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所说: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回首70年,我们的国家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而密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70年的接力奋斗,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一、70年的主要历程
(一)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49年8月15日,密云、乙化两县再次合并,恢复原密云县的建置,结束了战争年代长期分制的局面,隶属河北省通县专区。由于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人民生活相当贫困。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发出“关于响应上级党的号召,为建设新密云而奋斗”的号召。密云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53年,密云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召开中共密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今后的基本任务是:积极稳步地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县建有13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加入高级社的社员达到4.86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9.5%。建起25个手工业合作组织,吸收社员和组员1397人,占全县个体手工业总人数的91.8%。组建公私合营企业10个和合作小组及合作商店45个。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密云初步建立。由于农业开始走上合作化道路,全县粮食产量比新中国成立前有了明显的增加。1956年粮食总产量5943万公斤,是1950年的2.3倍,党领导密云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二)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从1957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党领导密云人民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这十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虽然受“大跃进”等“左”的错误影响历经曲折,但密云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取得重要成就。党和国家修建密云水库是这一时期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8年9月,为了根治潮白河水患,密云水库动工修建。10月,密云县划归北京市。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密云水库的修建付出了极大心血。1959年9月10日,毛泽东主席到水库视察。周恩来总理6次到水库工地指导工作。习仲勋同志受周总理委托负责水库建设协调工作。1959年水库拦洪蓄水,1960年密云水库建成,水库总面积188平方千米,蓄水量43.75亿立方米,为华北地区之冠。创造了大型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奇迹!广大水库建设者在修建水库过程中创造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于争先、科学创新、无私奉献的密云水库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密云水库的修建从国家大局讲,无疑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大壮举,但从局部讲,对密云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面对严重的困难局面,党领导密云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摆脱贫困面貌。1962年中共密云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粮食生产,在1972年内实现粮食自给或有余。”按照这一方针,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在“一碗饭”两人吃的情况下,节衣缩食,艰苦奋斗,为尽快实现粮食自给而奋斗。到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8662万公斤,超过建库前的最高水平。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从1966年5月开始,“文化大革命”席卷密云,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斗争,密云的经济和社会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70年12月,中共密云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把密云县建成大寨式县”的奋斗目标。1973年县委根据密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县情,向全县人民发出“一人一亩大寨田,千方百计夺高产,认真治好七亩山,果木药杂大发展,一人一头猪,一户一张蚕,河滩沙地变良田,长城脚下赛江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世界革命做贡献”的农业发展目标。这是密云人民在探索科学发展道路上取得的重要成果。
这一时期,密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高潮,大平大整土地、修建了一批中小水库和塘坝,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开始兴办五小工业(小化肥、小水泥、小煤矿、小钢铁)以及一些地方国营企业。1973年粮食总产量第一次超过1亿公斤,密云又由缺粮县变成余粮县。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改革开放初期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历经十年浩劫和两年徘徊的密云克服“两个凡是”的影响,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昭雪,调动了全县干部、群众积极性,增加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密云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79年县委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致富讨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我县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9年开始推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2年在全市率先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京郊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从1984年开始,将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密云水库旅游业蓬勃兴起,密云国际游乐场投入运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快速发展期。
正当密云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之际,1985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京密引水渠水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密云水库的功能由防洪灌溉转为向首都提供生活用水,县域总面积的80%被划为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补给区。县域功能定位的根本转变,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特别是给工业和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为了保水,停办了八十年代初期红极一时的密云水库旅游业;关闭200多家可能对水源有污染的企业;密云禁止发展任何有污染的企业。水库的水是保住了,但如何处理保水和富民关系?成为长期困扰密云人民的重大课题。
