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解放战争需要,1947年2月,密云县以潮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县。潮河以东仍称密云县,归冀东第十四专区领导;潮河以西,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白乙化烈士,建立乙化县,归平北地区行署领导。
1948年12月5日,密云县城解放。攻城的部队西进之后,乙化县部分领导干部率公安干警和武委会机关首先进城。1949年2月13日,乙化县委县政府机关进入密云城。这时密云县政府仍然驻在潮河以东的墙子路一带。
1949年8月15日,上级决定,密云、乙化两县合并,恢复单一密云县建置,乙化县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一天密云县政府由墙子路村迁往县城,与乙化县政府合并为密云县人民政府,政府机关仍设在旧县衙。
听到迁往密云城的消息,大家欣喜万分,有不少同志没到过密云城里,可盼到这一天了。县委组织学习,做进城的准备工作。当时主要是学习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以提高认识武装头脑,明确城市政策,遵守群众纪律,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经过学习,大家认识到了进城以后,要发扬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工作。有的说,我们没有理由因胜利而骄傲,更没有理由因困难而气馁。大家表示:进驻县城,要好好向群众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工作的模范、生产的模范、学习的模范,遵守政府法令和执行纪律的模范。
15日这天,天朗气清,一缕云彩都没有。太阳刚一露头,大家就打好背包,吃早饭。不到8点钟就集合完毕,趁着凉爽,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出发了。当时县政府养着一头骡子,几头毛驴。这次给粮食局一头大黑驴,负责驮运东西。那时粮食局的家当只有一个三个抽屉的旧写字台,归会计专用。大伙把写字台和粮票、账簿等物件,还有几个人的被子,都放在驴驮上。大家走在山路上,有说有笑,进城的心情十分激动,个个喜气洋洋,说着唱着都不觉得累。你唱《团结就是力量》,他唱《红五月》《庆七一》,唱的最多的还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进城的队伍从墙子路出发,途经大城子、康各庄、豆各庄、东白岩,到达潮河边时,已是下午4点钟。潮河上没有桥,又遇到口外下了大雨,滚滚的河水翻着很高的波浪。于是,又到东白岩村请来水手,用一只大船分次摆渡过河。有许多人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水,也没坐过船,不知道坐船的注意事项。这时,只听水手高声喊:大家要站稳,不要慌,要相互扶住,牵好牲口,不准来回乱动!等大家坐到船上,只见大船顺水下滑有200多米,才到达对岸。看到水手的熟练技术,大家都很钦佩。
由墙子路到密云城80华里,原计划下午5点钟便可到达,没想到潮河水猛涨,耽误了时间。到县城东门时,已是月上中天,繁星闪烁了。
进东门,看见有很多电线杆,大家觉得新鲜。从东门到县政府又穿过两个城门洞子,后来才知道密云县是两座城连在一起的。这一天走得又累又饿,吃过晚饭,大家就睡在金丝胡同原国民党的临时监狱里。没有床铺,就在地上铺些柴草,十几个人挤在一间房子内。
第二天,县政府领导开会研究合并后的工作,让一般干部到县城熟悉情况。一些同志首先登上了县城内制高点——鼓楼。据一位在场的老者介绍,原来这楼座上有明代建的钟鼓楼和石碑。楼高10米,东西长8米,南北宽3米。楼内东边下层有高大的木制鼓架,大鼓直径1.5米,周围装有木制擂鼓台,可容四人同时擂鼓。楼内西面有高大的铁钟和钟架,钟高4米悬于架上,钟声可远播十里。日军轰炸密云城时,将石碑炸碎,大鼓炸飞,大钟被炸坏。老者感叹地说:“不打仗了,有了人民政府就好了!”
站在鼓楼上,县城全貌尽收眼底。四面城墙基本完好,东、西、南三座城门洞很是壮观,只有城墙东北角和西南面有些破损,是解放密云时受到战火袭击的痕迹。当时,城内四角都有大片空地,种着玉米、谷子等。旧城县政府以北和密云二中往西几乎全是空地。文庙西侧的市场上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当时南街和东街是县城内最繁华的街道,获得解放的人民群众,尽管衣着并不整洁,却掩盖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站在鼓楼上,北望壮观的冶山塔,南看黍谷山,据说都是密云县的外八景之一。一位老教师模样的人走到大家面前主动介绍说:东南面是波浪翻滚的潮河,西门外是碧波荡漾的白河。城西南五六里处就是两条河的汇合处。这位教师顺口哼出《登密云城》诗一首。后来看到《密云县志》,原来是清代学者傅辉文的诗:
叠嶂层峰拂面来,双城临水逐山开。
堤边风细晴舒冻,岭外寒轻雪绽梅。
灯影旧传孔冶塔,残香犹自梳妆台。
匣中宝剑横牛斗,借问当年博物才。
县政府办公地点仍在旧县衙的院子里。县政府大门前没有台阶,是石条墁砌的下坡道。两边是八字粉墙:左粉墙写“奋发图强”,右粉墙写“勤俭建国”。门前对面有一个大影壁墙,高一丈八尺,厚一尺七寸,由老式城砖垒砌而成。当时,县衙大堂已被烧毁,二堂和东西院都是办公的地方。西南角的一个独院内就是原国民党的监狱。
进城以后,继续实行供给制。发的衣被粮票和以前一般多。只是工作生活比原来有规律了。早晨五点半起床,做20分钟早操,跑步后洗漱,6点至8点学习时事政治,8点吃早饭,9点至下午4点上班,4点至晚7点是晚饭和自由活动,7点至9点上班。刚开始有作息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大家都自觉地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县长杜秋同志以身作则要求严格,每天早起和大家一同到东院操场跑步。每天虽说两顿饭,但都能吃饱,每周吃一顿细粮,还能经常吃上豆腐,比在墙子路时生活有了改善。
那时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了,但是国家和人民的生活,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仍处于极度困难之中。为了节省开支,这年秋后党政机关干部每人就发一套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棉衣棉帽。有的干部离家近些的把它拆染一下再穿,大部分是原封不动地穿上过冬了。
面对初获解放的密云城和虽获解放但还困苦的广大人群,同志们都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倍努力、克服困难,把工作做得更好。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