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抗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遭受日本侵略者12年蹂躏的密云人民,迫切希望和平民主,休养生息。密云解放区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全力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1945年秋至1946年1月,开展清算复仇运动,镇压了一批血债累累的汉奸特务,广大群众积极生产,密云解放区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但是,和平局面很快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打破。1945年10月,国民党第92军侵入密云,国民党密云县党部和县政府宣告成立。国民党军队以密云县城和石匣城为据点,四处劫掠,还多次向我古北口守军挑衅。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密云人民头上。
1946年1月9日,正当国共两党和谈之时,国民党军队根据蒋介石的密令,向古北口发起进攻,妄图夺下古北口,进而攻取承德。我守卫古北口的冀东16团、55团坚决回击,遏制了敌人进攻。10日,国共双方停战令已正式签字,但国民党军却执行蒋介石关于“热河方面,最好于停战令生效前占领承德,否则亦必迅速抢占古北口”的“手令”,纠集4个师和800名日军,再次进攻古北口。我急调冀晋、冀察两个纵队赶来保卫古北口。双方连续激战至14日傍晚,我军在密云人民的全力支持下,终于将敌人全部赶回石匣地区,歼敌1500余人,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停战令生效前打通进军东北通道的图谋。
古北口保卫战使密云人民更加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党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努力争取和平,一面消除和平麻痹思想,整顿党政组织,扩大地方武装和民兵队伍,加紧经济建设,做好反内战准备。1946年6月,密云潮河东、西地区合并,恢复了密云县的建制,隶属冀东14专署,原两县县支队也合并为密云县大队。7月,执行党中央“五四指示”,密云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基本采取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分配给贫雇农,动员富农自愿献出多余土地,不许侵犯中农利益的政策。至9月,全县有209个村进行了土改。“五四土改”虽因内战爆发而中断,但它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初步改善了贫雇农生活条件,提高了党和民主政府的威望,为反内战奠定了群众基础。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8月25日,国民党军开始进攻密云解放区,至9月不仅占领了古北口,而且向四面扩张蚕食,先后侵占村庄121个,控制了山边和平原地区。敌人建起18个伪大乡和18支反动地主武装——伙会。伙会纷纷还乡进行阶级报复,大肆捕杀我军政干部和家属,破坏我党政组织,瓦解我民兵队伍,疯狂地向土改中分得土地财产的农民反攻倒算,烧杀抢掠,给解放区造成重大损失,使人民蒙受深重灾难。
面对国民党军和伙会的猖狂进攻,解放区军民紧急动员起来武装自卫,并把打击矛头首先指向人民特别痛恨的伙会队伍。9月23日,密云县大队开进伙会活动最猖獗的河西地区,一个月内连续攻克伙会据点16处,毙俘伙会138名,收复60多个村庄。顺义县大队也在密云南部地区打击伙会,收复30多个村庄,毙俘伙会120人。同时发动政治攻势分化瓦解伙会队伍,仅一个月就使148名伙会队员弃暗投明。在我集中打击下,伙会的嚣张气焰锐减,残余伙会只得龟缩到国民党军据点周围,不敢再回原乡。
由于国民党军沿平(北平)古(古北口)铁路建立了封锁线,为便于开展斗争,1947年2月,密云县重新以潮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县。河东为密云县,隶属冀东第14专署;河西为纪念白乙化烈士取名乙化县,划归平北第12专署;同时成立密云、乙化两支县大队。针对内战爆发后出现的新形势,解放区内进行了整顿。通过深入地反蒋教育,坚定干部群众的必胜信心;通过组织整顿,巩固和发展了党政群基层组织;同时扩充地方武装力量,开展大生产运动,从多方面为支持解放战争做好了准备。
1947年3月始,为了动员广大农民更积极地参加解放战争,执行上级指示,密云解放区开展了土改复查运动。这是“五四土改”运动的继续。河东普遍进行过“五四土改”,这次重点是对土地分配情况进行全面复查,“填平补齐”。河西多数村未进行过土改,因此在较巩固的一、二、五区按照“五四土改”政策实施土改,在山边游击区则由地方武装掩护进行以平分大地主浮财为主的“火线土改”。运动中出现了侵犯中农利益、错杀人等左倾偏差。同年12月,贯彻执行党中央10月10日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密云解放区开始进行平分土地运动。运动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依照“耕者有其田”原则将全部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平分土地运动在密云县除敌占区外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广大贫雇农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而且成立贫农团统揽村中一切权力,树立起贫雇农的政治优势。由于平分土地运动以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中的阶级关系,因此遭到地主阶级的垂死抵抗,反动地富分子有的逃跑,有的暗地里阻挠破坏,有的公然组织暴乱,疯狂进行阶级报复。1948年2月18日,乙化县黄土梁等村的地富分子勾结国民党特务发动暴乱,杀害了在当地领导平分运动的平北第12专署实业科长曹前和中共乙化县委秘书云洲。由于地富分子大量逃跑参加伙会,经多次打击已奄奄一息的伙会又猖獗起来,纷纷还乡反攻倒算。
