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镇街概况 > 不老屯镇
风雨砥初心 危难显忠诚——密云区不老屯镇陈家峪村党支部防汛救灾先进事迹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5-08-22 15:42
  • 【 字体:      】

狂风肆虐,暴雨如注。7月26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突袭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陈家峪村。危急关头,陈家峪村党支部闻“汛”而动,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昼夜奋战在防汛抢险第一线,用忠诚与担当筑起了一道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红色堤坝”,在风雨洗礼中彰显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闻汛而动,快速响应,筑牢防汛“桥头堡”

雨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接到强降雨预警信息后,陈家峪村党支部立即第一时间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党支部书记夏朝友迅速组织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小组长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上级指示要求,分析研判本村汛情风险点,及时部署防汛抢险工作。立即组建党员突击队、应急抢险队,明确职位成员的责任片区和任务分工。村党支部成为防汛抢险的“指挥中枢”和“坚强堡垒”,确保各项指令畅通、措施落实到位,为打赢防汛抢险硬仗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向险而行,冲锋在前,勇当群众“主心骨”

风雨之中,党旗飘扬;危急时刻,身影先行。面对不断上涨的水位和随时可能发生的险情,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带头冲锋,全体党员奋勇争先。

他们是隐患处置的“排头兵”,顶风冒雨24小时不间断对村内河道、堤坝、低洼地带、危旧房屋、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巡查排查,不放过任何一处风险隐患,累计排查隐患险情46处。

他们是转移安置的“护航员”,转移了16次103人次。包村干部、“两委”干部对居住在果子峪、西台子、青厂等危险区域的村民耐心细致做工作,挨家挨户动员,特别是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确保应转尽转、不漏一人。在转移过程中,村民夏连文不顾风雨将邻居家90多岁的两位老人背回自己家照看,第一书记吴家春用自己的车辆帮助群众转移至密云久润小区,来回两个多小时路程,他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们是应急抢险的“突击队”,7月28日,暴雨如注,洪水冲毁了唯一通往陈家峪村里的石桥,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村干部于海英,挺身而出,说到:“我是党员干部跟我来”,于是带着几个年轻的村民,拉起警戒线,安排人员值班盯守。利用手持电台微弱的信号,联系村书记,报告有高烧不退的儿童急需送医。道路中断,通信瘫痪,村书记徒步8公里勉强找到微弱信号,拨通了第一书记吴家春的电话。接到求救消息的吴家春,迅速向镇政府汇报,紧急协调武警、消防等力量迅速赶赴现场,通过在30米宽沙道上空架设绳索转运被困的村民20余人,并将发烧的儿童顺利送医。

三、心系群众,守望相助,搭建党群“连心桥”

党支部不仅是抢险救灾的指挥部,更是受灾群众的“暖心巢”。在组织抢险的同时,党支部高度重视安置群众的生活保障和情绪安抚工作。支部委员们深入临时安置点,查看物资储备情况,确保食物、饮用水、药品等供应充足;与群众谈心交流,安抚紧张情绪,传递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党支部书记夏朝友,始终坚守在防汛救灾一线,临时党支部虽离家只有700米,但自始至终吃、住都在临时党支部,每天只能睡上3个小时。第一书记吴家春的爱人,在医院检查出子宫颈息肉需要住院手术,他顾不上回家陪伴,始终奋战在防汛救灾一线。村干部于海英闺女急性阑尾炎手术,但她寸步不离安置的群众,未能前往密云区医院看望。两委干部杨俊明、郝付顺一边抗洪抢险,一边负责物资发放,还有村委会工作人员夏桂玲承担起转移安置点的村民吃、住以及思想工作。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党支部的细致工作和真情关怀,打动了村民,有效稳定了民心,凝聚起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村民们感慨地说:“有党支部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四、持续奋战,灾后重建,彰显持久“战斗力” 

雨势渐歇,但党支部的工作并未停步。他们迅速将工作重点从应急抢险转向灾后恢复重建。村党支部安排人员全面细致排查房屋、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并及时上报。按照镇政府的统一安排,积极开展自救自建,清理街道淤泥90方,修建村级主干路3条10公里。组织开展环境消杀,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积极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统计损失,谋划重建事宜。村党支部连续作战、不畏艰难、服务为民的作风,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誉。下一步,村党支部将继续发挥主心骨作用,带领群众重建美好家园。

风雨砺初心,防汛显担当。陈家峪村党支部在防汛抢险这场大考中,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深厚的为民情怀,经受住了考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他们生动诠释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深刻内涵,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的先进本色。他们的故事,是不老屯镇乃至密云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奋战防汛救灾一线的缩影,这种担当精神和为民情怀,凝聚起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力量,一个更加安全、宜居、美丽的不老屯正在冉冉升起。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