2.保水富民道路探索时期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988年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1989─2000年密云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要保首都喝净水、密云人民要富裕”的指导思想,确立“在保水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水”的发展思路。这个战略是密云人民在保水富民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果。按照这个战略,对县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以密云水库为分界线,形成“库北农林牧,以林业为主导,库南贸工农,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密云掀起了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以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推进公司制和集团化为重点的企业经营形式改革和以山区土地租赁制为重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将改革开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县工业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小区先后建立,全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995年县委提出“发展四大产业,建设三大基地”的发展思路。1997年又提出“两个开发”的发展思路。至此,形成“四三二”发展战略,即发展工业、农业、建筑建材和旅游业四大产业,建设环城工贸基地、环湖果品基地、环线旅游基地三大基地,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城镇综合开发。这个战略明确了县域产业发展的重点、空间布局和突破口,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标志着在保水富民道路的探索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97年针对经济总量不足这一主要矛盾,提出“创三优(优质服务、优惠政策、优美环境)、抓引进、促重组、带转制、求发展”的发展思路,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1995年到1998年,密云围绕“四三二”发展战略,调整经济布局,初步形成四大产业、三大基地,山区和城镇建设步伐开始加快。
3.实施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
2000年12月,中共密云县九届五次全会提出“新世纪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其内容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支点,三条基本途径、四个战略重点。一个目标,即富民强县,建设首都绿色田园、郊区经济强县。两个支点,即:“举保水旗、吃环境饭”。三条基本途径,即环境立县、结构调整和全方位引进。四个战略重点,即工业开发区、畜牧产业化、密云卫星城即中心镇建设、旅游西线开发。这个战略的形成, 标志着密云历经十五年的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一条正确处理保水富民关系的正确道路。从此,密云进入了全面实施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时期。
2000年县委提出:“抢抓历史机遇,建设生态精品卫星城的总体目标,下决心用三年左右时间,把密云新城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生态精品卫星城”。从2000年到2004年,掀起大规模城市建设高潮。这一时期,密云最大的成就是,神奇般地崛起一座城市。
4.创建国家生态县时期
2004年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密云定位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为落实区域功能定位,深化实施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2005年县委作出“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创建国家生态县”的战略决策,并将创建国家生态县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各项工作的总抓手。
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营造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塑造生态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生态密云”品牌,高标准履行保护首都水源职责,促进全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创建工作目标是:从2005年开始,通过全县上下4-6年的努力,力争2008年、确保2010年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标准,把密云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城乡结构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社会。
经过三年多努力,2008年6月,全县15个乡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密云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8月,正式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县称号,成为全国第二、北方第一个国家生态县。期间密云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5.实施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
2009年7月,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实施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尽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富民,前提是保护环境,核心是加快发展,根本是促进富民”的发展思路,并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
2009年12月,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三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即到“十二五”期末,经济建设努力走在全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前列,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市郊区前列,生态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2010年7月,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努力把密云建设成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高端重大旅游产业项目为支撑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这一时期,密云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初步构建起以环境友好型工业为主要支撑,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战略支柱,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要基础,以总部经济为后发优势的产业体系,城市建设进入持续发展时期,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社会事业走向均衡发展,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五)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时代。区(县)委带领密云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密云经济社会实现了新发展。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2014年7月,县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建设“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目标。
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密云县改区,这是密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标志着密云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迎来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2015年12月,中共密云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四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增加党的建设努力走在全市前列。
2017年发布《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密云定位为生态涵养区,为落实功能定位,2017年12月,区委二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生态富裕创新和谐美丽新密云。
2018年5月,召开了全国生态环保大会,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9年1月,区委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努力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的奋斗目标。区委这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内在要求;是提升生态优势、实现绿色创新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这一时期,区委坚持生态立区、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用好“中关村密云园、怀柔科学城密云地块”两个主体空间,着力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加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建立符合生态保护要求和自然山水特点的绿色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绿色、创新发展之路。
