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反攻的进程
1947年7月,全国解放战争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密云地区斗争形势发生明显变化,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地方部队和民兵队伍经过一年多战斗锻炼不断壮大,武器装备改善,战斗力提高,初步具备了与小股国民党正规军较量的实力。
8月,国民党第十三军1个连和伙会一部,窜至河北庄一带抢粮。河西乙化县支队决定抓住战机消灭该敌,当即集中5个连的兵力分路包围敌人。伙会发现县支队包围上来,四散逃走,国民党军却自恃是正规部队,全部美械装备,准备对抗。国民党军抢先占据易守难攻的河北庄东山,抢修工事,企图固守待援。下午,乙化县支队对被包围的国民党军发起猛烈进攻。敌以机枪、冲锋枪组成交叉火力拦阻进攻,并以炮火支援,使县支队几次强攻都未成功。县支队及时改变战术,以全部火力掩护主攻连运动到半山腰,隐蔽前进接近敌人,乘敌机枪换弹匣的瞬间猛扑上去,夺过机枪,调转枪口向敌人扫射。国民党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死伤一片,残敌仓皇往山上奔逃。县支队主攻连和后续部队相继攻上山头,经过反复拼杀,终将敌人全部消灭,敌连长也被击毙。这次战斗共毙俘国民党军1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机枪3挺、其他武器弹药一批。
河北庄战斗,乙化县支队首创全歼国民党正规军1个连的战绩,不仅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士气,扭转了河西地区在敌人“蚕食”进攻下的不利形势,而且吹响了密云解放区军民向国民党军反攻的号角。乘着胜利,河东、河西地方部队主动出击,不断寻机打击国民党驻军和反动地主武装伙会。驻密云国民党军士气受挫,狂妄气焰锐减,小股部队不敢再随意出动袭扰解放区,并且被迫退出河西地区南部一些平原村庄。解放区由此进一步扩展。以河西乙化县为例,到1948年5月,解放区地域由北山边一直前推到平古铁路附近,其中解放区完全控制的村庄已达109个,基本控制的村庄有39个;国民党军控制的村庄由46个减少到17个,两面村由34个减少到24个。
1948年6月,华北野战军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大反攻,阻止华北国民党军驰援东北,粉碎华北、东北国民党军的联防计划,在冀东地区、重点是平古铁路沿线展开攻势。月初,华北野战军一部破击平古铁路怀柔至密云段,相继攻克铁路沿线的统军庄、燕落寨等敌据点,捣毁铁路,炸毁多处桥梁,并歼敌一部。敌急调驻冀东的国民党军第十六、第九十二、第九十四军及暂编第三军共4个军紧急西援平古路。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四纵队和独四旅乘冀东东部空虚发动进攻,连克丰润县城等城镇,歼敌7000余人。敌见中计,急调平古路沿线国民党军8个师回援冀东。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及冀察热辽军区独四师、独五师等又乘机再次出击平古路。6月18日夜,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在司令员郑维山、政委胡耀邦指挥下,包围平古铁路重要站点石匣城。独五师部署于石匣城东北方向,负责阻击承德援敌,独四师部署于石匣城西南方向,负责阻击密云县城援敌,密云县大队和乙化县支队负责为部队运输粮草。19日拂晓,三纵发起总攻,首先攻克石匣城外火车站,接着集中炮火轰开石匣东城门。在炮火和轻重机枪掩护下,三纵部队强攻入城,一部自东向西攻击前进,一部向南北两侧推进,经过激烈巷战,上午11时,全歼守城之敌。计毙俘国民党河北省保安第二团团长以下官兵及伙会1500余人,缴获迫击炮3门、掷弹筒7个、重机枪4挺、轻机枪48挺、步枪617支、冲锋枪16支、电台2部、火车1列、汽车52辆,以及粮食、药品及弹药一批。同时,三纵一部攻克小营火车站,歼敌保安第二团三营营长以下官兵及伙会600余人。攻城战斗进行前,驻承德国民党军1个师乘火车赶到古北口,紧急驰援石匣城,并有飞机临空助战。独五师在古北口、石匣两地之间顽强阻击援敌,连续击退强敌5次冲锋,毙伤敌一批。石匣城被攻克后,援敌害怕遭围歼,仓皇退走。
