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抗日游击村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1-06-15 14:35
  • 【 字体:      】

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后,像一把尖刀深插在伪满洲国和日伪华北统治区接合部上,搅得日伪昼夜不得安宁。

1941年10月,万余日伪军对丰滦密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他们每到一地,见人就杀、见房子就烧、见东西就抢。“扫荡”后期实行“集家并村”政策,建立“部落”,制造“无人区”,将东起半城子,西至渤海所,南起白道峪,北到于营子,东西南北各长60公里的广大地区划为“无人区”,百姓被驱赶进“部落”。“无人区”内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日本侵略者妄图依靠这种野蛮残暴手段,控制“无人区”的人民群众,割断共产党、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竭泽而渔”。

丰滦密联合县第十二区,即番字牌、于营子地区,位于长城沿线,是日伪实施“无人区”计划的重点地区,区内人民群众在中共丰滦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激烈的反“无人区”斗争。

于营子以南的南台子、西沟、八亩地、龙潭沟等村群众,不怕侵略者的屠刀,宁死不进“部落”,纷纷逃进深山老林坚持抗日斗争。这些群众不能回家种地,就在山林里采药、狩猎,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没有房子,就住山洞、炭窑,或刨个地坑,搭些树枝柴草居住。没有粮食,靠树叶、野菜度日。可是,到了农历八月以后,天气转冷,野菜枯黄,树叶凋落,“无人区”里坚持斗争的群众,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为了战胜困难,县、区工作人员,逐村逐沟深入到群众中,把分散的群众重新组织起来,建立村政权和群众组织。8月下旬,在西驼古、卯子峪召开群众大会,将南台子、西沟、八亩地、龙潭沟等村的群众,组建成两个抗日游击村。南台子、东沟等村群众组成东村,八亩地、龙潭沟等村群众组成西村。为了庆祝抗日游击村的建立,群众和干部一起,还搞了一次大会餐,难得地吃了一顿大米饭、萝卜块炖羊肉。

抗日游击村建立以后,政府对群众生活作了进一步妥善安置。为保护群众生产和生活,防备敌人偷袭,村政权组织群众站岗放哨,监视日伪军行动。体壮男子还组织起来,为八路军抬担架、运送弹药、站岗送信。日伪军进山“扫荡”时,村政权组织老幼转移,率领青壮年打游击,开展麻雀战。村政权还组织妇女们给八路军做军鞋、军袜及护理伤病员等。

干部战士和抗日游击村的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大部分人家只有一个背篓,敌人走了,放下背篓种地生产,敌人来了,背起背篓随时转移,很多时候晚上还不知道住在哪里。但群众坚持抗日,意志如钢。直到1945年打败日本侵略者,游击村的群众才走出山林,返回原住村庄。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