密云70年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历史,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初心史”和“使命史”。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持,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70年来,密云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70年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密云还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没有一家现代化工厂、一座大型商店。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1070.5万元,其中农业占99.8%。财政收入仅有工商税2万元。1958年开始建立第一批县办工业,一些中央及市属企业陆续迁至县内。80年代,县办工业发展较快,陆续建起棉纺厂、饲料厂、佳乐食品厂、啤酒厂等企业。北京市郊区县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密日兴在十里堡建成。1992年,建立工业开发区,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县乡村三级工业利润总额首次突破1亿元。进入新世纪,在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坚持绿色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2亿元,是1978年(1.46亿元)的20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8.1亿元,是1978年(0.92亿元)的161倍;地方财政收入36.3亿元,是1978年(0.16亿元)的227倍,是1949年的18.15万倍。
(二)城乡建设翻天覆地
城市建设:密云城最早始建于汉代,明洪武十一年(1378)重建,称旧城,周长9里13步。明万历四年(1576)建密云新城,历时5年竣工。周长6里198步。60年代初期始,陆续拆除城墙,县城面积由1.6平方公里增至6.3平方公里。全县人口由1949年的20.1万人增至1960年的29万人。1962年建起县城第一座楼房——县医院门诊楼。1981年建起第一座公园——街心公园。从1978年到1985年,供电局办公楼、燕山旅馆、檀州宾馆等一公共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自来水管道和雨污排放管道开始在县城主要街道铺设。2002年密云第一个多功能高层住宅小区密东广场竣工。2000年至2004年,新建住宅小区43个,建设全民体育健身园、法制公园等十大主题公园,一座生态精品卫星城基本建成。2017年开始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开墙打洞、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利用腾退空间建设百家便民服务网点,打造口袋公园,群众生活更加便利。新城四大供热中心、新城地表水厂、再生水厂、垃圾处理中心先后投入使用,城乡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交通设施:新中国建立初期,密云只有1条由清御道改建的京古简易公路和1条平古铁路。1949年至1957年,因经济困难只改善旧有道路。1956年改建的京古公路通车。1958年建成密云第一条县级公路——卸河路(卸甲山至河北庄)。从70年代起密云乡村公路发展迅速。1963年县内公路开始铺设沥青路面。2006年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2009年京承高速全线贯通,结束了县域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此后又陆续修建或改扩建了西统路、101国道绕城线、密兴路二期、水源路、司曹路、密关路等产业路、发展路、富民路。2018年全区有公路872条,路网总里程达2138.80千米,比1978年增加1184.8千米,路网密度达96千米/百平方千米。京沈客运专线计划于2020年开通运营,设计时速350km/h,从北京星火站到密云站预计车程约20分钟。2019年4月,怀密线通车,开通古北水镇旅游专列。快速发展的路网,为密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生态建设走在前列
新中国建立前,由于战争频繁,森林遭受严重破坏,1949年全县仅有林地20万亩,林木绿化率只有5.98%。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和荒滩,林业有了较快发展。1977年被评为全国林业先进县。2002年全县有林地200万亩,是1949年的10倍,林木绿化率达60.38%。为提升生态涵养能力,规划建设了“四园两带”,即白河城市森林公园、潮河体育休闲公园、冶仙塔文化休闲公园、潮白河汇合口时尚文化公园和潮河湿地公园带、白河湿地公园带。城乡留白增绿、见缝插绿、土地复绿成效明显。为保护首都人民的生命之水,创新保水体制,成立区、镇、村三级保水队伍、建立“六护”机制、成立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性综合执法,推行“河长制”,实施地上物清退、畜禽禁养、库中岛清退、围网及库滨带建设、治脏治污和源头治理等工程,确保了清水下山、净水入库。2019年6月,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26亿立方米,创20年来新高。2018年全区林木绿化率达73.25%。密云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1949年全县有小学293所,只有5所完全小学,在校学生147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47%。中学1所,在校生144人。密云师范学校1所。全县中小学教师390人。校舍以庙宇或没收的地主房屋为主。1956年首次招收100名高中生。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80年代初期开始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1993年普及了义务教育,1995年撤并所有初小和单人岗位,山区教育基本实现规模化办学。扎实推进“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各类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科技:新中国成立初期,密云从事科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很少,1952年由通县专署调来3名农林技术干部,分配9名中专毕业生,选中小学毕业生11名,经培训后,作农林科技工作。为了宣传科技知识,从1951年至1958年,每年利用九月庙会或石匣十月庙会举办一次展览,展出时间一般为10天至20天。1977年开始推广采用赤眼蜂防治多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此项技术曾获国家星火科技二等奖,并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90年代,科技事业由以农业为主向工业、旅游、生态、卫生、教育、社区等领域拓展,密云经济开发区成为重要创新平台。2000年提出“科教兴县”、发展高新技术工业,科技工作由创新研发管理向扶持科技企业转变。2009年创建“国家科技进步县”通过考核验收。2016年京郊最大科技馆开馆。2018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17家。
文化:1949年县文化馆和新华书店密云支店成立,有藏书1000册,对外开展图书借阅,全年售书12万册。1957年组建密云县河北梆子剧团。1961年密云开始有黑白电视机。80年代,受电影电视冲击,业余剧团坚持活动的已经不多了。政府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新建和重建密云大剧院、新华书店、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等文化设施,修缮了文庙、冶山塔、钟鼓楼等一批历史文物建筑。2005年后全面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各乡镇(街道)全部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数字影院、益民书屋。群众文化活动遍及城乡。2018年图书馆总藏图书78.16万册(件),流通人次11.60万;全区文化馆(中心)21个,组织文化演出8927场次,观众52.5万人次;区级影剧院全年放映电影和戏曲文艺演出1518场次,观众7.3万人次。高雅艺术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卫生: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后期,县内治病仍以中医中药为主,中医所用药大部分为诊所、医院自制。1955年开始有手术室和简易化验室。此后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4243人,是1991年的3.1倍;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17,是1991年的1.9倍;全年总诊疗535万人次,是1991年的3.6倍。医疗设施的改善和更新,大部分农民不出乡镇就可以享受心电图、B超等基本医疗服务,看病贵的状况得到缓解。人均期望寿命79.97岁,比全国77提高了2.97岁。
