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明代包公徐可大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2-08-31 16:18
  • 【 字体:      】

明朝万历年间,密云县选贡徐可大先后出任河南项城知县、新乡知县、开封府同知、河南御史等职,后升兵部员外郎调任辽东,以刚正不阿、机智果敢、不畏强权、廉洁奉公著称,因和宋代包拯同地为官,同样清廉,百姓送他“徐青天”美誉,并立生祠。《河南通志》《卫辉府志》《开封府志》《新乡县志》为其立传。

将门虎子

按明朝任官惯例,选贡外放一般任县训导或教喻,很少直接任命知县的,除非特殊情况,或才干出众或有荫功或有强力推荐。徐可大几种情况都占。可大徐姓祖籍陕西榆林,历代武官,永乐年调防密云中卫,占籍密云。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明代密云武举人。祖父徐维让任密云中卫镇抚司指挥。其父徐永寿先后任古北口路守备、游击、蓟辽总督府参将,万历末至天启年间出任大同镇副总兵、蓟镇山海关副总兵、甘肃镇总兵官。期间本地羌族大户松山银定因三子犯法被朝廷镇压挟愤图报,勾结河套蒙古族土巴台吉几万人叛乱,徐永寿亲自上阵斩首163级,不久即平定叛乱,取得“甘肃镇大捷”,论功加左都督太子太保衔,官居一品,是密云历史上武将级别最高者。同时荫一子为佥事世袭罔替。

徐可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武将家庭。自幼随父亲自密云、古北口、蓟镇山海关、山陕甘岷各地,足迹几乎踏遍大明九边各镇,开阔了视野,同时也练就豪侠尚义的品行。他心地善良,对各地戍卒及百姓疾苦感同身受。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使徐可大的格局大开大合,机智果敢,能堪大任。

徐可大自幼聪颖过人,但不喜死读书,凡事喜欢亲临现场,注重实际与实践。虽只取得贡生(秀才)功名,但仍依父祖荫功,吏部直接外放河南任知县。

《甘肃通志》徐永寿甘肃镇总兵(太子太保)

河南扬名

万历三十八年(1610)徐可大在项城县任职三年,初显锋芒。明代项城县属开封府陈州,古为颍川郡,境内有商水、颖水,也是黄泛区,黄河时常决口南流至项城造成水灾。徐可大上任后革除旧弊、捕逮奸猾、兴教办学、治理河道、减免杂税,官声斐然。三年任满被评为全省第一。

福王就藩真正使徐可大名声大振的是下一个三年新乡知县。万历四十一年(1613)河南省遇到一个官场大事件:福王就藩洛阳。福王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第三子,母亲是郑贵妃。朱翊钧宠爱郑贵妃及三子想废长立幼,被众大臣极力反对,史称“国本之争”。围绕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15年,共逼退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为了平息皇储争议,万历二十九年(1601)皇帝最终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三子朱常洵为福王封地洛阳,最初分封土地四万顷。万历三十四年(1606)在洛阳建福王府,历时7年建成耗资28万两白银,十倍常制。万历四十一(1613)年河南接到北京通知,福王将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四月就藩洛阳,沿途做好接待工作。

福王走旱路入河南第一站就是卫辉府,河南大小官员谁不知道这位准皇帝福王是个烫手的山芋,“政治分寸”不好把握,巡抚知府急得团团转,最后在全省内找人。于是来自北京才干出众的徐可大临危受命,万历四十一年十月北上卫辉,以新乡知县全权负责福王就藩过境接待工作。原来的接待方案是重新选址建“行殿”,新修一条大路专供王爷过境,但这要占用百姓耕地若干。

