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密云回族历史纪事
  • 来源: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5-02-27 16:24
  • 【 字体:      】

一、密云回族历史来源初考

回族是密云境内人数较多,分布较广,民族特点比较显著的一个少数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登记,全县共有回族430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1%。

关于密云回族的历史来源及各家族的世系概况,笔者从1988年8月至1990年底,历时二年有余,先后走访了回族各家族健在的老人及知情者200余人次,同时查阅了回族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北穆家峪村穆氏家谱,经过反复印证,得出初步概况如下:明代以前,密云并没有回族定居的任何记述。现在居住在密云境内的回族,基本上都是从明末清初开始,陆续从各地迁徙而来。据对全县回族现有的35姓117个家族的调查统计,其主要来源是:

1.直接从河北省各地迁来的有42个家庭,占35.9%。其中:来自大厂回族自治县的14个家族,计北坞村9个家族,苇子庄2个家族,南寺头村2个家族,夏垫村1个家族。来自河间市的12个家族,计果子洼村8个家族,东辛庄1个家族,小刘庄1个家族,河间镇2个家族。来自沧州市的4个家族,计八里庄1个家族,从家营村1个家族,沧州市区2个家族。来自滦平县的4个家族,计三岔口村1个家族,鞍匠屯村1个家族,滦平镇2个家族。来自保定市区的3个家族。平泉县八沟村1个家族。怀来县沙城1个家族。蔚县、铙阳县、宽城县各1个家族。

2.直接从北京市各郊区县迁来的有31个家族,占26.5%。其中:来自顺义县的11个家族,计回民营村(原名枯柳树村)7个家族,牛栏山镇1个家族,小杨各庄1个家族,杨镇1个家族,高丽营村1个家族。来自朝阳区的8个家族,计常营回族乡5个家族,管庄1个家族,朝阳门外神路街等处2个家族。来自昌平县的4个家族,计西贯市镇2个家族,康营1个家族,沙河镇1个家族。来自通县的4个家族,计马驹桥镇1个家族,永乐店村1个家族,通州镇2个家族。除此以外,还有丰台区南苑大红门1个家,南郊1个家族,海淀区清河镇1个家族,大兴县1个家族。

3.直接从山东省各地迁来的有19个家族,占16.2%。除已知来自济南市的1个家族,恩县苦水铺村1个家族,滨州市1个家族,费县1个家族,临清县1个家族外,其余14个家族的具体地点已不详。

4.从其他地区迁来的有17个家族,占14.6%。除天津市静海县穆家庄6个家族,江苏省扬州市1个家族,徐水市1个家族,陕西省保安县1个家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曹庄2村1个家族外,甘肃省有2个家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有2个家族,河南省有2个家族,广东省有1个家族,具体地点均已不详。

5.祖籍及迁来地区均不得而知的有8个家族,占6.8%。

上述117个家族在本县定居的年代大体为:

清代康熙年间或在更前一些来到密云定居的有5个家族,占4.3%。他们是:密云镇穆姓1个家族;原石匣镇李姓2个家族;古北口镇河西村哈姓1个家族;太师屯镇芦各庄村金姓1个家族。他们于今至少已传12—13代,均在300年以上。可以说,他们是回族在密云定居最早的5个家族。

清代乾隆年间来密云定居的有17个家族,占14.6%。他们于今至少已传9—10代,约230—250年。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来密云定居的有43个家族,占36.8%。他们于今至少已传7—8代,约170—200年。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来密云定居的有19个家族,占16.2%。于今至少已传5—6代,约120—150年。

清代光绪年间来密云定居的有19个家族,占16.2%。于今至少已传4—5代,约100年左右。

民国后至解放前来密云定居的有8个家族。占6.8%。

新中国成立后迁来密云定居的有6个家族,占5.1%。

各地回族来密云定居的历史背景,据初步了解,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因原籍年景歉收或兵荒马乱,为逃荒避难而来到密云的有37个家族,占31.6%。

2.因经商做买卖而来到密云的有35个家族,占29.9%。

3.其先人曾在旧军政界任职,因调迁或随军调遣而来到密云,以后即定居于此的有16个家族,占13.7%。

4.因从事运输,如拉骆驼、赶驮子等,曾往来于密云,以后即在此落户定居的有13个家族,占11.1%。

5.因在密云佣工、耍手艺,经营裘皮业等而在此落户定居的有12个家族,占10.3%。

6.因从事宗教职业而来到密云,以后即在此落户定居的有4个家族,占3.4%。

以上初步概况,除北穆家峪村穆氏家族有家谱可证外,均系老人口述,并无文字可考,误传失实之处在所难免,仅供今后进一步研究查证之参考。

二、解放初期密云回族分布情况

回族人素以经商做买卖、跑运输为主要经济来源,故其定居地点多在城镇或交通要道上。据1954年的调查统计,全县有回族575户,2806人,依当时的行政区划,共分布情况是:

