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英雄母亲邓玉芬
  • 来源: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4-07-05 15:42
  • 【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特别提到,“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邓玉芬照片

密云是北京的东北大门,被誉为“京师锁钥”。1938年2月,毛泽东同志作出“建立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抗战时期,党领导抗日军民建立了以密云为中心的丰(宁)滦(平)密(云)、承(德)兴(隆)密(云)等抗日根据地,极大地迟滞了伪“满洲国”和伪华北政府的交通,成为我党从冀东到平西、一直到延安的交通走廊,成为我军进军东北的前进基地。密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勇敢战斗,有3000多优秀密云儿女参加八路军和地方抗日工作,有7600多抗日群众被杀害,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英雄母亲邓玉芬就是密云人民的杰出代表。

“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邓玉芬,1891年出生在密云水泉峪村。幼年家境贫寒,因生活所迫,未满成年就嫁到邻村张家坟村任家,丈夫任宗武。婆家更穷,婚后夫妻俩房无半间,地无一垄,只好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土地过活。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邓玉芬,生就一副刚强的性格,她不怕穷,不信命,相信只要儿孙满堂,总有过上好日子的一天。正是怀着这种希望,她年复一年,含辛茹苦地拉扯起7个儿子。

邓玉芬出生地水泉峪村遗址

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战失败后,地处长城外的张家坟被日寇侵占,被划入伪“满洲国”,当地百姓从此坠入了日伪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苛捐杂税压得百姓透不过气来。邓玉芬一家的日子更加艰难,为了糊口,三个大点的儿子只得离家外出去扛活,夫妻俩也被迫带着几个小儿子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生活上的困苦还在其次,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日寇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中国人见了日本人一律要行礼和避让,否则就拳脚相加,甚至抓人。日伪宪特随意出入百姓家,见什么抢什么,侮辱妇女,无恶不作,稍有反抗就会被定为“反日反满分子”,轻者坐牢,重者杀头。最可恨的是,日寇强制推行“奴化”教育,不许百姓使用中国的年号,必须使用“满洲国”年号,不许百姓说是中国人,必须说是“满洲国”人,不许学校讲授中国历史,强迫孩子们学日语,唱日本歌。邓玉芬虽没有文化,也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她心中充满了仇恨。她不许孩子们学说日本话,每年清明都在家里祭祖,祭祖时一遍遍告诫儿子们:“记着,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母亲送儿打日寇

邓玉芬和乡亲们盼望着中国军队早点打回来,盼啊盼,终于盼来了八路军。那是1940年4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进入密云西部山区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6月的一天,几个八路军来到了猪头岭。邓玉芬第一次见到八路军,当她得知这是一支抗日救国的队伍,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时,就像见到亲人,甭提有多高兴了。她一遍遍地聆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觉得句句都说在自己心坎上,越听心里越豁亮。她开始懂得只有中国人都行动起来,拿起枪杆打日寇,才能救国救己。不久,十团参谋李瑞徵来到这里组织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商量:“抗日可是咱自己的事,别人家出钱出枪,咱不能眼瞅着,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吧”。丈夫二话没说,揣块糠饼子连夜出去找儿子。7月,丰滦密根据地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成立了,邓玉芬的大儿永全、二儿永水就成了这支游击队的战士。从此,邓玉芬的心就和八路军、游击队紧紧连在了一起。9月,三儿永兴不堪忍受财主的欺压跑回家来,邓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又送三儿参加了白河游击队。三个儿子不久都随着游击队升编为主力部队到外地作战,邓玉芬托人捎去话:“别惦记家,安心打鬼子。” 1941年底,在抗日斗争最艰难的时刻,邓玉芬又把在外扛活的四儿永合、五儿永安找了回来,参加村里的自卫军模范队,坚持“无人区”斗争。

