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22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北京市农民增收典型案例和致富能手推选活动。经过申报、审核、评审程序,密云区共有2个农民增收典型案例,1名致富能手获选。
农民增收典型案例案例1
串串葡萄,串起三产融合致富链
密云区北京邑仕山谷旅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位于太师屯镇流河峪村的北京邑仕山谷旅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葡萄与葡萄酒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打造了集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葡萄产业链,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成为密云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
葡萄种植拓宽致富路太师屯镇以“做大做强葡萄产业、打造京郊葡萄之乡”为目标,在流河峪、上庄子、东田各庄、太师庄等村流转土地近干亩,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带动80余人就近就业,让农民获得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加快葡萄良种化进程,促进葡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太师屯镇葡萄产业提档升级,先后育有摩尔多瓦、玫瑰香、红提、美人指、巨峰等品种。目前太师屯镇种植葡萄约1500亩,平均亩产量1. 3吨,可酿葡萄原酒约1300吨,可灌装成品酒约150万瓶,2021年总收入约5000万元。村企联合,打造特色民宿
邑仕山谷公司与流河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流转11套闲置农宅改造精品民宿,由公司负责运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之间建立了“租金+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雇佣本地农民从事保洁、养护、服务等,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300余人,平均每户年增收5万余元。
三产融合,促进就业增收
2018年以来,公司积极打造葡萄种植加工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全域旅游线路,串联起镇里5个行政村,促进各村农户自产葡萄及其他农产品采摘销售,以及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公司已建成邑仕主城堡、游客服务中心、酒窖、葡萄酒博物馆、儿童乐园、户外营地、精品民宿,年均客流量达10万人次。并以“保水、兴业、富民”为发展理念,通过“做高一产、做精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涵养区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邑仕山谷的成功实践,让密云区的小葡萄不仅丰富了市民百姓的餐桌,也甜美了当地农民的生活。
案例2
蜂糖甜天下,蜜蜂振乡村
北京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
北京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目前已成为密云区有影响力的蜂业龙头企业之一。拥有入社蜂农920余户,涉及密云区9个镇、91个自然村,辐射带动河北承德市丰、滦、承等县。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140余个,间接带动养蜂从业人员2000人,年产蜂蜜2000余吨,产值近5000万元。
建社惠农,强化品牌建设
密云区养蜂规模占全市蜂群总量的47%以上,是“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在“养蜂大王”李定顺的带领下,2004年全区首家养蜂专业合作社——北京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
2005年初,合作社开启院企合作。邀请中国养蜂研究所教授、市县专家帮助解决了38项技术难题,蜂蜜质量合格率达到100%.2007年正式申请注册“花彤”商标,产品凭借高品质走进90多家国内一线城市商超。市面上的普通蜂蜜10元/斤,而“花彤”牌蜂蜜售卖20元/斤依然供不应求。过去蜂农每户收入约6000元,现在每户平均收入达到4.8万元。
科技创新,推动三产融合
合作社通过与市农林科学院植环所、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合作,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建立了科研互助、成果落地转化应用平台,实现了蜂产业领域“产、学、研、创”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创新建立智慧蜂业管理平台,研发蜂产品自动售卖机,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同时,建立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销售、蜂文化旅游三大功能示范区,建设蜜蜂生态科普馆、中国蜂蜜展览馆,开办社会大课堂,赓续传承蜜蜂文化,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合作社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集销售蜂蜜、养殖、蜜蜂授粉、蜂业旅游、蜂产品加工、销售、储存为一体的绿色农业科技企业。
不忘初心,坚持扶弱济困
党建引领蜂业发展,带动一线养蜂人员1500户,安排当地农民就业58人、企业临时用工73人。通过养蜂产业积极帮扶弱势群体,安排残疾人就业11人,帮扶低收入户养蜂78户,实现了户均增收3. 1万元。
2014年,奥金达对口支援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湖北省竹溪县顺达农产品合作社,与其结成对口帮扶并共建竹溪蜂业基地。2015至2020年,在河北省承德市的丰宁、滦平、兴隆建立了三个分社,带动当地养蜂350户、养蜂存栏2. 95万群、年产蜂蜜1200余吨。
传统蜂业中养蜂人需要天南地北追着花期跑,这一辛苦的劳作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追花逐蜜”。而在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蜂农只需要守家忙碌就能走上甜蜜的小康之路,真正感受到像蜜一样甜的生活滋味。
致富能手
板栗树下长出致富“金耳朵
密云区北京苍术天蓝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蔺占军
蔺占军,密云区大城子镇苍术会村党支部书记。任职以来,带领村民发展林下木耳、赤松茸等特色产业;收购农产品并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挖掘村庄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发展林下经济,探索脱低之路
苍术会村位于密云深山区,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14个自然村,798户。2016年村子被确定为市级低收入村,348户被认定为低收入户。
2018年,依托村庄板栗林和水资源的优势,在帮扶政策支持下,蔺占军带领村民开始试种林下木耳,当年就产出1.4万斤,为低收入农户增收70万元。看到试种成效明显,蔺占军决心扩大种植面积。2019年,村里木耳种植面积从原来的试种20亩增加到150亩,总产量达到7万斤左右,产值300万元,惠及潮岭子、河北、南沟等8个生产队的78户低收入户,户均增收3万多元。当年,全村低收入户便依靠种植木耳实现了脱低摘帽。2021年,蔺占军又引进赤松茸林下种植,打造了村域特色主导产业。
坚持合作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2021年,蔺占军为提升村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成立北京苍术天蓝产销专业合作社。116户村民采用土地和现金入股等形式,成为“股东”,60多人成为家门口的打工人。合作社村集体占股51%、村民占股49%,主要开展民俗旅游、农产品销售等,并为社员提供生产资料购买、技术指导等服务。合作社不仅在本村经营,更是将服务范围辐射到全镇。2022年,合作社收购全镇果品400吨,加工成肖梨汁饮品进行销售,收入达到210余万元。肖梨汁成功引入北京冬奥会现场,成为志愿者手中标志饮品。
挖掘文化资源,促进融合发展
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同时,蔺占军带领村庄围绕四十八烈士墓,清水河等红色文化和水文化资源,塑造了“三山六点”美丽乡村景观,形成山水休闲、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乡村美食、户外运动、研学教育、科普探秘等休闲农业产品集群,走出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锥峰山脚下、清水河畔的苍术会村经过多年的发展,给出了一份脱低转型的高分答卷。现如今,在蔺占军的带领下,苍术会村优势产业发展强劲,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已成为山区产业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典范。
信息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美编:付圣杰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