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原设计有两座溢洪道,均在潮河一侧。为实现一年拦洪计划,1959年曾先开挖第一座溢洪道,简称“一道”。“一道”是拦洪重要项目之一,担负大洪水时的宣泄任务,避免施工中的主、副坝有漫溢危险。1959年2月开工,原设计过水堰高程为149.5米,最大处挖深达60米。
1959年6月,指挥部突然决定,要把溢洪道底部高程降至140米,以与大坝拦洪高程143米相适应。这一决定,给开挖工作带来了十分艰巨的任务。至7月初,距140米高程还有10米以上,可离"7月下、8月上"的大期只有20天左右了,参加施工的昌平和平谷两个支队的民工都焦急万分,他们知道这10米高的山岩关系着拦洪设计的成败,关系到大坝的安全。民工支队、连队层层召开动员会,纷纷表决心、定任务,决心要在大汛前攻下这座堡垒。民工个个斗志昂扬、昼夜不停地抢工开挖。
然而,这毕竟是坚硬的花岗片麻岩岩石,工作面又比较狭窄。开挖工作不同于筑坝,可以多加人、加车,以加快施工进度。如今要在20天内拿下10米多高、10来万立方米的坚石,只能是设法多爆破、快出碴。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靠苦干,还要靠巧干。一时间,“找窍门,巧施工”成为工地上的普遍口号。
当时开挖、爆破划分南北两段,昌平支队在北,平谷支队在南,各把两千名优势兵力集中到这里来,相互争先竞赛。一个连队发明了“窍门”,很快就被传开采用,“牛腿炮”便是一例。牛腿炮孔有碗口大,孔深约2米,烘膛用炸药扩孔,装上五、六公斤炸药,一下子便能崩出10多立方米石碴,比一般风钻钻孔爆破提高工效好几倍。只两天,全工地便都采用这个办法。打钎声、烘膛炮声响彻山谷,烟尘弥满天空,一车车碴石运出场外。以前出碴装车都用铁锹,费力大、进展慢,民工想起开挖隧洞时用荆条簸箕及铁扒装碴装车又快又省力,一昼夜间便都改换了这种工具。越干越巧、越巧越快,在50年代还不具有先进机械设备的条件下,民工们就是用这种“土办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开挖速度虽然一天天加快,终究工作量大,时间又短,到7月旬,还剩下5米多深石方未曾触动。洪水不可能再给予更多的时间,必须争分夺秒。总指挥部紧急召开现场会议,要求用最短时间、最有效办法搬走这块巨大的阻水石坝。王觉民当时是负责这项工作的现场指挥,他发现仅靠“牛腿炮”已解决不了面临的迫切问题,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当时有人提议可放大炮,他便找来工地工程师和技术员共同商议。放大炮就是同时用几个炸药包,加大药量,一下子把5米深的岩石全部炸碎。这个意见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顾虑和担心。顾虑和担心的是,一次放多少炸药才合适?少了,炸不到底,留下众多半截石坎更不易处理;多了,把溢洪道闸墩、过水堰等建筑物地基炸坏,将来尤其不好解决。当时大爆破技术在全国水利工地虽有采用,但用的还不是很多,缺少经验,难怪一些人为此顾虑和担心。
当夜,把这一建议提交总指挥部讨论,总指挥部认为可以考虑,但必须提出具体爆破的设计方案,经审查通过后方可执行。于是,我们连夜搜集资料,落实每一个数据。谁的心中都明了,放这一炮是背水一战,成败就在此一举。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坚强的信念: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们参考了其他工程大爆破的材料,经过两个不眠之夜,提出了实施爆破方案。方案布置几排药包,共装药3.4吨,一次方式起爆,按计算可以把5米深的岩石完全崩碎而不致破坏地基。总指挥部召集有关人员,经详细审查通过了这一方案,同时指出必须注意施工安全,不许出现任何事故,并指定要我承担这项技术任务和施工安全的责任。我丝毫也不敢大意,找来工地施工员共同研究每一措施,如开挖炮孔、装药、电路网路、安全警戒等等,并详细检验雷管,做了引爆试验,布置了简易测试设备。
电路网络是爆破成功与否和安全的重要环节,设计与施工都要求特别仔细,如其中有一个药包不响或某段电路短路都将导致工作的整个失败,也是造成“瞎炮”的不安全因素,因此我们精心挑选民工,事前加以训练,使之担任这项工作有充分的信心。所有安排都由王觉民指挥,在工地开会研究取得一致意见。
7月下旬一个夜晚,深夜12点钟开始装药,天还未亮药已装完。接着很快连接好电路网络,并一一做了检查。早晨6时许,总指挥王宪等一些负责人从白河赶来,站立在远处一座山头上,询问部署情况并要亲自观看爆破成果,他们特别担心这次爆破是否能成功。民工们也都集中在安全地段,拿着锹镐、荆条簸箕,推着手推车,准备着爆后快速清渣,使140米高程底坎早日出现。
7时整,王觉民指挥下令起爆,一声沉闷巨响,紧接着一片白色夹带黄色烟云腾空而起,把整个溢洪道工地笼罩,地面震动略有感觉但不是很大,少时烟消尘散,大家一齐跑去视察效果,只听民工们大声欢呼:5米高的岩石坎全部松动崩碎,飞石不多。于是千多人挥动锹镐、棍撬石、扒碴、装车忙成一片,终于在大洪水到来之前露出了140米高程底坎。后来经过检查,建筑物地基未受震损。
一炮解决了按时拦洪溢水的要求,我因此也得了个“张大炮”的绰号,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我是喜欢说大话而被人如此称呼呢。水利工程上的松动大爆破,在60年代以后已很普遍,但是在50年代,特别是应用到北京市水利工地上,还是首次。可以说,这是由于密云水库“一年拦洪”的安排和大洪水即将来临等推动下挤出来的一个技术尝试。如今已过去了二十多年,当时的抢工紧急情况,民工们的拼搏干劲和艰苦耐劳精神,干部、工作人员的积极负责态度和简朴无私的优良作风,仍记忆犹新。
(作者:张继先)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