三纵攻占石匣城后,严格遵守“入城纪律守则”,并在攻城前就成立由攻城部队旅、团政委和密云县委、乙化县委共同组成的入城工作委员会,全权负责石匣城的接管和善后工作。战斗结束,除留一部担任警戒外,参战部队全部撤到城外。工委会随部队进城,立即分工调查情况,管理物资,维护社会秩序。至中午,各商店纷纷开门营业,街面秩序如常。工委会经过调查摸底,对战斗中遭受损害的居民和因挖工事损毁的麦田进行赔偿,共计赔偿大米700公斤、小麦1250公斤,并对负伤居民予以治疗。城内警戒部队打扫街道,清除垃圾,挨家挨户慰问宣传,工委会还专门拜访清真寺,征求回族居民意见。人民军队的爱民行为赢得石匣各界民众交口称赞。
6月25日,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等完成破坏华北、东北国民党军联防计划任务,主动撤离石匣和小营。翌日,石匣、小营复被国民党军占领。8月,由于敌东北战场吃紧,国民党军利用平古铁路日夜不停向东北运输军队和物资。为粉碎敌支援东北战场计划,华北野战军再次出击平古路,8月13日,华野一部第二次攻占石匣城和小营车站,歼敌一部,并在密云解放区军民参加下彻底捣毁该段铁路,使敌铁路运输完全中断。作战目的达到后,华野主力部队再次主动撤离石匣城。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在铁路交通瘫痪情况下,国民党军只能依靠公路向东北输送物资。密云河东、河西地方部队为打乱敌人公路运输计划,抓准战机,展开截击敌人汽车运输队的战斗行动。9月下旬,国民党第十三军100余辆运输汽车自南而北行驶,行至黄土梁,突然遭到乙化县支队的猛烈打击,前面两辆汽车首先被炸毁,堵塞了道路,中间1辆汽车刚想掉头又被击中油箱起火,横在公路中央,使前面汽车动弹不得,后面汽车慌忙掉头逃回密云县城。此战击毁汽车3辆,缴获满载物资汽车12辆,俘押车兵30余人、司机15人。不久,乙化县支队又截获敌运输汽车3辆,俘敌多人。
华北野战军主力和密云地方部队的战略攻势不断取得胜利,驻密国民党军被解放区军民困在密云县城、古北口城和重新占据的石匣城内,自知灭亡之日临近,惶惶不可终日。胜利曙光在前,密云人民渴望翻身解放、过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期盼即将实现。
二、攻克密云城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东北野战军未及休整即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起发起平津战役。11月底,东野第十一纵队(后改称第四十八军)奉命先行隐蔽入关,途经蓟县、密云前往平西,任务是控制平绥铁路,截断国民党第三十五军自张家口南逃北平之路。密云县城位于西进路上,扼守着平古铁路和潮、白两河渡口,成为十一纵队西进途中最大障碍,如不拔除,不仅影响大军前进,也会对后续部队西进构成威胁。因此,第十一纵队作出相机攻取密云县城的决定。这是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实施的第一次重要战斗行动。
辽沈战役结束后,华北国民党军已成惊弓之鸟。11月28日,驻古北口的国民党第十三军暂六十三师第一团南逃县城,29日,驻石匣镇的热河省保安团300余人也仓皇逃至县城。密云县城成为密云境内唯一仅存的国民党军大据点,集中了国民党第十三军一五五师四六三团、四六五团及师直属大队、暂六十三师第一团、热河省保安团一部及密云县警察大队等7000余人兵力。国民党军妄图死守这个战略据点,对防御工事不断进行加固改造。在原高9米城墙上加筑1米高垛口,城墙内外修筑许多明碉暗堡,护城河底栽上密密麻麻的尖木桩,强行拆除城墙外200米以内一切民房、商铺、庙宇,形成大片开阔地,城内用沙袋堵塞城门和道路,街巷路口修筑临时工事及掩体,加上县城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的地理优势,构筑成一座易守难攻的防御堡垒。
解放密云县城攻城部署示意图
