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密云历史上的廉政勤政楷模
  • 来源: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4-12-17 14:58
  • 【 字体:      】

密云自古为“京师锁钥”,位于中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界带、中原与塞外民族交融带,形成了悠久灿烂的廉洁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一批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名宦先贤、仁人志士。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宽广胸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1.密云先祖共工

在密云的历史长河中,共工是第一个载入史册的先祖。远古时期,陕西渭水流域生活着一个原始部族,首领的名字叫共工,这个部族也就称为共工氏部族。随着部族不断强大,迁徙到中原地区。共工善于治水,被称为“水神共工”。共工在与颛顼兼并中失败,因愤怒撞倒了不周山,留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传说。帝尧时期,共工掌管“百工”,即手工业。约4100年前,尧派共工到幽陵,开发北狄边疆。司马迁《史记》记载:“舜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共工团结北狄民众,艰苦奋斗,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教会了当地人农耕稼穑,促进了北部边疆的开发。共工在潮、白河流域的燕落盆地修筑了共工城,比西周时期的燕、蓟古城还早1000多年,被誉为“ 北京历史第一城”。

2.邹衍吹律暖燕谷

邹衍,尊称邹子,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创始人。相传邹衍周游列国,来到密云,发现这里天寒地坼,五谷不生。邹衍通过“吹律”,查水土,分节气,定农时,教授百姓种植五谷。从此,密云大地,五谷丰登。汉代刘向《七略别录·诸子略》记载:“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谷生,今名黍谷。”唐代大诗人李白巡游黍谷山,在《邹衍谷》诗中赞美邹衍:“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3.秦开北击东胡置渔阳

秦开,出身于战国后期鲁国秦氏,军事世家,后迁居燕国,燕昭王时燕国著名将领。《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於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馀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当年那位同荆轲一起去刺杀秦王的秦舞阳,就是秦开的孙子。战国后期,东胡民族控制了燕山以北地区,迫使燕国臣服,并向其提供人质。秦开作为燕国的人质进入东胡,东胡人非常信任他。秦开卧薪尝胆,对东胡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特别是军事熟记于心。回国后,主动请缨,率燕军打退了东胡,迫其后退千余里,助燕国成为“战国七雄”。公元前283年燕国设渔阳郡,郡址在密云统军庄村南,是北京东部最早的行政建置。公元前225年秦置渔阳县,为密云建县之始。

4.渔阳太守张堪

张堪,字君游,汉南阳宛县人,是南阳郡豪门大族,是东汉大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张衡的祖父。张堪很早就成为孤儿,他把父亲留下的数百万家产让给堂侄。16岁时,他来到长安受业学习。他的品行超群,诸儒都称他为“圣童”。他任蜀郡太守攻占成都时,府库珍宝堆积如山,他掌握的财富,足可以使子孙享受十代。而他解职还都时,乘坐的只是一辆断辕的破车,车上只有布被包袱而已,被誉为“折辕布囊”。东汉时,张堪任渔阳太守八年,勤政为民,廉洁从政,整饬军备、惩恶除霸、屯田兴农、引种水稻、植桑养蚕,社会安定,百姓殷富,历史上称为“渔阳惠政”。特别是张堪将南方水稻引种到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北方民众的膳食结构。百姓编成歌谣称赞他:“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积劳成疾,病逝在任上。他两袖清风,去世后家中一贫如洗,妻子儿女生活难以为继,靠朋友朱晖接济,留下“情同朱张”的历史典故。

5.郭伋“信立童昏”

郭伋(前39—47),字细侯,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少年时便胸怀大志,曾任渔阳都尉、并州牧、左冯翊、雍州牧、尚书令、渔阳太守等官职。郭伋任渔阳太守时,面对匈奴侵扰,整顿兵马,养兵训民,匈奴见到郭伋率领的渔阳铁骑就望风远遁,不敢入寇,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郭伋在渔阳郡太守任上五年,户口人数翻了一番。任职并州时,郭伋首次巡行,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个儿童,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你们为什么这么远赶来迎接我?”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迎接。”郭伋很感动,赶快辞让致谢。在美稷县巡查完毕,他离开时,孩子们又送到城外,问:“使君巡行结束,回来时还要路过我们这里,请问哪天能再到我们这里呢?我们打算还来迎接你!”郭伋叫部下官吏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归期。可是郭伋巡视回来,由于走得快,比原定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的日期才进城。因此,留下了“郭伋守信”的历史典故。 

