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峪村位于巨各庄镇域东北部,村域总面积5.7平方公里,地处燕山余脉浅丘地带,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密云县城23.5公里,距离北京市区88公里。达峪村紧邻金鼎湖旅游风景区,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据说,达峪村先人最早是在山东居住,元末明初由于常年战乱,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难以度日,只能舍弃家业,四处逃荒。先民来到密云后,最初是在沙厂附近居住,后经过达峪村时,发现这里依山傍水,景色十分秀美,而且两山间有大片开阔地,前有河,后有山,土地肥沃,适宜居住。于是,达峪村先民就在此定居下来。最初的时候,因有河流经过村前,得名迎水村,后改为五岭村。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李自成曾率兵途经此地设摆兵台,取各路军兵到达之意,得名达峪。至今,已有476年历史。
齐赵姓氏传到今
达峪村民热情淳朴,村内住着以齐、赵两大姓氏为主的村民,和睦安详。对于这两大姓氏的渊源,村内还有一个浪漫的传说。相传元末明初,最早来村定居的是两位姓齐的老人,他们带着孙女从山东逃荒至此,见此处山清水秀,土壤肥沃,便在此处扎根。等过了没多久,又来了一位姓赵的年轻小伙子,也住在了这里。他见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心中不忍,便经常去帮他们干一些活。一天,当他遇见也在此处居住的齐家姑娘时,便心生爱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多久,在老人的主持下,二人结为夫妻,在此长久地居住下来了。时间长了,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演变成了一个村庄,齐家和赵家,也变成了村庄里的两个大家族,延续至今。这个浪漫而美丽的传说,成为了达峪先民勤劳朴实的象征。
八棱古槐佑万民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达峪村,是1972年新建的,老村子距新村一里多地。据说,在老村子的东路北,有一座菩萨庙,庙后有一棵八棱槐。八棱槐的直径约两米,枝干遮天蔽日,气势恢宏。菩萨庙与老槐树同龄,都存在了二百多年。神庙有灵,神树有灵,护佑着附近的老百姓。据说,当年密云附近几个村子流行瘟疫,很多人受到了感染,生不如死。就在当地百姓一筹莫展之际,达峪村齐氏先民在某日深夜见到一位白胡子老人家。老人家慈眉善目,仙风道骨,拄着硕大的龙头拐杖,拐杖头上有八个棱角。齐氏先民福至心灵,忙虔诚跪拜,恳请老仙人搭救村民。老人受了跪拜后,对齐氏先民说:“你说的情况我已知晓,这样,你明天到村口的大槐树下摘下一些树叶,带回家熬成汤汁,给遭受瘟疫的百姓服用吧。”齐氏先民闻言大喜,再次跪拜,等他再起身时,老仙人已无影无踪。
后来,村里人按照老人的说法,用此汤汁给病人服下,效果立竿见影,从此,达峪一带再无瘟疫发生。人们感谢老先生,纷纷探寻他的住处,最终一无所得。后来,有人忽然想起老先生那八棱龙头拐杖,联想到摘下树叶的八棱槐, “八棱拐”、“八棱槐”音近,顿时明白是老槐树有灵,救了大家,于是纷纷前来虔诚跪拜。此事一传十,十传百,附近老少皆知。此后,每逢三月三,密云附近的人都纷纷去白龙潭上香,路过菩萨庙和八棱槐时,总要停下脚步,虔诚地跪拜一番。后来,菩萨庙里住进了一个打铁的,把炉子搭在了八棱槐边,结果把老槐树粗大的树根烤坏了,后来逐渐枯死。随着时光流逝,如今,村里知道菩萨庙和老槐树的人所剩无几。
抛洒热血见丹心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达峪村,在此设立据点,烧杀抢掠。当时,八路军密云县抗日支队在支队长郭占衡的带领下,在密云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达峪村迅速成立了民兵中队,中队长是赵永贵,办事员是吴士清。
在当时,民兵配合部队作战,主要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中,民兵根据其分散性、群众性、地方性的特点,遵循“避强击弱,避实击虚”,“速打、速决、速走”,“走、打、散、躲互相联系”等战术原则,运用“麻雀战”、“地雷战”、“车轮战”、“推磨战”、“联防战”、“围困战”等多种战法,积极有效地打击敌人。当时,配合部队反“扫荡”,是抗日战争时期民兵的主要作战任务。达峪村民兵在反“扫荡”中,配合部队在内线阻击、袭扰敌人,掩护群众和部队伤病员撤退转移,保护战备物资,侦察敌情,镇压奸细,就地打击敌人的烧杀抢掠活动。
当时,多数民兵村团部设有瓦解敌军小组,或与部队共同组成武装宣传队,对日伪军、伪组织人员做了大量争取瓦解工作。当时,达峪村民兵瓦解敌军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夜暗和围困日伪军的有利时机,向日伪军喊话,发动群众给据点的伪军点“红黑点”、记“善恶簿”,通过喊话定期向伪军公布罪状,鼓励有正义感的伪军人员尽早反正,警告罪大恶极的人少做坏事;向日伪据点送宣传品;发动伪军家属,开展“唤夫索子”、“一封信”运动。各级政府还制发“伪军归来通行证”,设立“回归伪军招待所”。这些做法,均收到了好的效果。达峪村的民兵经常到附近日伪据点喊话、贴标语,先后争取多名伪军反正。
当年,赵永贵、吴士清二人,在上级的指挥下,多次组织各种抗日活动,采用多种办法,狠狠地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让鬼子又怕又恨。1941年春节的时候,赵永贵和吴士清打算联合开展一些行动,打击鬼子。谁知,消息不慎泄露,鬼子出动了大部队,于年三十逮捕了赵永贵和吴士清。抓到人后,鬼子对二人严刑拷打,试图挖出八路军在达峪地区的其他抗日队伍。面对鬼子的酷刑,二人坚贞不屈,一言不发。正月初六的时候,耗尽了耐心的鬼子终于恼羞成怒,在平谷县熊耳寨乡罗家沟村将二人残酷杀害。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加之民兵抗日活动的隐蔽性,这段历史一度被湮灭。建国后,赵、吴两家的后人多次走访,终于还原了这段历史。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二人为革命烈士。自此,达峪人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得到了历史的正式确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