12月2日,东野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下达攻城作战命令:一四二师四二四团主攻密云新城东北角及东门,四二六团担任北便门助攻,四二五团为师预备队;一四三师四二九团主攻密云旧城南门和西南城,四二七团、四二八团为师预备队;一四四师集结在河西统军庄一带为总预备队,并担负拦击北平方向敌援军任务;总攻开始时间定为5日8时0分。河东密云县大队和河西乙化县支队配合主力参加战斗,密云县、乙化县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进行支援。
3日,开始清除外围据点。一四二师攻占并控制了潮河大桥、檀营、冶山塔、沙河等地,消灭敌人一部;一四三师攻占南菜园村;密云县大队配合冀东第十四军分区部队攻占东门外刘林池村;乙化县支队歼灭李各庄村和防守白河铁路大桥之敌,守住白河西岸,阻断残敌西逃之路。至此,密云县城完全暴露在攻城部队面前。
5日8时,十一纵对密云县城发起总攻。城东北方向,一四二师集中炮火轰击东北角城墙和城下敌明堡、铁丝网,城墙被轰开一个缺口,形成斜坡。四二四团指战员在轻重机枪掩护下飞速跃出掩体,向城墙缺口猛冲。当逼近城墙时,突然从墙上墙下冒出多处火力点,密集子弹形成一道立体火力墙,将进攻部队压制在距城墙缺口不足60米的开阔地上。在进攻受阻情况下,担任攻城突击连的一营二连立即组织人工爆破。由于敌人火力太猛,爆破组虽炸毁多处暗堡,但炸药包和手榴弹已用尽,多数战士牺牲。突击连只得暂停攻击,等待弹药接续和兵力增援。后续部队也被敌人炮火和枪弹压制在城下开阔地边缘,一时无法靠近。
城西南方向,担负主攻任务的一四三师四二九团,是董存瑞生前所在英雄团,素以作战勇猛顽强著称。总攻开始后,一四三师炮火全开,摧毁城上城下许多敌火力点,并在西南角城墙炸开1米左右的豁口。三营八连九班担负爆破扩大城墙豁口任务,在通过开阔地时连续牺牲11名战士,只剩下班长王挺发1个人。他背起炸药包,在全营火力掩护下,勇敢地冲了出去,爬过护城壕,分段跃进到城墙边,不幸被城上扔下的手榴弹炸伤。王挺发不顾伤痛抱着炸药包慢慢爬到墙根,拉燃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城墙豁口复被炸开10余米宽,王挺发也壮烈牺牲。冲锋号随即响起,三营八连指战员率先发起冲锋,迅速越过护城壕,沿城墙豁口登上城头,向西突击。七连和九连也随后冲上城头,九连沿城墙向东突击,七连直插城里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守敌不甘心城防被突破,用猛烈炮火封锁突破口,并调动部队反突击。后续攻城部队被敌猛烈炮火压制,一时难以登城,已登城的三营指战员被困城头和城内,陷入孤立无援境地。八连在突破口西侧城头与反扑的敌人反复拼杀,伤亡很大,只得临时编为5个班,据守突破口。九连被敌人压迫在突破口东侧,前进不得。突入城内的七连遭到数倍敌人围攻,最后只剩几十人占据一座关帝庙,固守待援。
时已过午,城东北角的进攻仍没有突破性进展。一四二师师长欧致富亲临前沿,分析攻城受阻原因后,制定出步炮协同战法。下午4时,第二波攻击开始。一四二师山炮营把炮架到能俯瞰城内的冶山上,用仅剩的5发应急炮弹,对准城墙暗堡群开炮,将城墙暗堡尽数摧毁,城墙豁口底部也被撕裂扩大。隐蔽在城墙豁口两侧的四二四团指战员蜂拥而上,爆破组炸毁城墙下残存的两个暗堡,其中担任爆破组长的一营二连八班班长卜万祥受伤后与敌暗堡同归于尽。在机枪火力掩护下,担任攻城突击队的一营二连率先登上密云城头。后续部队潮水般跟进,冲上城墙豁口,一部沿城墙向南突击,一部往西南攻击,直插城中心。
东城墙防线被攻破后,敌人仍利用城内街道、路口、房屋继续顽抗。四二四团指战员猛冲猛打,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冲入城内的部队逐街逐巷逐屋与敌争夺,消灭顽抗之敌。二营五连一路冲杀,从一条街打到另一条街,突破一个个街垒,弹药打光,就冲入敌群展开肉搏战,全连170余人战到最后只剩38人,战后该连荣获“密云尖刀连”英雄称号。天黑时刻,敌人被赶出新城,残敌麇集在新旧城之间的夹道中,妄图做最后顽抗,被四二四团迅速击溃。