6.范迁“家无担石”

范迁(?—65),字子庐,东汉时期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初为渔阳太守,以机智善谋而著称,为戍守边关立下了汗马功劳。范迁先后担任过渔阳太守、雍州刺史、河南尹等州郡官职,可谓是封疆大吏,后入朝又担任司徒,位列“三公”,位极人臣,而且司徒掌管着全国的土地和财富,是贪官眼中的肥差。但对于一生清廉的范迁来说,即便担任了司徒,依然两袖清风,家里也仅有几亩住宅地,以及祖上传下来的一块不到一顷的田地。范家是个大家族,人口众多,他哥哥的孩子因为田地少,收入微薄,生活贫困,于是范迁就将仅有的一顷田地也送给了侄子。范迁一生“巍巍士风,清纯至简”。他去世的时候,家里连一文多余的钱财都没有,剩余的粮食还不足一石,以至于连棺材都买不起,丧事还是汉明帝特批大司农府动用公款,才将这位倍受人们尊敬的廉吏下葬,被奉为清正廉洁的典范。

7.李膺“天下楷模”

李膺(110—169),字元礼,颍川郡襄城(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人。李膺初举孝廉,屡迁青州刺史、渔阳太守、蜀郡太守。他为官清正,性情高洁,素有贤名。任渔阳郡太守(约150—154年)期间,他开馆讲学,亲自教授周礼、论语等典籍,让地处边塞久有尚武之风的渔阳开始以文教化,民风为之改变。同时,他整饬武备,训练兵勇,为其后来打败鲜卑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李膺学识渊博,古文经学大师荀爽拜访李膺,二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昼夜不息,李膺的学识,让荀爽非常钦敬。早晨,李膺外出,荀爽为其驾御车马当马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为后世留下了“御李生辉”的典故。《后汉书》记载,李膺位列“东汉八俊”之首,有“天下楷模”之称 。

8.布衣太守王畅

王畅(?—169),字叔茂,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汉时历任尚书令、齐国相、司隶校尉、渔阳太守、南阳太守、司空等职。为官时,他不避权贵,抑制豪强,为抑制奢靡之风,他穿布衣,坐旧车,素食简行,深受属官的敬重,被尊为“雅士”,与渔阳太守李膺等名士合称为“八俊”。《后汉书·王畅传》记载:“畅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敝。”有人劝谏王畅说:“奢侈,不能超过上级,比上级还过分;节俭不能强迫下属也照着做。依道行礼,所贵的是在可否之间,求得适当而已。蘧伯玉以独为君子为耻。您不仰慕孔圣人的明训,反而羡慕叔夷伯齐无关紧要的操守,岂不是想自己以洁身自贵于世吗?”王畅回道:“以前公仪休在鲁为相,拔掉园葵,与织布的妻子离婚,孙叔敖相楚,他的儿子被裘打柴。以节约而失败的少啊。听了伯夷的高风亮节,贪污的人就会廉洁,怯懦的人就会立志自强。我虽然没有德行,却羡慕古人的功业。”

9.檀州刺史韦弘机

韦弘机(?—683) 亦名韦机,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635年,韦弘机奉命出使西突厥,返回时遇阻,他效法西汉张骞,不计个人安危,历尽艰险,走遍中亚各地,撕裂衣袍,记录下经过各国的风俗、物产,归朝后撰成《西征记》一书,详细记录了出使经过及各地地理、交通、风俗、物产等,对日后平定西突厥,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辖起到很大作用。656年至660年,韦弘机任檀州(今北京密云)刺史。当时檀州下辖密云、燕乐两县,由于地处偏远,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杂居,且战争频繁,文化落后,百姓无条件读书识字。韦弘机主持修建学馆(文庙),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汉朝晋朝名儒画像,亲自写赞文,收学生入校读书,还自任教师,敦促劝勉学生门徒。从此檀州地区教化大行,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0.檀州通判黄友

黄友(1080—1126),字龙友,浙江省平阳县人。15岁入太学,在太学中年纪最轻,但已崭露头角,经常与学友们纵谈国事,曾慨然表示:“大丈夫不能为国立功,亦造化中赘物耳!”宋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后大举南侵。檀州知州徐杰弃城逃跑,黄友在危急关头,亲率戍卒,迎战金军。他躬冒矢石,奋身冲杀,唇齿受伤破裂。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但仍督率余众,撤退到中山(今河北定县),协助防守城池,后被俘遇害。黄友不仅精通韬略、英勇善战,而且文武兼济,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的诗,雄浑豪壮,如其为人。他在《咏风》诗中写道:“不假玄冥力,乘空散寂寥。声雄秦塞鼓,势撼浙江潮。落日衔山嘴,浮云亚陇腰。鹏程如借便,九万看扶摇。”后人编有《黄徽猷诗集》。

