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安置点开起了“演唱会”
今天,在密云二中的临时安置点大礼堂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红歌演唱会”正在如火如荼举办,歌者们通过表演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红色歌曲,如《映山红》《歌唱祖国》等,带领全场观众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演唱会在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旋律中达到最高潮,引发了全场大合唱,歌手们走下舞台,与在场观众频频互动。十几首歌曲唱罢,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流淌而出时,全场的热情彻底被点燃。几乎所有观众都加入了合唱,拍手的节奏整齐有力,工作人员们也站在台侧,跟着旋律轻轻打着拍子。在坚定有力的歌声里,没有生疏的距离,只有心照不宣的默契,仿佛一群老友围坐在一起,用最熟悉的旋律诉说着共同的记忆。
活动结束后,老人们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不住念叨:“这样唱歌才叫舒坦!这些经典老歌,一听就想起当年的日子,心里敞亮极了!”一位大爷笑着说:“你们把咱们想听的歌都唱到心坎里了,真是太贴心了!”歌声渐渐散去,厅里的暖意却久久未散,这场跟着心意走的红歌演唱,更像一场温馨的聚会,把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这场“红歌演唱会”是穆家峪镇临时安置点内,系列文体活动的一个缩影,通过需求-资源高效对接,从“红歌公益表演队”与镇政府联系询问需求,到演唱会正式开唱,不过3个小时,如同物资发放分配和各类群众个性化需求满足一样,各项工作在临时安置点内得到高效处理,做到了“秒级响应、分钟级落实”。
“建组织”“亮身份”——临时党支部在服务群众的一线
7月29日,受极端降雨天气和密云水库超大流量泄洪影响,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穆家峪镇共有12个行政村,共5295人被迫从家园转移,其中,共1241名群众被安置到了密云二中、首师大密云实验中学、巨各庄中学、161中学密云分校和密云区职业学校5个集中临时安置点。临时抽调了30余名机关干部,与校方工作人员和前来支援的干部共同负责安置点内各项服务群众工作。起初,由于大家面对灾情和环境都不熟悉,又急于想为群众服务,出现了些许“手足无措”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7月30日,在区委组织部的号召下,按照“组织跟着党员走,建在服务群众第一线”的原则,镇党委决定成立5个“穆家峪镇安置点临时党支部”,由负责安置点全面工作的班子成员任党支部书记,负责安置点具体管理的机关科室负责人任副书记(或支部委员),下设“物资保障”“餐食服务”“人员登记”等若干小组,小组长任支部委员。临时党支部成立后,将安置点内人员分工名单及党员干部联系方式张贴在宿舍楼大厅和食堂等最醒目位置,参与服务群众的党员干部统一身着“密云先锋”红色马甲。通过“建组织”“亮身份”,群众的需求得到了第一时间对接和满足。
此外,各临时党支部坚持每天早晚各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当日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总结,在对照反思中查找工作不足,不断提升服务质效。通过镇党委建立的各安置点临时党支部书记工作群,为各安置点之间物资统筹调配、工作横向交流搭建起了平台,也让各临时党支部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金点子”“好办法”在各支部间迅速扩散
临时安置点内群众以中老年人为主,转移离家后难免存在“安土重迁”思想。为避免他们私自返回受灾区域,确保外出期间人身安全,巨各庄中学安置点工作人员设计了一款“请假外出单”,分两联写明外出期间紧急联系方式和去向,一联交由工作人员登记备案,另一联待人员外出安全返回后凭条入“点”,到时候工作人员对尚未返回的群众进行点对点联系,在实行安置点严格管理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工作人员反复核对人员去向的工作量。很快,这一工作做法通过微信群在其他各安置点迅速推广,受到良好成效。
“留人重在留心”,面对安置点群众因返家心切导致的情绪焦虑问题,各临时党支部党员干部纷纷使出全身解数,在区教工委的大力支持下,为安置点的群众丰富日常生活贡献力量。如:首师大密云实验中学的安置点内,年轻党员带领群众练起了“八段锦”,广场舞音乐在操场上重新响起;职业学校安置点的体育场内,小伙子们正在篮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8月1日当天,在161中学密云分校安置点,临时党支部书记、副镇长李梓棹和穆家峪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苏淼,共同为安置点内的6位退伍老兵带来了节日的惊喜和祝福;在密云二中安置点内,每晚7:00为群众放映电影,根据不同受众准备了动画片、戏曲片和战争片满足群众多样需求;在巨各庄中学安置点内,支部年轻党员根据中老年群体特点,先后组织了“打红五”扑克比赛和趣味运动会,充分利用食堂环境和学校设施,通过开展“击鼓传花”“盲人摸象”等事宜老年人参与的小游戏,减轻焦虑情绪,增进横向交流,群众参与意愿高涨。工作人员在联系请假外出的赵大爷是否已经回家时,得到答复:“放心吧,不回家,晚上比赛开始前我肯定到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体育局等区直部门,也纷纷带来了本领域的资源,服务安置点内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各临时党支部党员群众的积极努力下,各安置点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从焦虑到舒心,急于离开安置点回家的声音越来越少了,欢声笑语越来越多了,大家心也越来越齐了。部分安置点内身体条件允许的各村党员和热心群众也行动起来,力所能及的参与到服务行动中。
穆家峪镇安置点临时党支部带来的“红色力量”也正在不断酝酿、传递……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