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密云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林振洪迎面走来,步伐有力。这次采访,他为记者带来了一份特殊的表单。表单包含《白乙化的一支手枪》《英勇善战的王亢将军》《人民的胜利——古北口日军投降记》《“还我河山”——平北地区歼敌最多的冯家峪伏击战》等十几项抗战主题宣讲的课单。“这些内容我都做了精心准备,现已发到密云区的各所中小学,学校‘点单’后,我再按需去宣讲。”
在密云,说起宣讲抗战史,林振洪名气响当当。在孩子们眼中,他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抗战老兵”。
林振洪讲述密云大地上的红色故事。
“我做宣讲,从来不照着稿子念。”林振洪告诉记者,“给孩子宣讲,最重要的是贴近他们的生活,有画面感。比如说抗战英雄白乙化有‘三件宝’,步枪、钢笔和书本。在最激烈最残酷的战场上,他还要利用战斗间隙读书、写笔记,这段历史确有笔记为证。讲述这个画面会让孩子们心里咯噔一下,既崇拜又佩服,比光看课本上写的字句触动可大得多。”
2002年,林振洪担任密云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那时候我开始系统地研究党史、抗战史,工作和个人爱好结合在了一起。”他带领团队寻访老同志,挖掘散落在报刊、口述回忆里零碎的抗战史料。
除了翻阅史料研究,林振洪还经常走家串户,采访老战士、烈士家属,把他们的回忆、日记、书信逐条归档。2004年他用了一年时间把散落的资料集中在一起,带着团队一起汇编成《密云地区抗日斗争史料选编》。林振洪告诉记者:“当年挖掘史料,最困难的是有些亲历者已经去世,要从亲属和旧报刊里找线索,真是白天四处跑,晚上翻档案,忙得连轴转。”这些年,他还促成了古北口日军投降地纪念碑的修建,“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北京地区也有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和苏军一起接受日军投降,这是真的‘还我河山’。”
2016年退休后,林振洪也没闲着,受邀担任密云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在青少年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如何把抗战精神更好地传递给下一代”,林振洪一直在思考。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再次拿起这份宣讲课单——原来,这里还藏着一段冯家峪小学“王亢中队”的故事。
十多年前,林振洪担任冯家峪小学的德育副校长,学校所在地正是平北地区歼敌最多的伏击战主战场,率领部队的是营长王亢。那一仗发生在1940年12月,当时八路军一个营伏击一个由200余人组成的日军联队,三面包围,激战一夜,歼敌96人。代价也很惨重,我方伤亡60余人,其中不少是大学生干部。战斗中甚至有战士冲锋到敌人重机枪下徒手夺枪,场面惊心动魄。
林振洪还记得,其中很多故事细节都来自他对王亢将军战友和部下的采访、阅读王亢将军的著作以及记录后人的讲述。他告诉记者:“我当时就想,冯家峪小学应当建一个中队,就叫‘王亢中队’,让孩子们知道,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有历史的余温。”
2014年冬天,“王亢中队”正式成立。“孩子们以成为中队一员而自豪,更会深入学习了解王亢将军的事迹。”林振洪说,“毕业班的孩子走了,还会把接力棒传给下一届。这样,抗战精神就能一茬接一茬地传下去了。”
“把抗战精神刻在孩子们心里,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用细节去打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林振洪说,“密云的抗战故事很丰富,有类似‘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跳崖,有邓玉芬一家人上战场的奉献,也有县委干部宁死不撤退的坚守,这都能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牺牲、什么是信念、什么是真正的抗战精神。”
林振洪轻抚着手中那张表单,喃喃道:“虽然年纪大了,可只要孩子们还愿意听,我就会一直讲下去,直到抗战精神深深刻进孩子们心中。”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