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光碎片编织文创梦的“怀旧收藏家”
在密云区西田各庄镇西山村一处院落里,推开杨军工作室的大门,仿佛穿越回四十多年前的岁月——斑驳的红双喜搪瓷盆里堆满铁皮青蛙玩具,褪色的铁架上摆放着三五牌座钟和各式黑白电视机,墙角的蝴蝶牌缝纫机旁摞着泛黄的小人书……6000余件70-80年代老物件,正在用斑驳的痕迹向参观者讲述着一段泛黄的农村记忆。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山村人,50岁的杨军自2005年起系统性收藏时代旧物,20年间足迹遍布京津冀百余个村庄。他的藏品涵盖生活器具、文化用品、生产工具等八大类,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那些凝结时代审美的工业设计品。
在几十平米的平房里,计划经济时代的“生活密码”被精心归档:印着“邓丽君画像”的热水瓶、老式的煤油灯、手电筒、一排排挂在墙壁上的竹算盘,甚至还有当年的自行车车牌。最特别的展柜里,印着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五个可乐瓶整齐列队,瓶身上的磨损记录着那年北京奥运会集体的欢乐。
“现在学生很难想象,当年铁皮的文具盒一用就是五六年”他举起两个文具盒,讲述着当年热播的动画片和老北京记忆。这些“正能量”的文化记忆,应该被当成城市档案留存。
收藏不是把旧物关进笼子,而是要让记忆流动起来。同时,杨军作为一名文创设计师,他致力将收藏与设计结合。在2007年,他向北京警察博物馆捐赠刻制的天然大理石公安烈士像等39件被馆内永久收藏。平日里,他通过多种方式让老物件走出家门,邀请百姓用老物件交换故事,与更多人分享时代记忆。
在这个智能设备更新以月计算的时代,杨军用他的固执守护着另一种时间计量方式——那些沉淀在搪瓷缸茶垢里的、凝固在老挂钟滴答声里的、折叠在布票锯齿边缘的旧时光,正在提醒着人们:真正的城市文脉,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烟火褶皱之中。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