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位于密云区中部的密云水库,是1958年9月动工,1959年拦洪,1960年9月建成的。库区总面积28.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1%,淹没在册耕地16.9万亩,加上筑路、修渠、移民建房和取料场,共占用耕地24万亩,占当时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5.4%,昔日密云区的三大平原(燕落、石匣、县城西)被占去了两个。分两批共迁出65个村庄,11704户,56780口人,拆房45000多间(不包括棚圈)。
二
密云水库总体设计完成,特别是“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建设计划确定之后,移民搬迁和清库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本着“自拆自建和原拆原建”的精神,确定库内没区的村庄以及人、畜等必须于1959年汛前全部拆迁到库外。4万多间房屋要拆除,0多万棵柴、果树要伐掉,砖瓦木料要运走,库底要清理平整,工程浩大任务紧急。为此,县委、县人委抽调30多名副局级以上干部,成立了移民办公室,各公社(乡建立了移民安置委员会,具体负责移民搬迁和安置工作。县委、县人委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县紧急的中心任务经常讨论、及时部署。全县各级党的组织和各级干部按照县委提出的“保证不出乱子,善始善终”的要求,紧张地动员起来投入移民工作中去。
深入动员、耐心疏导是做好移民工作的首要一环。各地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有组织地召开一系列会议,并组成以党、团员和知识青年为骨干的宣传队伍,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以及深入到户、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着重讲清修建密云水库根治潮白河,兴利除害的重大意义;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国家的有关政策。还有计划地组织移民村和安置移民村的代表进行互访,从而起到了提高认识、稳定情绪、解除顾虑、万众归心的作用。移民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服从大局,尽快搬迁的决心。
选址定居、组织腾房是做好移民工作的重要步骤。县委、县人委经过逐村逐社研究对比,上下协商,确定土地、房屋较多、经济基础较好、交通方便、有发展前途的城关、高岭、西田各庄、东田各庄、塘子五个公社的84个村作为安置移民区,并立即组织力量向群众进行团结互助精神的教育,逐户动员组织腾房,做到房子腾好、炕搭好、门窗修理好、生产安排好、生活用品准备好。西田各庄公社统军庄大队支部书记共有11间瓦房,自愿腾出8间。家住康各庄村的公社社长将自己的三间房让给移民住,全家住进了柴棚。在干部带动下,群众积极行动,仅两天时间全公社即腾出足够本公社临时安置移民用的2830间住房。
1958年9月到年底,在做好移民的一切准备工作的前提下,从1959年初移民搬迁工作开始,县委、县人委从各乡抽调大批劳力、畜力和1000多辆大车,迅速展开了拆房、运输、安置移民的工作,共用656021个劳动日、729360个畜工、240000个车次,到1959年6月,用了半年时间,拆迁和清库工作就顺利完成了,移民也得到了初步安置。
三
如此众多的移民,全部在本县安置,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成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一村地两村种,一家房两家住,当地群众特别是移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局限,形成诸多不便,甚至经常发生纠纷。水库修建总指挥部对移民建房一度抓得不紧,建房工作一度缓慢,更引起移民的不满。水库建成后,1961年蓄水量不多、水位不高库内可种土地较多,使部分移民产生了重归故里的想法。从1961年3月3日开始到8日夜,便有800余户移民重返库区搭窝棚、挖土洞、安家种地。一时返回库区定居者达到2200户。
中央、市委都非常重视移民安置工作。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赞扬密云人民为修建密云水库,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移民在经济上作出了很大牺牲,并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你是县委书记,如对移民安置不好,我就不再来你密云。1961年3月16日、3月20日、3月22日,市委连续三次召开常委会议和书记处会议,讨论密云水库移民安置问题,肯定“密云县人民对水库的修建出了很大カ量,同时也承担了很大的牺牲”,强调“不完成移民的安置工作,水库的建设就没有完成”,指出在移民安置问题上的“严重缺点”,确认移民问题的性质“完全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由于我们的官僚主义造成的”,认为这么大的事情光靠一个县是办不了的,要求各级领导必须“以共产党员的责任感,认真地解决移民问题”,并就库区土地的耕种、建房、粮食供应、退赔等方面的事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
为了贯彻落实周总理的重要指示和市委的要求,县委、县人委先后三次召开移民代表会议,讨论和决定移民安置工作的若干措施。1961年4月,密云县与密云水库修建总指挥部共同建立了移民建房指挥部,采取“自力更生、勤俭建房、自建为主、开展协作”的方针,集中力量抓紧建房。市人委和密云水库修建总指挥部调集了6000名建筑工人1500名技术工人、140余部汽车和上万立方米木材,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建房质量。到1963年底,第一批计划修建的34000间房屋全部建成,使移民住上了盼望已久的新房。国家先后拨款4040万元,用于移民土地补偿、建造房屋、安家费用和损失补助。根据党的政策和群众意愿,对移民队的规模进行了调整,有41个移民村单建了大队不能单建大队的建立了36个生产队。先后审批了155米高程以上的18个村、2200多户100多口人,迁返库区安家生产。库区尚未淹没的土地,凡是能够耕种的,即组织生产队去集体耕种,机关企业已经耕种的土地,全部退给农民耕种。对移民急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实行优先供应。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下,到1963年底,共为移民队和安置移民队添置耕畜2100多头、马车500余辆、打井100多眼、架设高压线130公里。市里还补助一部分粮食,以缓和因土地减少而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些,都为移民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使之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四
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移民那种仓促匆忙状况,不能不认为那时水库修建总指挥部与密云县委对移民的决定过于简单化。为什么决定在1959年6月底前,就要把高程159.5米以下(坝顶高程160米)所有移民全部迁出、房子全部拆除、树木全部砍光,清库也同时完成?半年时间完成这样大的工作量,怎能不忙乱,怎能不发生问题!
总指挥部明明计划,1959年汛前大坝抢筑到143米拦洪高程,即使1959年汛期发生特大洪水,库内水位充其量也不过143米高程。那么,只要在1959年6月前,把143米高程以下的群众迁出,就可以保证安全和大坝施工。这样,移民工作量就会减少很多。而且,总指挥部还明明计划,1959年后,还要把白河库区放空,以便进行坝基处理。看来,至少自河库区143米高程以上的移民,待1959年汛期过后再迁出也不迟。同时,白河库区放空后,库区内大片耕地还可播种、收获一茬小麦。
如上所说,就可以把移民安置工作的时限往后延长几个月,工作起来就从容多了。如果总指挥部能更细致研究一下,水库建成后蓄水水位可能达到设计高程的机遇大小,对库内耕地、房屋、树:木等不一定都一股脑儿拆迁,有些或许还能利用。水库建成后,经过审批,155米高程以上的18个村庄又迁返库区安家生产,也正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可能是水库移民工作的经验教训。
(作者:阎振峰 时任密云水库总指挥部副政委)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