11.唐忠为政便民

唐忠,生卒不详,字以信,直隶和州含山(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人,明朝初年任密云知县。他在密云任职9年,政绩突出。《畿辅通志》记载:“唐忠,天顺中知密云县,为政以便民为先,民亦率于教,化行俗美,时以贤令着闻。”唐忠为政密云时,深得民心,朝廷要调他去别的地方任职,密云的百姓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将唐忠留任,就这样他又继续担任了3年密云知县。后因为祖母去世,奔丧返回故里,密云的男女老少都走上街头为他送行,痛哭流涕,道路因之阻塞。监司(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特赠他对联一副:“九年不改来时政,百姓应怀去后思。”康熙《密云县志》中给予他高度评价:“其廉以律己,慈以抚众,在任无赫赫之威,去后有绵绵之慕。”

12.邢玠“天下治行第一”

邢玠(1540—1612),字搢伯,一字式如,号昆田。青州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人。明隆庆五年(1571)三月进士。初授密云知县,继为御史、巡抚等职。后任兵部侍郎,总督川贵军务。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升任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率师开始万历援朝之战,翌年告捷,以功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邢玠在担任密云知县期间,救灾度荒、缓刑宽税、改革赋税,三年大治。在朝廷奖叙“廉能”官吏时,被举“天下治行第一”,称为一代名令。著有《东征奏议》《崇俭录》等。

13.创修县志张世则

张世则(生卒年不详),字惟范(一说准斋),山东诸城人。明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翌年授宝坻知县,后任密云知县。继为吏部给事中、河南佥事、户部司仓主事、礼部主客司郎中、四川安绵兵备佥事、江西湖东道参政等职。他创修《密云县志》,保存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他对密云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撰写《风俗论》,对密云的风俗进行了探究,提出移风易俗,体现了一个知县的责任担当和深厚情怀。

14.康丕扬创建白檀书院

康丕扬(1551—1632),字士遇,号骧汉,山东陵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1595年至1599年,任密云知县。后官至监察御史。当时密云是军事战略重地,“军民错居”,逃民甚多,自宋辽金元以来,百姓深受战争之害,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且盗贼猖獗。康丕扬清丈土地,将清理出的多余土地拨给返乡的失地农民耕种,使“租粮尽完,民悉归业”。他认真审理以往案卷,对冤假错案当即改正。曾有外地盗犯九人被审判定罪,他查阅案卷,发现蹊跷,遂决定复审,“一讯得其冤,立破械释之”。康丕扬在密云新城东南角创建白檀书院,“前有堂,后有亭,东有春华馆,西有秋实馆,亭榭花卉,茂林修竹,秀丽可观,规模宏敞”。康丕扬亲自到白檀书院授业讲学,还兴办起社学,为密云文教事业作出贡献。

15.姜埰“嫉客如仇”

姜埰(1607—1673),字如农,号敬亭山人、宣州老兵,山东莱阳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任密云知县,后任仪真县(今江苏省仪征市)知县,因政绩突出,升任礼部主事,选授礼科给事中。在任密云知县期间,他廉洁自律,宽厚待下,但对托情送礼、贿赂自己的人,从不理睬,为了警示他们,在自己住所的墙壁上写下:“爱民如子,嫉客如仇”的警句,传为一时之佳话。在为政方面,他下令废除弊政陋规,使政令通畅。同时姜埰非常爱惜百姓,他为民请命,用自己的俸禄向上司请托,蠲免(免除租税、罚款、劳役等)当地修河夫、纤夫等,使百姓受益。

16.蓟辽总督杨博

杨博(1509—1574),字惟约,号虞坡,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人。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初授盩厔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知县,历任右佥都御史、甘肃巡抚、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杨博自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即以兵部左侍郎兼佥都御史之职,经略蓟州、保定军务。1554年至1555年、1559年两次担任蓟辽总督,是蓟辽总督府移驻密云后的第一任总督,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杨博在古北口沿潮河依水势修建了城堡,重修护关旧墙分屯劲兵,以固边防。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九月,蒙古首领把都儿纠集了十二万骑兵猛攻古北口。杨博身不解甲,在古北口关上枕戈待旦,坚守四昼夜,趁黑夜焚烧敌营,趁势冲杀,敌兵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全线溃退,夺取古北口保卫战的胜利。杨博魁梧丰壮,为官四十余载,“始终以兵事著称”,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度量,被称为当时“天下三才”之一。  

