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热点关注 > 媒体关注
让更多准妈妈“无痛”迎接新生命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发布时间:2025-07-10 09:45
  • 【 字体:      】

所有孕妇都可以申请无痛分娩,产科医生会先评估其是否具备自然分娩条件,再由麻醉医生排查是否存在分娩镇痛禁忌证

● 医院会通过产检、孕妇学校课堂等途径帮助产妇和家属提前了解无痛分娩,同时,也会提前与家属沟通,若沟通存在分歧,最终会尊重产妇意见

● 推广分娩镇痛是系统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撑与重视,特别是产科综合诊疗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产—麻—儿”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与发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景韵润

6月19日晚,32岁的齐女士在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迎来了自己生命中期盼已久的第一个宝宝。“当天早上八点破水,一开始只是轻微疼痛,后来疼得越来越厉害。”

当天下午一点多,齐女士提出了无痛分娩申请,过了十多分钟,麻醉医生就完成了分娩镇痛操作。“打上麻药后我瞬间松了口气,五六分钟后痛感就减轻到只剩一点点,肚子会有下坠感,宫缩也能感觉到。打完麻药后,麻醉医生每半小时还会巡视一次。”

作为一家二级医院,密云区妇幼保健院开展分娩镇痛,即大众俗称的无痛分娩,已有20多年。分娩镇痛的普及是对女性生育权益的尊重和关爱,也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一环。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在遴选的第一批900多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中,二级医院共350余家。2022年发布的评估结果显示,参与试点的二级医院中,有189家的椎管内分娩镇痛率达到了40%及以上。

今年6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公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分娩镇痛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能够提供分娩镇痛服务。二级医院是服务基层产妇的重要力量,在推进无痛分娩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更值得深入关注。

怕痛想剖?分娩镇痛让产妇“改主意”

齐女士坦言,怀孕初期原本想选剖宫产,一来是担心顺产太痛,二来产检时发现胎儿头偏大。“不过医生评估后说我具备自然分娩条件,进入产程后就能做无痛分娩,我就改了主意选顺产,家人也都支持,希望我能少受点儿罪。”

密云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赵瑞珍介绍,该院的分娩镇痛采用椎管内阻滞技术,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搭配小剂量舒芬太尼或芬太尼,药物浓度仅为剖宫产麻醉的1/5到1/10。“费用大约1000多元,包含诊疗费、药品及一次性耗材等。”

“所有孕妇都可以申请无痛分娩,产科医生会先评估其是否具备自然分娩条件,再由麻醉医生排查是否存在如凝血功能障碍、脊柱严重畸形等分娩镇痛禁忌证。”赵瑞珍说。

依据评估结果,麻醉医生先为齐女士注射了基础剂量的麻药。“产妇可以根据自身产程进展、对麻药的感受及疼痛强度,通过镇痛泵的自控按键参与追加安全剂量的麻药。”赵瑞珍补充道。

“很多初次生产的产妇都会恐惧分娩,而分娩镇痛能有效减轻痛苦,帮助产妇增强信心、保存体力,让自然分娩更顺利。”密云区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常蕊介绍,今年1月至5月,该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中选择药物镇痛的占比已达51.9%。

产妇说了算!分娩镇痛的“自主”与安心保障

去年10月在密云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无痛分娩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家人很支持自己选择分娩镇痛,产后恢复得也还不错。“除了会阴伤口和骨盆有点儿疼,其他都很好。建议大家可以试试无痛分娩,现在的医疗水平让人很放心。”

“是否选择分娩镇痛,应充分尊重产妇的自主意愿。”赵瑞珍表示,医院会通过产检、孕妇学校课堂等途径帮助产妇和家属提前了解无痛分娩,同时,也会提前与家属沟通,若沟通存在分歧,最终会尊重产妇意见。

“近些年,医院的分娩镇痛率逐年提升,2023年为42%,2024年达到了50.5%。没有选择分娩镇痛的产妇,除个别因费用、身体等原因外,大部分都是急产,没来得及打‘无痛’就成功分娩了。”常蕊介绍。

实际操作中,麻醉医生的及时响应至关重要。“我们实行24小时值班制,产科有需求可直接联系。”赵瑞珍介绍,目前该院有5名麻醉医生可开展此项服务,“他们均为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持有医师执业证书及资格证书,且经过考核能独立完成分娩镇痛工作,具备国家规定的施行分娩镇痛的人员资质要求。”

针对部分人担心麻醉药物影响母婴健康的问题,赵瑞珍解释道:“麻醉药直接注入椎管,不经过静脉给药,基本不会进入血液循环,对胎儿的影响微乎其微。一些产妇的产后腰痛通常与孕期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和产后照顾宝宝导致的腰肌劳损有关,并非无痛分娩引起。”

如何推广?多方发力让无痛分娩惠及更多人

“尽管我国分娩镇痛工作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麻醉医生等相关人才短缺等挑战仍然存在。此外,仍有部分地区没有设立较为合理的分娩镇痛专项收费标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曲元指出。

曲元曾与该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尹玲共同发起公益项目,将分娩镇痛理念、技术送到基层。在他们二人看来,推广分娩镇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撑与重视,特别是产科综合诊疗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产—麻—儿”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与发展。

“三甲医院可承担建立研发标准化培训体系、建立区域性技术指导或支援中心等相关职责,同时,在县域医院推广‘产科医生+助产士+麻醉医生+新生儿科医生’协作模式。”曲元表示,还可以考虑提高麻醉医生产科轮岗待遇,设立专项考评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娩镇痛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全国分娩镇痛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目前,上海、浙江、江苏等多地已将“分娩镇痛”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且均为单列。“不与自然分娩或剖宫产等打包纳入医保报销,将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该项服务。”曲元指出。

“迫切希望分娩镇痛技术能够进一步普及,同时期待产科助产技术不断提升,让自然分娩率大幅提高,从而有效降低剖宫产率,让产妇避免手术损伤和瘢痕子宫妊娠的风险,以及远期盆腹腔粘连等更多并发症。”尹玲表示。

满足生育新需求,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随着政策的推进和各方的努力,分娩镇痛将惠及更多产妇,进一步夯实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