八路军的好妈妈

几个儿子在外抗战,邓玉芬在家也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她承担起全部家务活,并带领几个小儿子开荒种地,让丈夫腾出身子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邓玉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救治八路军和县区干部。她的家是干部战士和伤病员的经常住所,她待他们像亲人,每个干部战士到了她这儿就像到了家一样。烧水做饭,缝补衣服,为伤病员接屎接尿,喂汤喂水,她从不嫌烦。她和孩子们以粗糠、树叶、野菜搭着充饥,却把自家大部分粮食省下来招待亲人,甚至连杏干、杏仁、倭瓜籽之类的小吃物也精心收攒起来,留着款待同志们。为了使伤病员早日恢复健康,她专门养了几只老母鸡,下了蛋一个也舍不得给儿子吃,全用来补养伤病员。每当伤病员痊愈后离开她的家,她都像送儿子出征一样,把衣服洗净补好,带足干粮,仔细叮咛着,把他们送出老远、老远……。自打八路军来了那天起,谁也说不清她究竟迎来送走了多少干部战士,养好了多少伤病员。那时,干部战士不怕战死,就怕受伤,一旦受伤,由于缺医少药、少粮,就意味着忍受巨大伤痛折磨后还会死亡。但十团指战员和丰滦密根据地县区干部、游击队员人人都知道,只要到了邓妈妈家,就有了生的希望,人人都知道,猪头岭上有个温暖的家,家里有一位亲切慈祥的好妈妈。

邓玉芬家门前的石板桥

“咱和鬼子拼到底了”

1941年秋末,日寇对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万人大“扫荡”,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片光(片光青苗)的“四光”政策和“部落”化政策,疯狂制造“无人区”。邓玉芬的家就在“无人区”内,敌人到处烧房抓人,强迫百姓迁入“部落”(老百姓称“人圈”)。邓玉芬知道敌人搞“无人区”就是要把老百姓和八路军分离,八路军是鱼,老百姓是水,鱼离了水怎能生存?她响应抗日政府的号召,誓死不进“部落”,躲进深山坚持斗争。草房被烧就搭窝棚住,窝棚被烧再重新搭起来,有时一个月连续被烧七、八次。敌人的残暴没有使邓玉芬屈服。这年冬天山里格外寒冷,加之敌人“扫荡”频繁,为了安全,丰滦密抗日政府动员妇孺老弱到山外投亲靠友,邓玉芬和丈夫这才带着年幼的六儿、七儿暂时离开“无人区”,借住到山外亲戚家。

1942年春天,邓玉芬一家响应抗日政府“回山搞春耕”的号召,决定重返“无人区”。3月21日清早,邓玉芬收拾好亲友送给的农具和种籽,送丈夫先回山里安摊儿。丈夫走后没几天,传来噩耗,丈夫任宗武与四儿永合、五儿永安在百梯子不幸遭到马营据点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同时遇害,四儿也被抓走了!邓玉芬闻讯犹如五雷轰顶,悲愤交加,几次晕厥过去。然而,邓玉芬没有被吓倒,更不会屈服。她苏醒过来后,立刻决定了应该怎样去做。她谢绝了亲友的挽留,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对他们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到底了!”,邓玉芬毅然回到猪头岭,拿起丈夫使用过的镐头,没日没夜的刨地播种。她只有一个念头,把丈夫和儿子的活儿都干出来,多打粮食支援部队多消灭日本鬼子。

这以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1942年秋,大儿永全在保卫冀东盘山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儿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1943年秋,二儿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死在邓玉芬怀里。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打击,坚强的邓玉芬都挺住了。她眼里没有了泪,有的是仇恨和怒火。她笑得少了,但对抗日工作更积极了,每天都拼命地干,春播、秋收、做军鞋、照料伤员,凡是对抗日有益的事样样干在头里,从早到晚一时不闲。她对子弟兵更亲了,在她的心里,每个八路军战士都是她的儿子,都是她的希望。她把更多的母爱给了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她盼望着六儿、七儿快些长大,继承父兄的意愿,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为了乡亲们,小七死了也值”