平分运动中,左倾偏差又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是乱打乱杀,打击面过大,严重侵犯中农利益等,特别是过高的估计了党内不纯,冻结基层党组织,使一批党员、干部受到错误打击。因此,1948年3月,遵照上级党组织指示,密云解放区开始纠正平分土地运动中的左倾偏差。一是按照团结中农原则把错划成地富成份的改正过来,退赔中农的损失;二是坚决制止乱打乱杀,建立人民法庭;三是恢复和整顿党的基层组织,使之重新发挥领导作用。通过严肃认真地纠偏,消除了不利影响,重树了党的威信。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几千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贫雇农第一次真正获得了经济翻身和政治权利,参军参战热情空前高涨。密云解放区更加巩固和壮大,政权、武装、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掀起高潮,进行战略反攻、夺取全面胜利的条件逐渐成熟。
1947年8月,乙化县大队在河北庄东山将全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第13军1个连一举全歼,此战标志着密云解放区军民对境内之敌反攻的开始。我河东、河西地方武装连续打击抓丁抢粮的国民党军,战斗一直伸展到密云城下。民兵展开声势浩大的破交战,围困袭扰敌人。1948年3月,针对土地改革后伙会活动再次猖獗的态势,我地方部队再次展开扫荡战,连克石峨、焦家坞、提辖庄、疃里、东西恒河等伙会据点。4月,乙化县大队与怀柔县大队协同作战,摧毁密云西北部伙会大本营溪翁庄据点,毙俘伙会200余人。猖獗一时的反动地主武装伙会从此走向灭亡。
1948年6月,为粉碎国民党军东北与华北联防计划,我华北野战军在冀东地区发动夏季攻势。6月18日,我华北野战军第3纵队攻克军事重镇石匣城和小营火车站,全歼两处守敌2100余人,使连接华北与东北的交通干线平古铁路陷于瘫痪。8月13日,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我华北野战军第二次攻克石匣城和小营车站,全歼守敌,使平古铁路再次完全瘫痪。密云解放区人民为我军两次攻克石匣城做了大量后勤保障工作。在我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连续打击下,密云地区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被敌人蚕食掉的乡村全部收复,驻密国民党军被迫龟缩在县城、古北口和重新占据的石匣城内,惶惶不可终日。
随着战争胜利形势的迅速发展,支援解放军前方打胜仗成为密云解放区的首要任务。1948年11月,河西乙化县组建起两个担架团,共2500余人,另抽调500余民兵成立运输营,河东密云县也将各区担架队和运输队集中整编为担架团和运输团,各1500余人,加紧进行训练,随时待命出征。同时,河东在曹家路、令公、东庄、墙子路、镇罗营等地建起支前供应站,河西在石塘路、黄土坎、白马关、冯家峪、白道峪、张家坟等地建起支前物资中转站,储备大量粮草物资。
1948年11月底,胜利结束辽沈战役的我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未及休整即挥师入关,准备发起平津战役。密云之敌全部仓皇集中于密云县城,挖壕筑堡,妄图凭借牢固城防顽抗到底。四野第11纵队奉命攻取密云县城,歼灭顽敌。12月5日8时,第11纵队对密云县城发起猛攻,142师攻击东北城,143师攻击西南城,经14小时艰苦激烈的攻坚和巷战,全歼守敌1个师部、3个美械团、1个保安团和1个警察大队,毙俘敌5307人。我军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1143名指战员。142师424团二营五连浴血奋战,由170多人战至38人,被授予“密云尖刀连”称号。攻克密云县城,是密云解放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苦难深重的密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获得了彻底解放。
密云解放后,党领导密云人民全力投入到支援平津战役中。河西乙化县出动两个担架团,跟随解放军一路西进,打康庄,克南口,解放昌平、石景山,围困北平城。河东密云县出动担架团,跟随解放军长途跋涉,参加了解放天津的战斗。后方男女老少齐动员,修路架桥,碾米磨面,运输团昼夜不停运输物资,支援前线。整个平津战役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密云共有1000余地方武装人员参加主力部队开赴前线,有6000余人随军支前,提供担架486副,牲畜12650匹(次),粮食25.5万公斤,食盐1.2万余公斤,食油7271公斤,柴草1129.5万公斤,修路59.5公里,架桥一座,为夺取平津战役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
1949年8月15日,密云河东、河西地区再次合并,恢复了原密云县建制,结束了战争时期东西部长期被分割的局面。同时新解放区全面完成了土地改革。翻身解放后的密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面积极建设家园,一面继续全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终于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