一区城关镇219户,1049人,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37.4%。主要居住在一街、二街和南菜园村。分姓氏人口为:穆姓40户,198人;吕姓43户,188人;康姓37户,165人;杨姓16户,72人;马姓9户48人;王姓9户,43人;高姓8户,43人;金姓8户,37人;魏姓6户,44人;白姓5户,21人;张姓5户,19人;瞿姓5户,15人;管姓4户,25人;苍姓4户,23人;吴姓3户,35人;甄姓3户,15人;丁姓3户,14人;李姓3户,11人;哈姓2户,8人;刘姓2户,7人;石姓1户,6人;赵姓1户,6人;曹姓1户,3人;金佟姓1户,3人。

西穆家峪乡北穆家峪村30户,165人,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5—9%。分姓氏人口为:穆姓23户,132人;哈姓5户,28人;曹姓1户,4人;丁姓1户,1人。

三区芦古庄乡荆栗园村有从姓回族1户,8人(从事店业)。

五区古北口镇河东村和河西乡河西村、潮关村,共有回族60户,275人,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9.8%。分姓氏人口为:马姓13户,55人;哈姓12户,50人;杨姓8户,40人;李姓6户,28人;刘姓5户,22人;丁姓4户,23人;金姓3户,10人;曹姓2户,16人;王姓2户,11人;鲜姓2户,10人;穆姓1户,6人;张姓1户,2户;谷姓1户,2人。

下甸子乡下甸子村和杨庄子村共有李姓回族3户,17人(主要从事店业)。

七区石匣镇是我县回族人口最多的一个镇,全镇10个行政村,除八村外,都有回族居住。其中回族较多的是一村、二村、四村、五村、七村和九村。当时全镇共有回族224户,1113人,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39.7%。分姓氏人口为:李姓62户,380人;马姓38户,150人;曹姓16户,78人;钟姓13户,55人;杨姓12户,48人;魏姓8户,38人;白姓5户,22人;吴姓5户,21人;赵姓5户,17人;哈姓4户,18人;陈姓3户,15人;穆姓3户,11 人;丁姓2户,18人;何姓2户,12人;张姓2户,11人;金姓2户,9人;冯姓1户,8人;康姓1户,6人;兰姓1户,6人;展姓1户,6人;来姓1户,4人;吕姓1户,4人;海姓1户,3人;贾姓1户,3人;谷姓1户,1人。

后朝都庄乡前朝都庄村有穆姓回族2户,10人(主要从事店业)。

八区太师屯乡芦各庄村20户,100人,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3.6%。分姓氏人口为:金姓18户,88人;马姓1户,7人;刘姓1户,5人。

前南台乡前南台村有王姓回族1户,4人(教师,原系石匣镇人)。

九区下栅子乡下栅子村11户,50人,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1.9%。计有马姓10户,47人;吴姓1户,3人。

墙子路乡墙子路村有马姓回族2户,6人(从事店业)。

辛安庄乡达岩村有王姓回族1户,5人。

下峪乡庄头峪村有李姓回族1户,4人(教师,原系石匣镇人)。

修建密云水库以后,石匣镇和前朝都庄的回族,按照政府统一安排或自投亲友,都已迁出库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回族又相继向城镇集中。据1990年人口普查登记,密云镇现有回族人口3032人,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70.5%,已成为我县回族的主要集居地区。

三、密云回族烈士简介

密云是革命老区。密云的回族人民,包括居住在密云、石匣、古北口三镇,过去曾长期处于敌伪反动势力统治之下的回族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积极参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有的并为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北京市烈士英名录——密云分册》记载,密云回族烈士有:

金才,太师屯镇芦各庄村人,1925年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曾任密云八区联防中队队长。1947年4月,联防中队正在葡萄园村“四磨”(香厂)开会,突然遭到敌人包围。在危急中,为了掩护中队突围,他毅然决然地自我暴露目标,只身引开敌人,边打边撤,一直把敌人引出数百米之外,在一个坝坎上,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击。中队安全转移,而他却因寡不敌众,无法摆脱敌人而惨遭杀害,壮烈牺牲。金才同志牺牲后,解放区政府曾在此召开千人追悼大会,对他的英勇事迹进行表彰。

金凤林,太师屯镇芦各庄村人,1925年出生,1946年参加革命,曾任密云一区联防中队队长。1948年1月在太师屯战斗中牺牲。

马长友,大城子乡下栅子村人,1930年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游击队,与日寇进行了拼死斗争。1946年被编入大部队,在冀东十四团一营二连任侦察员,多次出色地完成侦察任务。1949年4月,在一次执行侦察任务时,在平谷县南杜河村与敌人遭遇。不幸战斗牺牲。

曹均起,古北口镇潮河关村人,1920年出生,1948年参军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21师361团四连排长。1949年在湖南省浪山战役中牺牲。

穆瑞廷,密云镇长安村人,1923年出生,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时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在朝鲜战场上牺牲。

(作者:曹荣贵)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