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热点关注 > 媒体关注
一道白河弯三湾
  • 来源:北京日报
  • 发布时间:2024-08-20 23:55
  • 【 字体:      】

陈奉生 赵星

白河,古称沽水,发源于沽源,因河多沙,沙洁白,水清沙白,得名白河。白河经赤城,入延庆境内,东流于怀柔的青石岭入密云。其间白河随山就势,形成著名的白河大峡谷。

一河两岸,沿途奇峰峻岭,九曲十湾,村庄就这样静静依偎在母亲河的身畔,十年、百年……村民守着山田劳作,散牛羊于山坡;山间地头几十年上百年的核桃树、栗子树、柿子树则是村民们最诚实的友人,四季轮回,为村民奉上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

白河流淌至密云石城捧河岩村,遇横岭的阻挡掉头,再遇椴峪沟的阻拦而北去,接着又遇塌山而再次掉头向东再向南,绕过横岭,经鹿皮关,最后汇入密云水库的怀抱。白河,千百年来壮怀激荡,在捧河岩村域内形成一个大“S”形,即闻名京畿的白河大回旋自然景观。

峡谷的山峰,层峦叠嶂,交错的山石仿佛将白河捧在掌心,捧河岩村因此得名。捧河岩村一百多户人家,辖捧河岩、黄土板地、塌山、许戏子、沙驼子五个自然村,全部散居在白河峡谷之中。这里的村名别有意味,故事也富有传奇。村主任老郭说,捧河岩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一道白河弯三湾,中间还隔一座山;许戏不唱戏,河东塌了山。”这里曾是抗日革命根据地,英雄白乙化在此指挥过战斗,与此同时,1941年,捧河岩村党支部在抗战烽火中成立了。

曾经,人们对捧河岩村的印象是封闭、贫穷、落后……的确,曾经的捧河岩村从白河河谷出山,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黄土路,村民每出山去趟乡里,爬坡过梁要走上一两天,脚底板都磨出了血泡。

白河峡谷里的村庄,藏着憧憬山外的梦,像白河,虽蜿蜒曲折,只要山风轻轻一拂,就会泛起粼粼的波光。

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如同打破了边框的算盘,一家一户的农民就像散落的珠子灵动起来。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可如何富裕起来呢?村里心思活泛的村民走村串户做起了小生意,或者到城镇去打工,可时间一长,村里的许多土地无人耕种,房屋闲置。

一切,在2004年有了转机。随着“村村通油路”政策的落实,从捧河岩村新修了一条公路,与村西镇级公路相接;2006年石城镇加大对捧河岩村旅游开发、环境综合治理、卫生条件改善等工作力度,建立一个“支部+旅游+协会+农户”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捧河岩村当年就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之后,旅游开始“点”亮峡谷人家的日子。

走进捧河岩村,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柔媚,石有石的气质。因之山水秀丽,几十位北京城里有想法的老中青年,陆续入住捧河岩、塌山等村,服装设计师张琪就是其中之一。她学建筑设计的女儿设计了仓库式住所和画廊,之后完全依靠村民的双手用红砖、水泥、木材盖起来,结结实实很有味道。春天来了,种花栽树、种瓜点豆。盛夏时节,可垂钓、捡石或看鸭鹅戏水。在峡谷拐弯处,白河汇聚成小小湖泊,岸边的白杨撑起浓荫,芦苇亭亭,细沙洁白。秋风一吹,漫山遍野变成了金黄橙红,坐在自家院子里就能赏红叶了。

旅游真正让峡谷里的村子富裕了起来。而那些没有开办民宿客栈,尤其依赖土地的老年人,要想赚点零用钱,就得指望山里的特产了。村里的甜杏、大枣、柿子、山里红价低质优,来旅游的城里人顺便买些,品尝儿时味道的同时也解决了村里人的燃眉之急。

来旅游的城里人给闭塞的峡谷更带来了文化的春风。80后姑娘木星,毕业后在北京某跨国集团任职,2016年一次偶然出游对捧河岩一见钟情,在此创办了清白文创基地。8年过去,已创立悠舍绿谷民宿、野草书屋、清白咖啡馆等品牌。扎根捧河岩几年下来,木星身上时髦的衣裙已变成了粗布衣裤,褪去脂粉的脸晒成了小麦色,说话也夹杂些捧河岩的味道。但木星却说这是一段奇妙的人生之旅,大城市光鲜生活背后的高压和嘈杂曾经使她失眠焦虑,是捧河岩的山山水水让她逐渐宁静下来,也有空思考生活的意义。

木星说她始终相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野草书屋主要陈列的是木星个人藏书及学者、作家的赠书,约4000册。来到野草书屋的人,都可以免费阅读。

木星的民宿和书屋8年间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她说还会坚定地走下去。“雨后在花园中清理杂草,你会感叹野草生命的顽强;樱桃、杏子、核桃、枣、板栗、柿子……每一次丰收都会赞叹大自然是如此的慷慨和不求回报。而我们平凡的人类,哪里来的骄傲和狂妄,要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哪怕有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来这世间一程,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需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家园、这个地球做些什么?”

坐在野草书屋的读书长廊,抬眼望去,对面就是奔流的白河。水面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历史,映照着现实,更闪耀着希望的光彩。一道白河弯三湾,远眺白河东岸两座山,似两条巨臂捧着村前的白河,捧出了捧河岩村,更捧起了捧河岩人的幸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