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密云旧县城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2-11-14 09:22
  • 【 字体:      】

我家几代住在密云县城,我也是自幼在县城长大,目睹了密云县城六十多年的变迁。退休后,常与高龄人攀谈,又知道了这座小城的不少奇闻轶事,愿把所闻所历所见提供点滴,以飨读者。

城门洞的设置

据老人回忆,县城的城洞是砖砌的拱洞,地面铺石条。外门洞在内门洞的前侧位,两边各修一道城墙与内门洞两侧相接。东门的内外门洞都朝东,而南门、小南门、柴门的外门洞,洞口朝东,里门洞的洞口朝南。西门的里门洞洞口朝西,外门洞洞口朝南。在明洪武年间建了旧城,有东西南三门。从南门的外门洞进城,是东西走向,位置在南门宾馆大楼前。由此北拐百步,是南门的里门洞。西门的里门洞,在云水大厦门前西侧,横跨鼓楼西大街。由此往西南方向走百步,就出西门外门洞直往南了。

相传有个和尚,早就告诉他的徒弟,死后把他葬在城中心。他死后,徒弟们没了办法,因为城中心有钟鼓楼,没地方葬他。后来还是一位有名望的徒弟做了主,就把师傅葬在东门外,并在尸上盖了片石,上面建起了赤肚子砖塔,人们叫“和尚塔”。明万历年间,建了新城,“和尚塔”正值两城中心。解放后,塔址在县第一服装厂院内。

新城设了东门。2002年被保护的东门遗址正是里门洞的南侧。外门洞在“大跃进”年代被拆。门洞外侧正上方,原有一块刻有“宾阳门”三字的石匾,五街有个被派去拆外门洞的人,见过这块石匾,当时右上角已经断裂,就被列为残品,随碎砖土一起运走了。后扩展新东路时,地基被置于公路中。

新城的南门叫小南门。在县审计局办公楼东边的小南门大街,内门洞在花园小区十六号楼东南侧,洞口南北走向。外门洞在二十五号楼处,东西走向。小南门的外门洞原有两扇木门,用簿铁包住,上面有虎头形状的钉子,恰如现代人盛饭的小碗,排排扣在门上。每个虎头钉钉入木门后,拧套在门后横向的铁棍上,虎头朝上,面视前方。只在南扇门,从上数第二行,南数第二个,虎头朝下,这是城内八景之一“倒吊一只虎”。城门洞上方有一块上刻“衿带两河”的石匾。

在旧城东城墙和新城西南角相接处,有一个门洞口向东的城门,当地人叫柴门。进柴门就是南夹道胡同。因为打柴人、卖柴人不能出入小南门,只能出入柴门。在柴门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半人高的砖砌流水洞。城内的废水,夏天的雨水便由此泄出城。为了更便于泄水,所以由小南门内西侧的小南街胡同挖一条二米宽的水沟,直到柴门东的流水洞。柴门西的流水洞,往西北方向也有一条百米长的水沟。

旧城的东门,只有一洞口,城洞址在原粮食局综合楼的东侧,横跨鼓楼东大街。新城西门也有一个洞口,洞址在世豪大厦西侧,横跨鼓楼东大街。两洞口间的人行通道叫夹道大街。街的南部叫南夹道,北部叫北夹道。

城门的讲究

新旧城合为一体后,据光绪八年县志记载:东门叫迎宾门,西门叫瞻云门,南门叫景曜门,小南门叫迎勋门,柴门叫左辅门。后代人传说,由东城墙到西城墙是三里,由南城墙到北城墙是二里半。还传说,东门叫喜门。过去,市民每至腊月三十守岁一夜后,第二天正月初一的早晨太阳出来前,男人要出东门迎喜神,以求来年四时如意,吉祥顺当。凡是结婚的,不论从任何方向接新娘,必走东门,以求婚姻美满、夫妻和睦、白头到老。

南门叫财门。据说明永乐年间,在南关设税课局,以后在南门外设牲畜市场。来密云做生意的,从南门出入,买卖兴隆,财源广进。密云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所需军粮,大部是从外地进南门运到龙庆仓。南门也有叫火门的,因为城廓内有座火神庙,这庙址在解放后曾是县清洁队驻地。

西门外,过去是囚犯被砍头处,所以西门就叫鬼门。也有叫水门的,因为城西的白河,放荡不羁,常发大水。老人回忆说,仅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7月的大水,就冲毁堤坝和旧城的西北角。城外一片汪洋,城门洞虽用沙袋堵住,仍进水不迭,大水仅距城墙顶二尺。为了让白河水顺流,不致泛滥成灾,当时人们只能到龙王庙拜佛。传说在北山修了冶仙塔,仙人纪晓唐把造成白河泛滥的妖怪鲇鱼姥姥捉住,用大铁链锁住,压在冶仙塔下。还在旧历正月十五在白河放花灯。即用纸糊成走马灯、荷花灯等各种艺术灯,内放用油浸过的灯捻,把灯捻点燃,放在木板上,顺水漂走。不做艺术灯的,用纸做成纸花,先放在食油里浸泡,再取出放在木板上点燃,顺水漂走。用此办法祛除造成白河泛滥的妖魔鬼怪。是时,河里漂着点点灯火,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好看极了。

