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云蒙烽火战旗红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1-05-17 16:13
  • 【 字体:      】

1941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九,密云鹿皮关,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简称十团)将一股伪满州国“讨伐队”紧紧地包围降篷山上。激烈的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就在战斗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刻,团长白乙化从一块巨石上一跃而起,挥舞着红色的指挥旗,大喊一声:“冲锋!”这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射进了他的头颅。烈士的鲜血洒在云蒙山上。

云蒙山是密云西部的一架大山,夏季常常云雾缭绕,宛若仙界,传说战国军事家孙膑曾在这里拜师兵家鬼谷子学艺。这里地跨长城内外,奇峰怪石林立,林木葱郁,溪潭瀑布众多,被誉为“北国黄山”。

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从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被划入了伪满洲国,散落在山山岭岭几十个自然村的老百姓沦为亡国奴。侵略者在这里横征暴敛,残酷压榨,对家河一带的农民揭竿而起,自发开展抗日斗争。

1940年,八路军十团在白乙化的率领下挺进云蒙山,开辟抗日根据地。十团派出工作团深入发动群众,成立了白河游击队、白马关游击队,很快建立了丰(宁)滦(平)密(云)联合县,抗日的烽火燃遍云蒙山区。

面对风起云涌的抗日游击战争,日伪惊呼“延安的触角伸进了满洲”。日伪纠集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讨伐”队、华北日军、伪治安军、汉奸特务联合向抗日根据地展开猖狂的进攻。“铁壁合围”“反转电击”“梳篦清剿”,疯狂“扫荡”“蚕食”。建造“部落”,制造“无人区”,烧光、杀光、抢光、片光(片割青苗)。驱使百姓挖掘“治安沟”,妄图封锁、困死抗日军民。一时间,长城内外、白河两岸,山河呜咽、血雨腥风。

面对日伪的猖狂进攻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不怕牺牲、英勇战斗,以血肉之躯构筑了抗击日寇的钢铁长城。猪头岭的邓玉芬大娘把丈夫和五个儿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在敌人搜山剿岭的危急时刻,邓妈妈为掩护群众,毅然用棉絮捂死了年幼的儿子。张家坟任宗玉等7名群众,响应抗日政府号召回乡搞春耕被日军抓捕,面对酷刑,坚贞不屈,被集体刺杀。小西天村30多名群众,誓死不进“部落”,躲进深山,住炭窑,蹲山洞,坚持“无人区”斗争,被日伪军屠村。小西天村从此消失。无数群众跟随八路军转战云蒙山区,一个背篓就是全部家当,放下背篓种地生产,敌人来了,背起背篓立即转移。一大批共产党员为坚持根据地英勇献身。1942年4月8日,在云蒙山“臭水坑”事件中,丰滦密联合县县长沈爽、十团供给处处长乔宇、卫生队队长郭庭章,面对敌人重重包围,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饮弹牺牲。1943年11月11日,丰滦密区队政委王波在南香峪战斗受伤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敌人残忍割下头颅。1945年1月1日,丰滦密联合县县委书记、县长胡毅倒在了抗战胜利的前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1941年12月15日,十团在冯家峪一举歼灭自诩为“常胜部队”的日军哲田中队,创造了平北根据地一次战斗歼灭日军一个中队的战绩。1941年9月23日,十团在驼古梁战斗中歼灭了日本关东军朱狩中队。1943年7月,八路军冀东五区队在清水潭歼灭了驻密云城的日军、伪警备队、伪政府职员120余人,活捉了密云、怀柔、顺义三县日籍顾问犬养毅。1945年,抗日军民主动出击,开始抗日大反攻,把日寇赶出了云蒙山,收复了密云除县城以外的所有地区。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云蒙山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抗战开始时,云蒙山核心区有4000多群众,到抗战胜利时仅剩2000多人,有一半的人英勇献身,革命英烈和抗日群众的鲜血染红了云蒙山的每一寸土地。但是抗日的红旗一直在云蒙山高高飘扬,抗日的烽火一直燃烧在云蒙山上。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