17.“燕山勒功”记谭纶

谭纶(1520—1577),字子理,江西宜黄(今江西省宜黄县)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谭纶自幼饱览诗书,胸怀大志。明隆庆二年(1568),谭纶任蓟辽总督。任职期间,整饬军备,设营练兵,自居庸关至山海关修筑边墙2000余里,构筑御敌台3000座,造战车700乘,置佛郎机大炮5000架,使京师东、北沿边防御得到大大加强,敌不敢犯。明隆庆六年(1572)七月,升任兵部尚书兼理京中军务。明万历元年(1573),戚继光在密云新城东门外八蜡庙院内修建了燕山勒功碑,俗称“十面碑”,记载谭纶整饬军备、守边戍关的事迹。黄宗羲评价谭纶:“观古今文臣,多不知兵,知则多不能身履行间。公大小身经数十百战。”

18.刘应节开通密云漕运

刘应节(1517—1591),字子和,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7)进士,先后任户部广东司主事、山西按察司副使、河南巡抚、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蓟辽总督、南京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他为官清正、文武兼备,在任蓟辽总督期间,修筑长城800里,整军备战、加强防务,使俺答军不敢犯境。明隆庆五年(1571)上疏通漕密云,曰:“密云环控潮、白二水,天设之以便漕者也。向二水分流,到牛栏山始合。通州运艘至牛栏山,以上陆运至龙庆仓,输挽甚苦。今白水徙流城西,去潮水不二百武,近且疏渠植坝,合为一流,水深漕便。”隆庆六年(1572)七月,密云正式通漕运,把漕运线路自通州漕运码头向北延伸了130多里,使大运河一路北延到密云,让密云文化融入大运河文化,为密云地区防务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杨兆奏建密云新城

杨兆(?—1587),字梦镜,陕西肤施(今陕西省延安市)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进士。曾任青州知府、绍兴知府、密云参政、顺天巡抚等职,因驻边多次晋功,升蓟辽总督,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他在任密云参政、顺天巡抚期间,参与了密云长城和密云新城的修建以及密云疏浚河道通漕运等。《延安府志》赞其为人“风度凝峻”“才兼文武”。明万历三年(1575),杨兆向朝廷上疏:“(密云)西拱京陵,与居庸(关)、紫荆(关)相为犄角,北临古北(口),东控渔阳,西南则为潞河,万艘并下,国计攸关,此要害之地也。其旧城湫溢,应辟新址,另建新城。”朝廷允准。翌年在旧城东侧开建新城,历时五年竣工,形成密云新旧双城格局。万历十五年(1587)杨兆去世,明神宗用万两黄金,铸成杨兆金身,送回延安府,仿南京明孝陵,在他的家乡五家坡村修建了杨兆陵园,并将村名“五家坡”改为“杨家陵”。至1937年,这里成为了中共中央驻地,改名为“杨家岭”。

20.蓟镇总兵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诸,山东蓬莱人,著名的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明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带领他的戚家军经过十余年的浴血奋战,肃清了为患中国东南沿海数十年的倭患,应召进京,任蓟镇总兵兼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二个辉煌时期,蓟镇戍边16年。戚继光在长城边墙台墩修建、练兵练将、兵器发明、车营建设、营阵训练以及兵学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明史》评价:“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戚继光南平倭患,北固边防,身经百战,九死一生,赢得南国讴歌,北疆称颂。戚继光历经八任蓟辽总督 ,始终未能擢升总督。但他无怨无悔,正如其诗所言:“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秋枫叶丹。” 

21.赵濙与“赵惠井”

赵濙,明朝永乐年间,密云城东南悯忠山下西邵渠村人。他幼时家境贫寒,通过苦读考取举人的功名,后出任河南新野知县、湖北荆州同知等职。他勤政爱民,在荆州,兴修水利,造福当地百姓,联想到自己家乡干旱缺水,拿出多年的俸禄积蓄,在西邵渠村打出一口32丈深的岩石井,终于让乡亲们吃上了纯净甘甜的井水,惠泽乡梓几百年。村民在井旁树碑记其事,称井为“赵惠井”。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皇帝去丫髻山进香途经西邵渠村,饮井水,赞赵知府义举,曰“古有吴隐之敢饮贪泉,前朝有赵知府凿石汲水,为官以爱民为本,我朝官吏当以诫之,饮此惠民之水而当爱民乎?”乃赐名“惠民井”。后凡新任县吏皆先至此饮惠民井水,习以为常,有三河县令彭鹏,巡抚于世龙专来此饮水,得成美名。民间传言,凡饮此水,贪官变廉,庸官变敏,酷吏变宽,刁民为良。此井在民间俨然成为一口“廉井”。