1944年春,敌人为了肃清“无人区”的抗日力量,再次对张家坟一带进行疯狂“扫荡”,一连七天七夜搜山剿岭,百姓纷纷躲进深山。邓玉芬的六儿跑丢了,她只好背着不满7岁的小七躲到一个隐蔽的山洞里,一藏就是好几天。山洞里又阴又冷,加上几天几夜没有东西吃,小七病了,浑身烧得像火炭,他哭闹着要回家,要吃饭。邓玉芬百般哄劝,小七仍哭闹不止。这时正赶上敌人又来搜山,如果哭声被敌人听见,不但母子二人会落入魔爪,更严重的是旁边不远的山洞里还藏着许多乡亲,必然也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邓玉芬心急如焚,可孩子哪受得住饥饿的煎熬啊,还是大声地哭。眼见敌人越来越近,邓玉芬急出一身冷汗,情急之中她再也顾不得许多,从破棉袄里扯下一团棉絮,一狠心塞进小七的嘴里。小七猛踢猛挣,邓玉芬紧搂住他,死死地堵住他的嘴。过了许久许久,敌人走远了,邓玉芬忙把棉絮扯出来,可怜的孩子已被堵得脸色青紫,没有气了。邓玉芬心似刀割,泪如泉涌,摇着孩子一声声的呼唤,孩子这才慢慢回过气来。他可怜巴巴的望着妈妈,用微弱的声音说:“妈妈,我饿,饿……”。邓玉芬的心碎了,她真想冒险出去给孩子找点吃的来,可这关系着附近其他人的安危,她不能这样做啊!当天晚上,连个大名都没有的小七连病带饿死在妈妈的怀里。邓玉芬再也承受不住这巨大的精神打击,她撕心裂肺地大叫一声,当即昏死过去。当邓玉芬从昏迷中醒来,已是躺在猪头岭上自家窝棚里,身边没有了小七,只有乡亲们。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敌人撤走了,小七埋在山坡上。邓玉芬挣扎着来到山坡,扑倒在孩子的小坟上失声痛哭,泪水一滴滴渗入坟土之中。泪哭干了,她又一捧一捧地往坟上添着泥土,然后守在坟旁,坐了整整一宿。终于,在曙光重又出现的时候,坚强的邓玉芬,又一次重新站了起来。当乡亲们来安慰她时,她反倒安慰大家说:“只要大家平平安安的,小七死了也值”。邓玉芬顽强地生活着,她要亲眼看到胜利的一天。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邓玉芬笑呵,尽情地笑呵,她用笑声告诉九泉之下的丈夫、大儿、二儿、四儿、五儿、七儿:咱们胜利了!

邓玉芬躲避的山洞

“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邓玉芬,在生活上给了她很好的照顾,使她晚年生活得很幸福。政府为她在张家坟村里盖了两间瓦房,冬天为她送棉袄,夏天为她送单衣,病了送她到北京医院治疗,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为她送去足够的细粮。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她经常把政府发给的粮食、衣物接济给周围生活困难的邻居。1961年春节,她光荣地出席了全市烈军属代表大会,受到彭真等领导同志的接见。面对政府的照顾,邓玉芬无比欣慰,但又为自己给国家增添负担而感到不安。为此,她三次谢绝了县领导要把她的家迁到平原富庶地区的好意。1956年国务院内政部一位负责同志接她到北京去住,她去了几天就硬要回家,临行前工作人员陪她逛了商店,并转达领导的话,要她买些需要的东西,由国家开支,但她只是饱了饱眼福,一分钱东西也不肯买。她说:“政府对我那可是一百一,我很知足。眼下不缺吃不缺喝,怎能再给国家添麻烦。”

邓玉芬使用过的炊具和油灯

丰碑永存

1970年2月5日(农历除夕),邓玉芬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9岁。临终前,她嘱咐公社干部和亲人,别把我埋在深山里,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十团孩子们回来。她去了,她怀着旧社会的辛酸和新社会的幸福离开了人间。她生前没有任何奢求,有的只是奉献。她死后没有任何遗憾,因为她曾实实在在地生活过、战斗过,她为抗日献出了一切,她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她用行动树立起了英雄母亲的丰碑。英雄母亲邓玉芬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舍小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勇敢斗争精神,视子弟兵为亲人的伟大母亲情怀,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纪念。为了缅怀邓玉芬的英雄事迹,2012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密云县委县政府在石城镇张家坟村修建了“英雄母亲邓玉芬”主题雕塑和英雄母亲主题广场。雕塑高5米,花岗岩材质,基座为山石,英雄母亲邓玉芬伫立在山岩上,左手握布鞋,右臂挎针线筐,眺望着远方,盼望着亲人和战士们胜利归来。

邓玉芬雕塑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