不让大家收粮食,为的就是饿死、困死山上的八路军。”当时的孟凡武虽然只有12岁,却已经需要直面战争的残酷。当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团长白乙化领导的部队和密云民兵游击队正在密云冯家峪一带活动,昼伏夜出打游击。而日军则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还四处抓村民,为他们上山围剿八路军带路和“蹚地雷”。
一天傍晚,日军突然进村抓村民,孟凡武和同村的孩子遭了殃,大伙儿双手被反捆,排成一排,一次次替日军上山“蹚地雷”。那段时间,很多无辜百姓死于非命。
“说不定哪一天就替日本鬼子送了命,不如找机会逃跑,去找八路军!”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不堪折磨的孟凡武痛下决心,趁着上厕所的空当一口气冲下了山,连滚带爬,衣服被枯枝剐烂了,身上脸上都是血,终于逃出了日军的魔爪。
经过村民指路,饥寒交迫的孟凡武来到八路军驻地迎城岭村,见到一位首长模样的人就说:“我要参加八路军!”那人却说:“你还小,八路军行军打仗,睡觉经常颠倒,吃饭不知饥饱,你受不了。暂且先回去,等长大点儿再来,我们保证欢迎你!”
虽然被拒绝,但孟凡武没有灰心,努力认字读书,当八路军成了他的志向。1944年,识字又聪慧的孟凡武已经15岁半,经过村长和县政府推荐,正式参加了八路军,并且当上了区游击队队员,主要任务是保护区干部的安全。孟凡武别提多高兴了,母亲也是喜出望外,还叮嘱他要“多杀几个鬼子”。
1945年5月,区游击队改编,组织上把孟凡武安排到了八路军十团供给处修械所工作,修理战场上损坏的、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枪支,还“兼职”造手榴弹,做好的枪弹直接送至前线。
已经17岁的孟凡武很快就成了修枪的“老师傅”。修枪技术含量高,修理时,撞针伸得长了,会顶坏子弹的后尾;短了,子弹头就打不出枪膛。孟凡武会将撞针用火烧红,再碾长,烧红到什么程度,完全看火候,然后再蘸油——只有这样,撞针硬度才能刚刚好,不脆也不容易折断。
修械所有一个严格规定,所有机枪随到随修,不能过夜。机枪是连发子弹,威力巨大,一挺机枪能顶几十支步枪,修好的枪还要实弹测试,也叫“校正枪”——这也是孟凡武的另一件主要工作。
“忙起来时不分昼夜,有时睡在露天的山坡上,有时睡在用石头、树枝和荒草搭起的窝棚里,生病了上山采点草药或者干脆硬扛。当年我们就这样吃住在深山,而为了保密,家里人一点儿不知道。”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孟凡武和战士们干劲十足,还会经常一起唱抗日小曲,苦中作乐,“拉风箱,呼扇扇;修好枪,送前方;打鬼子,杀汉奸;中国人,笑开颜。”
孟凡武和后方战士们心里清楚,修械所做的工作,直接关系着前线战场的胜负。“所以每当听到打了胜仗的消息,我们都很兴奋;听到某部队用我们修好的武器消灭了很多鬼子,我们都会欢呼雀跃。用咱修的枪,前方部队指定能多杀鬼子!”
抗日战争胜利后,孟凡武将抗战精神延续至今。他当过县公安局侦查员,侦破过重要案件;给青少年写过革命传统教材,为学生们作宣讲、作报告……他最喜欢的就是和孩子们交朋友,给他们讲述战争年代的激情岁月,讲到动情处,他总是心潮澎湃,眼神中充满坚毅。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