22.明代包公徐可大

徐可大,明朝万历年间密云县选贡,先后出任河南项城知县、新乡知县、开封府同知、河南御史等职,后升兵部员外郎调任辽东,以刚正不阿、机智果敢、不畏强权、廉洁奉公著称,因和宋代包拯同地为官,同样清廉,百姓送他“徐青天”美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任河南项城县知县,革除旧弊、捕逮奸猾、兴教办学、治理河道、减免杂税,官声斐然,三年任满被考评为全省第一。万历四十四年(1616),升任开封府正五品同知,负责巡捕缉盗、钱粮税收、黄河治理、牧马屯田、卫所民事及案件审理等。万历年末再升河南御史,查处了上百件大案,为民伸冤。《河南通志》《卫辉府志》《开封府志》《新乡县志》为其立传。

23.倪之稷不负苍天不负民

倪之稷,字舜邻,明末北直隶密云县举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任河南归德府鹿邑县知县。时年,邑境土贼蜂起,到任后,询民疾苦,说:“我即到此为官,当为民请命,不敢负国,怎能忍心有负于百姓呢?”当地有个地头蛇叫张胜贤,为非作歹,作恶多端,十分嚣张,官府都不敢招惹他。倪之稷知道后,第二天就直捣贼窝,拿下贼首,立即处死。鹿邑城中肃然,始知有纲纪。清顺治三年(1646),倪之稷任考城县(今兰考县)知县,轻征薄赋,治理黄河,受到百姓爱戴。顺治六年(1649)又调任往福建建宁府政和县知县,主持编纂了《政和县志》。

24.满门忠烈张成德

张成德(1605—1644),字元升,本姓成,密云东邵渠村人,祖籍山西霍州。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山东滋阳县知县、江苏如皋县知县、兵部武库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赠光禄卿,谥“忠毅”。成德倜傥有大志,性刚介,养节义、明廉耻,清操绝俗,疾恶若仇,忠君报国。1644年,明朝覆亡,崇祯帝自缢身亡后,成德以身殉帝,一门12死,满门尽忠,清廷赐谥“介愍。”成德是《明史》中唯一被立传的密云人。

25.周朴“四十二义士”

周朴,字器先,清直隶密云县石匣镇人,清顺治三年(1646)中进士,是密云县清代的第一个进士。清顺治四年(1647),任山东济南府阳信县知县。他疾恶如仇,严正执法,秉公办案,得罪了不少权贵。本地王姓大户,依仗着在朝廷做刑部尚书的小舅子,横霸乡里,无恶不作,百姓们恨之入骨。周朴通过暗访掌握了犯罪事实,即令差役将其逮捕归案。很多百姓担忧说:“你就不怕报复吗?”周朴斩钉截铁地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严正执法,报复何所惧!”百姓称赞周朴是“铁面无私的周包公”。刑部尚书编造诬陷之词,把周朴判了重刑,打入大牢。阳信父老闻听,数百人联名保释,并推举四十二人自备干粮盘缠,赴京请愿告御状。当他们行至直隶省任丘县的时候,被诬为土寇被捕下狱、坑杀。临刑前,四十二人号呼于天,高喊:“死有何憾!只恨我们的好县令沉冤未雪啊!”在场的任丘百姓无不感叹流涕。周朴平反回阳信,带人将四十二人骸骨迁回,合葬于阳信县城西北辛庄附近,周朴慨言“想我周朴何德何能,竟让四十二义士慷慨赴死,自今以后你们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我替你们养老送终;你们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替你们养育成人!”