与此同时,旧城西南城头的四二九团也在为争夺突破口与敌人进行着殊死战斗。坚守城头突破口的三营八连、九连连续击退敌人4次反击冲锋,弹药耗尽,就与敌人展开肉搏,城墙狭窄不利拼刺,指战员就拔下刺刀砍,用砖头砸,有的伤员行动不便干脆抱住敌人滚下城墙。一次次激烈搏杀,虽击退了敌人,但八连仅剩不到20人,九连也伤亡殆尽。16时,久攻南门不下的四二九团一营三连发现一条直通城内的地道,从地道潜进城内,配合一、二连夺取了南门,接应出被围困在关帝庙的三营七连,一起攻击前进,直奔县城中心鼓楼,接连占领鼓楼后敌城防司令部和鼓楼西国民党县政府。17时,四二九团二营终于突破敌炮火拦阻登上西南角突破口,冲向西门和城中心。攻打北便门的一四二师四二五团也攻进城内。敌人遭到多路夹击,首尾不能相顾,再无力反扑。敌军政官员眼见败局已定,扔下士兵争先逃命。无人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士兵,有的四散逃命,有的放下武器举手投降。500余名残敌乘天黑从西门逃出,企图越过冰封白河西逃,被乙化县支队截住,经激战,毙敌200余人,俘敌近300人。当晚10时,密云县城守敌全部被肃清,战斗胜利结束。因军情紧急,第十一纵队未及打扫战场,将一切战后事宜完全交给地方政府,连夜挥师西去。
攻克密云县城,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官兵5307人,其中毙敌948名,俘敌4359人,另毙俘保安团、警察大队等地方武装一批,缴获迫击炮9门、六〇炮43门、火箭筒1个、掷弹筒18个、重机枪20挺、轻机枪118挺、冲锋枪148支、步马枪2087支、短枪70支、讯号枪1支、枪榴筒5个、各种子弹25.3万发、炮弹1600发、电台2部、电话总机1部、单机11部、骡马65匹。人民解放军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1143名指战员,其中牺牲450名。
解放密云城战斗,是东北野战军入关后打的第一个硬仗,清除了从冀东前进北平的最大障碍。密云县城回到人民手中,标志着密云全境解放,标志着密云人民从此彻底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获得新生。这是密云解放战争史上的最重大事件。千百年来,密云人民为争生存、求解放、反剥削、抗压迫进行过无数次抗争,因为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正确方向,全部归于失败。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云地区革命斗争才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使全县人民获得了彻底解放。
三、全力支援前线
密云人民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战斗洗礼,深知胜利得来不易。全面内战爆发后,密云人民紧跟中国共产党,在各级地方党组织领导下,不怕牺牲,继续奋斗,全力支援解放战争,谱写出新的斗争篇章。特别是经过土地改革获得政治和经济翻身后,人民群众参军参战热情空前高涨,积极保卫家乡保卫土地,倾其所有支持人民军队作战,为解放战争提供大量人力物力,使解放区成为人民军队的可靠后方。
解放区是人民军队的兵源地。1947年8—9月和1948年3月,冀察热辽军区主力部队两次到密云县扩军,解放区大批青壮年披红戴花,在父老乡亲敲锣打鼓欢送下参军出征,有的村庄一次就有几十名、上百名青年报名参军奔赴前线。解放区青壮年男子大多数参军或参加支前,后方生产及战勤工作多数由妇女承担。解放区妇女一改过去只管操持家务的传统习俗,在各级妇女组织带领下,积极参加农业劳动,春种秋收,织布做鞋,照料伤员,储运物资,成为解放区内各项工作的生力军,许多妇女经过锻炼成长为女村长、女粮秣员、女民兵队长和妇联干部。
1947年10月,在人民军队开始战略反攻形势下,河东、河西先后成立战勤委员会,负责领导支前工作。分别组织起担架团、运输团,分配在各个支前站待命。河东密云县设立曹家路、令公、东庄、墙子路、镇罗营5个区级支前供应站,每个供应站备有运输队、担架队和民兵队。支前供应站均下设几个分站或食宿站,以便于接待。如曹家路站经常备有粮食2万公斤、柴草数万公斤、担架50余副和一定运输力量,下设小口等5个分站,另建有2个食宿站,一个负责接待来往工作人员,另一个负责接待民工、运输队。1948年6月,河西乙化县建起石塘路、黄土坎、白马关、冯家峪、白道峪、张家坟6个中转运输站,负责支前物资运输和转送伤员。自此形成两条连接口里口外的中转运输线,一条自白马关经冯家峪、黄土坎、白道峪到大地,一条自古北口经石匣、石塘路、张家坟到琉璃庙。11月初,乙化县根据冀察军分区指示,建立收容招待所,专职收容处理国民党逃亡官兵,又在番字牌设立兵站,储存大量战备物资。在解放区经济并不宽裕情况下,各兵站、供应站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保证军需供给。
