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春秋,初心如磐。密云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嘱托,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从特质农品的品牌化培育到冰雪经济的创新实践,从“老友季小邮局”的跨界融合到长城非遗的活化传承,密云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在燕山脚下擘画出一幅“生态、生命、生活”三生融合的发展新蓝图,让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在密云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今天,继续推出《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重要回信五周年|密云答卷 绿色篇章》专栏的第四期《五年实践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生态筑基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密云之美,始于生态。作为北京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密云水库周边森林覆盖率高,为乡村文旅发展奠定了基础。五年来,密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好山好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在农旅融合领域,密云深耕“特质农品”培育,截至目前,已有京纯荆花蜂蜜、密原味原味一号西红柿、石匣甘薯等4个产品入选全国特质农品名录。这些农品均产自密云水库周边,依托无污染水源、肥沃土壤和优良气候,形成“产地优、品种优、管理优、品质优”的核心竞争力——密原味原味一号西红柿番茄红素含量达418mg/kg(是普通产品的30倍);石匣甘薯β-胡萝卜素含量为同类产品的5倍;田园大窝铺赤松茸鲜味氨基酸含量超过普通产品13倍。如今,这些特质农品不仅通过“邮政+民宿”“电商直播”等渠道走向全国,更成为游客“看得见、尝得到、带得走”的密云记忆。
在冰雪文旅领域,密云依托冬季独特的生态风光,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南山滑雪场、云佛滑雪场两大雪场持续升级服务,组建专业滑雪指导员团队,推出从基础教学到高级技巧提升的分级课程,并联合俱乐部开展冬令营、集训营,累计吸引数万人次参与;桃源仙谷、黑龙潭、云蒙山等景区也积极推出冰挂、冰车、雪圈等特色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到访。这些项目共同推动“密云冰雪游”成为北京冬季旅游的热门IP。
创新赋能
从“跨界破壁”到“生态共融”的价值裂变
五年来,密云打破传统乡村发展模式,以创新思维搭建文旅融合新平台,让乡村从“被动接待”转向“主动引流”,从“单一观光”转向“多元体验”。
北京邮政密云区分公司与溪翁庄镇金叵罗村老友季花园民宿合作打造的“老友季小邮局”,成为密云文旅创新的样本之一。该平台既是村民“不出村办寄取件”的便民点,也是展示密云风光的文化窗口——推出《大美密云》《金叵罗十宝》明信片、“百戳献瑞”主题章戳,增设有声打印机等特色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寄递思念的同时,深度感受密云的自然与人文魅力;更依托邮政全国渠道,为金叵罗小米、农家鸡蛋等特色农产品打通外销链路,同时通过会员积分等活动,将邮政会员导流至乡村民宿,带动全村旅游收入提升。
这种“跨界融合”的思维,同样体现在文化IP的打造中。密云深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资源,让沉睡的文化“火”起来:古北口镇串联抗战纪念馆、古村落,打造“长城古镇研学之旅”,年接待学生研学数万人次;石城镇建设红色教育展厅,讲述白乙化、邓玉芬等英烈故事,让红色记忆融入山水风光;溪翁庄镇金叵罗村激活百年高跷非遗文化,组建“老中青少四代同台”的高跷队,既成为游客喜爱的民俗表演,也成为村民凝聚人心的文化纽带;巨各庄镇“酒乡之路”则将葡萄种植、酿酒与研学旅游结合,天葡庄园推出“从采摘到酿酒”的全流程体验,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协同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实现“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双向共赢。
民生提质
从"基础保障"到"幸福生活"的福祉升级
密云始终坚持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持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落实延时服务等便民政策;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精准发力,推广医保电子凭证、“亲情账户”等便民功能,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微信、支付宝等渠道实现“无卡就医”,让“医有所靠”更贴心。
五载耕耘,硕果累累。现如今,踏上密云这片土地,一幅“产业设施兴、人才服务兴、文化文明兴、生态环境兴、组织机制兴”的“五兴乡村”壮美图景正徐徐铺展,呈现出京郊大地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未来,密云将继续坚守初心,让乡村既有美丽的外在,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让绿水青山间的幸福故事,在新时代谱写更精彩的篇章。
文编:张博研李佳玉
编辑:李佳玉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