26.郑遹玄民立生祠

郑遹玄,清直隶密云县人,是密云套里郑氏先祖。清顺治五年(1648)中举,顺治六年中进士。顺治七年六月,任江南庆阳府潜山县知县。上任后采取抚绥政策,招抚外逃流民回乡,给予穷人牛马、农具、种子,轻徭税、劝农桑;兴建公署县学,增学田,尊孔孟,倡儒学,士得其惠;发动军民加固潜山县城。三年后百废俱兴,县内人口比来时增加两倍多。顺治十二年(1655),郑遹玄升任江南巡盐御史。他经常直赴或绕道到潜山县巡视,“士民依依若见慈母”,百姓自发集资为郑知县立生祠。顺治十七年(1660),郑遹玄再提拔为莱州知府,仍然倡导儒学,政宽人和。但不久积劳成疾,仅任职一年就病逝在任上。消息传到潜山县,百姓自发到郑知县生祠前,哭嚎震天,声闻远近。

27.尊师重教陈雄藩

陈雄藩,生卒年月不详,字少湍,清末陕西安康人,秀才出身。幼年豪放洒脱,胸有大志。其母曾准备了戒尺,命其在戒尺上书写文字以示警醒,他稍加思忖,写上“痛肌肤,益神智”六个字。1901年陈雄藩代理宝坻县知事。1903年调任密云县知县。同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清末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后又下令递减科举,以广学校。陈雄藩到任,申明法制,发展初小学堂40余所,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将白檀书院改建为“密云县立高等小学堂”。后著成《创办密云学堂档案》,1909年刊印,记述了密云创办学堂的缘起、经过、规程条例、课程设置、经费分属等,可谓开密云近代教育之先河。 

28.冯树铭兴办桑蚕局

冯树铭(1845—1926),原名冯云樵,字荫卿,古北口镇河西村人。祖籍福建,历代军籍,先祖任古北口提督府左营守备。清末冯树铭任奉天省岫岩州知州。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秋,冯树铭回乡省亲,看到家乡山高水浅,没有耕地可种,乡亲生活贫困,于是约请乡绅共谋兴办桑蚕局,栽桑养蚕织布。冯树铭捐银1500两,垫支银1300两,另向同僚募捐银1000两。是年冬,古北口桑蚕局成立,下设种桑护林管理、养蚕缫丝加工、食粮供应、车辆运输、杂货副食店铺等机构,并附设织布局一处,河西村无业居民全部投入桑蚕局事业中来。桑蚕局先后组织在沙滩、山坡等处空闲地植桑3万余株,其他树1000余株,并将植桑区域推广到全县。古北口桑蚕局创办十余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初步实现了农业与手工业、工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实业扶贫的新模式,增加了村民收入,促进了整个古北口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9.抗日民族英雄白乙化

白乙化(1911—1941),辽宁辽阳人,北平中国大学毕业,先后任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团长,被誉为“小白龙”。1941年2月4日在密云马营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为了纪念他,解放战争时期,密云潮河以西地区曾建立乙化县。2014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白乙化是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身上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高尚品格。白乙化那种“如能战死在沙场上,余愿得偿矣”的坚定信念;那种“革命是我们的权利,牺牲是我们的义务!”的革命牺牲精神;那种坚定勇敢、勇往直前,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那种“健全自己,影响别人”,严以律己,为人模范的高尚品格;那种“说干就干,要干就干到底,别人怕干的自己先干,别人不干的自己去干,无畏惧、不迟延”的工作作风,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团创作的《悼白乙化同志歌》中唱到:“共产党里模范党员,奋斗十余年,无畏惧,不迟延,遭受无数艰和险。没退后,直向前,站在抗战最前线。创造平北啊,昼夜奔忙,壮烈牺牲鹿皮关。你不要哭泣,更不要悲观,要学习他坚定勇敢,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建设丰滦密同钢铁一样,坚持华北游击战,驱逐日寇鸭绿江边!”

30.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何其珍

何其珍,1924年生于山西省武乡县,14岁参加革命。1941年入党。1969年从北京卫戍区派到密云执行“支左”任务,任县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后任县委书记。他坚持实事求是,将一大批下放劳动的领导干部调回安排到公社和县直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干部。他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将县情归纳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提出了“科学种好一亩田,千方百计夺高产,认真治好七亩山,果木药杂大发展”等比较科学的发展思路。他清正廉洁,在县内大检查不坐车,要求干部下乡骑自行车。他反对官僚主义,模范践行党的优良作风。1969年,石城公社莲花瓣大队遭遇特大泥石流,吞噬43人,他一个人跋山涉水几十公里深入一线指挥抗洪救灾。1975年12月31日,他在半城子水库工地参加劳动时,由于劳累过度,突发脑血栓瘫倒在工地上,1983年发展成脑溢血,经抢救无效病逝。何其珍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是领导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