徐可大就任时,行殿已基本完工,徐知县将后续家具、装饰之物减半,否决了建新路的决议。上上下下反复沟通,托人打探福王行程,了解福王喜好,提前安排随行、接送官员食宿。福王一行及河北、河南接送官员成百上千人,大都比徐可大官职高,徐知县不卑不亢,直接找一品大员巡抚、布政使面陈事宜,亲自到河北打通福王身边的人。各项事宜安排的井井有条,一路陪同机智应对,问及新道,答说老道风景好等等,深受福王喜欢,一行过境卫辉府“无所侵害”十分顺利,事后只有卫辉府花费最少,王爷最满意。抚台知府等官也十分满意,老百姓更是高兴。

《卫辉府志》徐可大传

查奸储粮徐可大留任新乡,期间又办了两件大事:一是新乡是南北大道,官商过境要按律交税,但有很多官商勾结私设关卡或绕道通行官饱私囊,并发生私卡群殴事件。徐知县查明实情,处决了几个为首的,对幕后主使严正警告,恢复了秩序,增加了府县收入。二是招流民、无业无田者耕种荒田,无偿发给牛和种子,按比例收粮入官仓,同时凡有当惩罚、减刑应该交银元的都交粮食。这样两年时间县仓储存了8千多石粮食。

万历四十四年(1616)许可大升任开封府同知,接他任新乡知县的是董用威。当年新乡大旱、第二年又大旱还闹蝗灾,庄稼颗粒无收。董知县开仓赈粮,设州粥棚存活者无数,新乡县没有饿死之人,没有逃荒之家,全赖徐公之储。去职后百姓仍享其惠,百姓立为其生祠。县里请当地名人郭淐写了一个长长的记事碑,至今保存在新乡市。三年知县,考评又是第一。“善政为他邑式”为知县样板,吏部、督察院挂名。

《新乡县志》徐可大传和生祠碑文(最长的个人传记)

开封府同知 万历四十四年,徐可大升任开封府正五品同知,负责巡捕缉盗、钱粮税收、黄河治理、牧马屯田、卫所民事及案件处理等。万历末再升河南御史,依然清正廉明,查处了上百件件省府大案,为民伸冤。因开封为包拯为官之地,后又任御史和包公一样为民做主,弹劾惩处贪官污吏,百姓比之包拯在世,送“徐青天”美誉。

《河南通志》徐可大万历四十四年任开封府清军同知

辽东抗清

万历末年,民族矛盾上升为大明江山的主要矛盾。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同时率步骑两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第二年大战萨尔浒,明军1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朝力量大衰,在辽东失去优势,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御。

萨尔浒之败,除军事战术指挥不利外,还和后勤保障、粮草军饷保障不足有关。萨尔浒之战后,朝廷启用熊廷弼为蓟辽经略使,将蓟辽总督府从密云迁往山海关。这时期就把储粮有方的徐可大调往辽东,任督运全辽军饷山东都转盐运使司运(从四品)。负责全辽后勤保障工作。

《密云县志》天启七年徐可大为密云桃花庵撰写碑文

由于清朝撰写的《奉天通志》等东北地区史书多不记载明末明朝将领的事迹,所以徐可大的事迹无从查起。徐可大的东北任职时间为天启初至崇祯七年,经历了辽东几乎所有的大战。尤其是与孙承宗、袁崇焕等名将有过共事,极有可能参加宁远大捷等重要战役。从其职务升迁为兵部员外郎可以看出徐可大成绩突出。虽然明末有李自成义军、魏忠贤与东林党争、辽东战事激烈等大事发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等先后被杀,但徐可大保身有方未受影响。崇祯七年(1634),徐可大辞职回乡为密云西智村毗卢寺撰写碑文。

崇祯七年西智村毗卢寺碑(局部)徐可大撰额

清朝强起做官

清廷入主,顺治二年(1645)官檄密云,拟用徐可大为户部或知府,强辞不就。后以家人相威胁,勉强起任江西饶州同知。为饶州清代第一任同知,兴学劝农,平叛捕盗,指导后进。三年后告老还乡。顺治中80多岁去世。

《饶州府志》徐可大饶州第一任府同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