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镇街概况 > 石城镇
暖心安置点 转移群众温暖的家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5-08-22 10:49
  • 【 字体:      】

临近中午,日头刚爬过院墙,石城镇河北村的集中安置点里就热闹起来。几张方桌拼在一起,成了临时的“操作台”,饺子皮在村民手里飞转,薄厚均匀得像片小云彩;盆里的韭菜鸡蛋馅拌得喷香,勾得人直咽口水。大爷大妈们捏起饺子,指尖翻飞间,一个个圆鼓鼓的“小元宝”就排着队站上了大盖帘。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白雾腾腾里,大家围坐着,你给我夹一个,我劝你多吃点,有说有笑的,这临时的小院里比自家过年还热闹几分,那份其乐融融的劲儿,让人打心眼儿里觉得暖和。

7月24日,北京市的暴雨黄色预警刚响,石城镇河北村就动了起来。镇村干部挨家挨户敲门喊话,第一时间把危户险户的村民们转移到村里3处自建民俗院。从那天起,这几个平日里接待游客的小院,就成了几十口人的“临时家”。镇里的干部说:“人挪过来了,心也得安稳。让大家住得踏实、吃得舒坦、过得暖心,比啥都重要。”

“不管咋着,得让所有人吃饱吃好!”转移群众来的第一天,村干部就拉着安置点的负责人,在灶台边反复念叨。这话不是空的——早饭有热乎乎的粥和馒头,就着自家腌的小咸菜;中午晚上更是讲究,炒青菜配着炖肉,鸡蛋从不缺,偶尔还能端上一盆炖排骨。有位大爷血糖高,吃不得甜的,负责人每天特意给他做杂粮饭;还有个老人肠胃弱,灶上总留着一锅温软的汤面。这一口口热乎饭,看着普通,却裹着邻里间的实在劲儿,也藏着对防汛工作的真心支持。

灾情过后,防疫更是不能松。河北村的第一书记借助资源的互助,及时联系到北京东城区兄弟帮扶中心和山东联合救灾的专业消杀队伍。穿着防护服的队员背着喷雾器,里里外外把河北村全村喷了个遍,从院子的犄角旮旯到屋里的桌凳床板,垃圾桶卫生间更是重点消杀。“无论如何,大家伙儿的生命健康是第一重要的!”镇领导话斩钉截铁。

天刚放晴那两天,安置点里不少人坐不住了。“我家鸡还没喂呢”“冬储用的大白菜该种了”,大爷大妈们蠢蠢欲动,急着回家。可镇村干部心里清楚,石城镇是山体滑坡、泥石流的高发区,赶河厂小队那边被暴雨冲得厉害,回去就是冒险。于是,他们天天往安置点跑,拉着乡亲们坐下来聊:“咱不怕麻烦,就怕出危险。等隐患清了,保准让大家平平安安回家。”这话翻来覆去说,道理掰开揉碎讲,就盼着大家伙儿能多一份安心。

没过多久,四面八方的爱心涌了过来。饮用水、方便面、火腿肠、新鲜的蔬菜水果第一时间到了转移群众的手里,连牙膏、卫生纸这些日用品也都配齐了。看着乡亲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吃饭时的胃口好了,镇村干部觉得,再累也值了。

一到没雨的傍晚,村委会大院《相亲相爱》的音乐就响起来了,河北村舞蹈队的队员们翩翩起舞,转移来的群众凑在边上看,有的跟着节奏拍手,有的忍不住跟着晃悠,一天的焦虑和烦闷,好像都随着歌声飘走了。

天灾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河北村这几个小小的安置点,装下的不只是几十口人,更是一份“把老百姓当自家人”的实在,一份“跟时间赛跑护平安”的担当,一份“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这方寸之间的温暖,其实就是面对危难时最动人的模样。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