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云苍术会村西部有一座柏栅山,山势陡峭,两侧悬崖峭壁,一株株瘦骨嶙峋的松柏,顽强地生长在崖壁上,仿佛诉说着这里不屈的历史。
1942年10月初,冀东党组织选派13名青年学生到平西根据地学习,上级派冀东第六大队三中队指导员李耀庭率一个排护送。为避开敌人阻截,队伍不畏艰难险阻,跋山涉水,以日行40公里的速度,向目的地进发。每到一站,学生们不顾疲劳和饥渴,为百姓演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受到沿途老百姓的热情欢迎。10月9日,队伍由平谷进入密云东部的蔡家峪村,计划沿清水河川前进,翻过四顶山,渡过潮河,抵达平西。
10月11日,队伍行至黄土梁村时,传来情报,日军正在前方的潮河以西进行大“扫荡”。面对严峻形势,只好返回冀东。回返路上,下起大雨,天黑路滑,前行困难,队伍决定在转山会村宿营。没想到,队伍的行踪被苇子峪村一个汉奸发现,偷偷向驻石匣的日军告了密。鬼子纠集了密云、北庄、墙子路等据点的兵力,连夜将转山会和周围地区包围起来。
12日,天刚蒙蒙亮,队伍正要吃早饭,哨兵忽然发现北山坡上有敌人。李耀庭迅速带领队伍向南转移,沿着苍术会西柏栅山前进。走出四五里路,尖兵和向导碰见一个放羊的百姓。百姓见是八路军,急忙往南一指,那边有鬼子。果然,日军头顶钢盔,黑压压的正往山上爬。李耀庭当机立断,向东面的苍术会撤退。然而,没走出多远,被从墙子路方向来的敌人堵住了去路。三面受敌的危急时刻,李耀庭决定率队抢占制高点——柏栅山。队伍奋力向上攀登,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时,猛然发现,四面都是敌人。李耀庭大喊一声:“同志们!杀敌立功的时候到了,打呀!”随着命令,一连串儿的手榴弹投向了敌群,战士们有枪的使枪,有刀的挥刀,赤手空拳的学生们搬起大块石头朝着敌人们的脑袋砸去。敌人发疯了轮番地扫射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不断地倒在血泊之中。战士们杀红了眼,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就和敌人展开肉搏战。有个战士头部负伤了,看见一个日军正对准学生时,他使尽全身力气,抡起枪托狠狠地朝敌人的头上劈去,不幸被身后的鬼子刺中,当即牺牲。李耀庭身负重伤不能动弹,他倒背着胳膊把手枪压在身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手枪仍紧紧地握在手里。
半个多小时后,枪声停止了,敌人开始打扫战场。日军气势汹汹地端着刺刀,在山坡上搜寻着。见到负伤的,不是补枪,就是补刀,连一个负伤的学生也不放过。敌人逼迫两名负伤的学生投降。两名学生正义凛然,横眉怒目,大骂不止,被凶残的日军割开胸膛。一群日军嗥叫着扑向一名年仅19岁的女学生。她身上已多数负伤,一身黄色的学生套装已血迹斑斑,殷红的鲜血还在顺着面颊下淌。但她坚贞不屈,毫是畏惧。敌人步步逼近,她一步一步地退到崖头。在即将落入魔掌的一刹那,她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纵身跳下悬崖。另一名伤重的女学生自尽未成被捕。这场战斗,12名青年学生和36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战后,苍术会的乡亲们含着泪水,把烈士们的遗体就地掩埋。三天后,为了不让烈士们的遗体再受伤害,平密兴联合县政府将48位烈士的遗体挖出,装棺入殓,安葬在柏栅山东边一个不易被敌人发现的山湾里。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英名。1973年,烈士们的遗骸迁到了密云县烈士陵园。1995年,大城子乡政府在烈士牺牲地建立了“四十八烈士纪念碑”。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