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记者从2025年服贸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论坛上了解到,北京市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工作机制正式发布,聚焦创新策源、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打造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展示了北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探索出的新范式、新模式。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北京市充分发挥北京高校、研究机构多的优势,服务好其在京发展,助力其产生更多科研成果,保持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引领优势。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着力加强面向产业转化的有组织科技创新。在原始创新领域,用好已形成的自然科学基金“市-区-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基金模式,引导企业出资、出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在前沿产业领域,优化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的“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进一步发挥北京智源研究院、北生所、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民非组织作用,推动开展面向未来、具有产业价值、引领型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支撑。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北京目前共有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企业创新活力强。北京将进一步强化在区块链与先进计算、RISC-V等强应用牵引产业领域形成的“科研机构+企业”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全链条协同攻关”。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北京将根据产业特点,分行业分领域建立孵化平台,培养、引进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进一步优化产业共性平台体系,加强概念验证、中试等共性平台建设,加强本市首台(套)示范应用,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我们还将发挥好政府部门作用,在涉及生命安全等强监管产业领域,用好医药健康产业形成三医联动的专班机制模式,科研单位、产业发展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推动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同时,北京建立部门间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科技部门将立足当好驱动创新的“策源部门”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孵化部门”,加强“0-1”原始创新引领;各行业主管部门将着力增强1-10、10-100科技创新转化、产业化发展能力;各区重点聚焦抓产业落地,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生态构建。北京还将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法律、人力等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构建适应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组建由战略科学家、企业家和行业领军人才等组成的融合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全方位“扫描”,分析国际国内前沿科技发展态势、重大科研方向布局和领军人才团队,加强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识别研判,提前布局产业前沿领域、抢占未来制高点。
责任编辑:潘俊强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