1947年9月中旬,华北野战军二兵团某旅要经过密云,上级指示河西乙化县迅速准备7.5万公斤军粮。当时谷子还没有收割,县区民主政府动员组织群众掐下谷穗,用锅炒干,碾成小米,14天即完成任务。1948年4月,华北野战军一部将从密云过潮河,河东四、五区100余名民兵、群众冒着零下气温连夜搭建起40余丈渡桥,使大军顺利通过。11月,为迎接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河西乙化县组建2个担架团,每团有160余副担架,共2500余人,另抽调500余名民兵成立运输营。河东密云县将各区担架队、运输队整编成立县担架团和运输团,各1500余人。担架团、运输团按军队编制,各级指挥员由县区村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为更好胜任支前任务,分别对担架团、运输团进行短期训练,训练内容包括火线抢救伤员、担架和牲畜驮子途中防空等。并对支前人员进行动员教育,要求大家时刻准备着,召之即来,遵守纪律,服从指挥。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入关前,密云解放区就积极作迎接准备。11月8日始,河东密云县组织群众日夜修路架桥,以便利军车、炮车通过。几天时间就修通曹家路至大华山59.5公里简易公路,四、五区群众用4天时间再次架起一座潮河渡桥。东野十一纵来到密云,密云人民箪食壶浆夹道迎接,送慰劳品,腾房烧炕,缝缝洗洗,照料伤病员。密云县政府还在墙子路召开千人大会,慰问、欢迎子弟兵。在东野十一纵攻打密云县城时,河东担架团、运输团全体出动配合攻城,河西一个担架团奉命开赴延庆县白河堡执行任务,另一个担架团和运输营参加攻城战斗。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紧随部队前进,及时把伤员抬下火线,运输队把弹药、粮草等作战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沿部队,有的队员被流弹击伤,但无人退缩。各村老人妇女烧水做饭,保证作战部队吃饱吃好。战斗胜利后,河东、河西民主政府动员群众捐献棺材盛殓牺牲烈士,有的老人献出自备寿材,有的妇女献出家中板柜,所有木匠集中赶制棺材,很快将烈士遗体安葬在檀营、提辖庄两地。
密云全境解放后,密云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支援平津战役、解放全国的伟大斗争中。12月6日,河西乙化县支队除留1个连维持社会治安、继续搜捕残余敌人外,其余6个连全部补充进东野十一纵奔赴张家口。12月19日,河东密云县大队一、二连也调到军分区整训,编入主力部队。为支援平津战役,密云人民表现出极大的革命热忱。河西乙化县又新建1个担架团,连同原有担架团随军西进,先后参加攻打康庄、南口、昌平、石景山等战斗,而后驻扎在通州城东,准备配合主力攻打北平城。河东担架团奉命开赴武清县,参加了解放天津战斗。密云运输大军浩浩荡荡昼夜不停地往平津前线运送军需物资,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平津战役期间,密云县共派出支前民工6000余人,提供担架486副、大牲畜12650匹(次)、棺材768口、木杆270根,运输粮食25.5万公斤、食盐12271公斤、柴草1129.5万公斤、食用油及黄豆、菜干、咸菜等副食品多批。平津战役结束后,密云河东河西解放区又各自抽调出100余名有经验的地方干部组成南下工作团,分批跟随解放大军南下,接收新解放地区。
密云地区解放战争历史再次证明,密云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忠于使命、勇于斗争、甘于奉献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密云人民继承发扬抗战精神,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把全部力量汇聚成摧枯拉朽的滚滚洪流,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密云地区的反动统治,赢得最终胜利,获得翻身解放,并积极支援解放全国的战争,为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