体育:新中国成立后,运动场地、体育设施逐年增加。1990年9月,密云县10万人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云湖凯歌”火炬传递活动。1991年举办首届全民运动会。1992年成为全国体育先进县。1995年启动全民建设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进入21世纪,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建成全民健身园、白河健身步道、公园健身广场、社区健身场所等一批基础设施,配置了齐全的体育健身器材。2008年8月,在密云水库大坝进行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活动。2010年实现体育健身场所、健身器材“村村有”。2018年全区有体育馆29个,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45次,23.6万人次参加。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举办密云生态马拉松比赛,并成为中国田径协会铜牌赛事。
(五)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就业:解放前人民自谋生路,政府不过问劳动就业。新中国成立后几年时间内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县办工业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开始增加。到1957年有职工3727人,是1950年的2.87倍。改革开放以来,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安置了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尤其是最近几年,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推荐力度,实施“绿岗”“蓝岗”“金岗”就业,为农民提供稳定收入。到2018年底,全区90以上低收入户实现“脱低”,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5%。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支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企业职工工资折成到实物发放,基本生活有了保障。1956年3月,全部职工实行工资制。职工平均月工资为35.6元,农民人均年收入40.6元。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老三件”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开始大量进入城乡居民家中。进入新世纪,钢琴、家用电脑、摄像机、轿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24661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43512元。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33.3平方米,是1990年的4.2倍。
居民储蓄: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有了存款。1950年全县居民存款仅有2000元,2018年达到347.2亿元,是1950年的1736万倍。
(六)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1949年11月至1954年7月,密云先后举行了四届有工人、农民、教师、工商业等代表参加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的前身。“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被迫中断。1980年恢复政协活动,1981年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县改区之前,人大历经15届,充分行使了监督、决定、任免职权;县改区之后历经2届。政协在县改区之前历经12届,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发了重要作用,之后历经2届。1997年在农村建立“一议八公开”制度,村里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讨论议定,公开财务收支、宅基地审批等八方面情况。2006年建立村账村款双托管制度。2009年建立“四级平台”“六项机制”综治维稳模式。2010年在全市率先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各行政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县直单位聘请常年法律顾问。2012年在全市率先构建立体分类网格化管理和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2019年实施12345接诉即办。建设了平安和谐密云,群众安全满意度始终位于北京市前列。
三、70年发展的宝贵经验
70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密云今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全面进行土地改革、踊跃支援抗美援朝、克服修建密云水库带来的巨大损失、千方百计保护首都人民的生命之水。前进路上,我们还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各项事业取得更大的成绩。
2.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鲜明本质特征,具有无比巨大优势,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前进路上,我们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3.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讲政治,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党的历史证明,我们这样的大党,必须有一个核心。前进路上,讲政治最关键的,就是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4.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其特别意义在于,告诫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70年来,密云历届县委、区委始终坚持从人民关心的事做起,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前进路上,必须切实把全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实质是实事求是。70年的奋斗历程证明,我们坚持从密云的实际出发,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前进路上,我们必须不断开辟解放思想的新境界,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以解放思想促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快速发展。
6.必须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70年的奋斗历程启示我们,我们立足首都水源区和生态涵养区特殊的区域功能定位,实施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符合生态保护要求和自然山水特点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保水富民强区的统一。今天的密云已经成为北京生态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地区,生态密云已经成为一张响亮的“金名片”。前进路上,我们必须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使生态立区的优势更加凸显,为绿色发展集聚强大动能。
7.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70年的奋斗历程证明,我们坚持创新发展,突破了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突破了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瓶颈;突破了人力资源短板,激发了密云发展的活力。前进路上,我们必须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高精尖”经济,推动密云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8.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必须坚定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9.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70年的奋斗历程证明,我们坚持民主集中制,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前进路上,我们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
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密云人民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光辉历史。新使命开启新征程,面向未来,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为加快建设生态富裕创新和谐美丽新密云,努力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典范之区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