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同胞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8月的一个夜晚,陕北洛川县冯家村的一口窑洞里,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正站在全国抗战敌我态势图前,谋划着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布局。他的目光由北平渐渐地移向东北方的密云,最后锁定在燕山之巅雾灵山上。这时的毛泽东还没有到过密云,更没有到过雾灵山,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掌中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他敏锐地洞察到雾灵山的重要战略地位。这里横亘在华北、东北之间,东控山海关,西扼古北口,是连接伪满洲国和中原地区的战略通道,是控制华北、东北的天然屏障,又是进攻东北的前进基地,眼前的中国版图如金鸡,雾灵山无疑就是金鸡的咽喉。他记起5月份听取河北省委书记李运昌关于冀东工作的汇报时,曾叮嘱:“抓紧开展以雾灵山为根据地的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壮大抗日根据地。”此刻,重新聚焦雾灵山,毛泽东暗暗下定了决心。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毛泽东隔壁的窑洞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研究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会后红军将改编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展开战略布局。会议在研究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时,毛泽东正式提出:“红军可出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以雾灵山为中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冀热边抗日根据地。
决策确定后,毛泽东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发展,他深入分析雾灵山区的抗日斗争形势,认为这里远离大后方,地处伪满洲国和伪华北结合部,1933年长城抗战后就被日军占领,日伪统治严密,面对的敌人是日本关东军,斗争环境复杂严酷,开辟根据地必须做好充分准备。1938年2月9日,毛泽东致电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等:“雾灵山为中心之区域,有扩大发展前途,但是独立作战区域,派去部队应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之能力,出发前须做充分准备……应准备在适当发展时期,派高级领导人去雾灵山。”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重要文章中,对在以雾灵山为中心的燕山地区建立根据地寄予热望。他写道:“山地建立根据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的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根据地都是。这些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1938年6月八路军组成第四纵队挺进雾灵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当开辟初期日伪重兵“围剿”,有关负责同志提出“主力转到潮白河以西”,暂时离开雾灵山区时,毛泽东立即作出明确指示。9月26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少奇联名复电:“雾灵山、燕山东西千余里之大山便于回旋……创建冀热边根据地,创造相当大的军队是可能的”,“环境是严重的,工作是困难的,必须以高度革命精神,克服工作中一切困难,坚持统一战线原则,建立坚持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
在毛泽东的亲自部署指挥下,1939年八路军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再次开赴雾灵山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了以雾灵山为中心的冀热边抗日根据地,构筑了抗击日寇的钢铁长城。1945年,按照毛泽东、朱德“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命令,八路军从雾灵山区率先挺进伪满洲国开始了抗日大反攻,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
正如《长征组歌》中唱到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