明万历年间建密云新城时,在现在的蓝天幼儿园南边偏西修了北门城洞,传说城洞住着七尾狐狸精,经常骚扰人们。当时有一个结婚女从此路过,到家时,变为两个模样相同的人,因此认为是妖作怪。传说仙人纪晓唐在这里捉过妖,人们还在玉皇庙的后侧建了纪晓唐祠。并把北门城洞堵死,人们也开始把北门叫妖门了。到1938年,平古铁路通车,沙河村北的火力发电厂发电,为了出入城方便,才在原城洞的东边即原县工会办公楼的后侧西部,横跨新中街,扒开城墙豁口,这就成了以后的北门。

总督府和魁星楼

据曾在头条胡同宋子恒私塾念书,经常从总督府门前过往的人,和在总督府院内做过工的后代,及在总督府附近住过的几位老人讲:明嘉靖年间,在密云设置了蓟辽总督府,它是在用兵时设置巡视监察的官署。驻密云新城,人们说:“旧城有个县衙门,新城有个府衙门”。总督杨博住在这个府的北侧小院,所以有人又把总督府叫“杨博府”。

到总督府的人需进小南门,在位于东门大街路南的下马庄胡同南口下马,步行入总督府。总督府的四周有屯兵处。解放后仍保留胡同名称的上营胡同、北营胡同、小南门内路东的东营胡同,都是兵营。总督府的西侧、北侧,过去地名叫马莲场,还有东侧至现在一小的教学楼处,都为练兵场。所以有人又把总督府叫“武衙门”。

总督府有北正房五间,两旁各有耳房两间,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处是一块三门四柱的木制牌坊,底座各有一块单缸洗衣机一般大小高矮的石座,牌坊的木柱插入石座中。上方正中,雕刻“齋(斋)莊(庄)中正”四字。牌坊前,左右各摆一块上马石。牌坊西南二百米处有一大坑,当地人管此地叫“大坑沿”。据说建总督府用土,住户盖房垫圈,都从这里取土。坑里积了水,附近有几户编席篓、编筐的,用来泡苇子、泡荆条、泡秫秸。冬季水结冰了,孩子们到这儿滑冰。还有人说,建新城前这里就有住户,凡有人住的地区都有水坑。到1968年,县“五七”干校才派人用拆东门里门洞的碎砖土把坑填平。1982年县工商局城关工商所在这里盖了平房,建了所址。

民国时期,总督府的房地产被上营胡同的苏宅占有。苏家在解放后土改中被划为地主成分。以后有一个外号叫马秃子的住在这里,他以给街坊代劳杀狗吃狗肉过活。解放后这里曾是几户农家的存柴处。再以后就部分划入密云一建公司和密云三中的范围,其他变为农民的宅基地。2002年在城市改造中,变为上营东区居民楼,即现在的十七号楼西部直达密云三中校园的南部。

在原长途汽车站的东侧,往北直对顺城胡同的城角上有个魁星楼。据《现代汉语词典》对魁星楼的注释和几位曾登过魁星楼的老人讲,魁星是北斗七星靠东南方向的最明亮的星,它成仙后下凡,专主宰人们的行为规范,善恶他都记录在案,将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赏罚分明。旧时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魁星阁。我县城东的檀营在城墙的东南角,就建有魁星楼。重建密云旧城时,也建有魁星楼,后倒塌,清道光年间,募款移建于东南角城楼上,光绪元年重修。这个楼是一间平房规模的锥形角楼。在楼西进楼门的上方挂一块上写“魁星楼”三字的木匾。内有一个面朝北的红脸坐像,胡须上翘,身着袈裟,左手举起、手掌向前,高不过头顶,右手拿一支毛笔作写字状。解放初这个楼与城墙塌毁,以后连城墙也被拆,城墙土垫了城南的沙地了。

城内的桥

密云城内,在两个城门洞口之间都各有一座关帝庙,叫守城庙。南门内还有火神庙,夹道之间有风神庙,在城内的十六个庙中,大多都有石桥,有的在庙院内,有的在庙前。文庙院内的圆形泮池上就有三座石拱小桥,这就是城内八景之一的“五步三座桥”。解放后,文庙被工厂占用,在调整建筑、扩展道路时被埋地下。西门两个门洞之间,坐北有个关帝庙,庙前有座西南、东北走向的石拱桥。人们进出西门,得挨着小桥的南侧往前走,实在影响交通。为了便于往来,解放前就被拆除了。在小南门里路东的前裤衩胡同西口,与路西的小南街胡同东口有一个南北走向的石桥,在长期的泥水冲积下,淹没于地下。“文革”中建防空洞时石桥被挖出。“燕赛购物中心”东西的道路,即东西鱼市口胡同间也有一座石桥,在做降坡处理时被挖出。

还有一个被城里人铭记的城内八景之一的“走桥不见桥”。这是指西鱼市口南边,直达密云机煤一厂的胡同,叫石桥胡同。它虽然没有桥,但人们从石桥胡同进进出出,走的是石桥胡同的前两个字——石桥,但看不见桥。过去有很多人到这里走走,体会“走桥不见桥”的滋味。我小的时候,老人常让小孩猜谜语:“走桥不见桥是哪?”小孩回答说:“是石桥胡同。”几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说,旧城有个走桥不见桥的石桥胡同,新城还有个穿裤衩不见裤衩的裤衩胡同。前一个胡同被群众认可,成了城内的景点。后一个胡同,如果当时有人写出《穿裤衩不见裤衩》的文章,不就和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衣》相媲美吗?但它连个笑料也没留下。

(选自《密云文史》第31期,作者:田瑞盈)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