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
  • 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时间:2020-08-11 14:12
  • 【 字体:      】

2020年是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1960年,在毛主席、周总理亲切关怀下,密云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座丰碑。在密云水库修建、移民以及几十年的保护首都水源过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等宝贵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进行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密云、首都乃至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密云水库修建

1.修建背景

潮白河是首都人民的母亲河之一。潮河,古称鲍丘水,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经滦平入京。因其“水性猛,时作响如潮”故称潮河。白河,古称沽水,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经赤城入京。因其“两岸白沙,寸草不生”故名白河。潮、白两河在密云十里堡河槽村汇合后始称潮白河。潮白河作为中国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贯穿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哺育着两岸人民,孕育了灿烂的潮白河文化。由于潮白河下游地处华北平原,河道平浅,又无堤防,经常泛滥成灾,人称“糠帮沙底逍遥河”,在潮白河两岸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潮白河水滚滚流,流不完的眼泪流不尽的愁。冲走多少平川地,卷走了多少房子牛,要了多少人的命,害得妻离子散漂流在荒丘。潮白河水患频发,两岸人民饱受洪涝之苦。

据可查文献记载,仅明清两朝的500年间,潮白河发生大小洪灾380余次,5次水进北京,8次水淹天津。最严重时天津的大街上可以行船。1949年至1958年,潮白河下游累计淹没耕地1059.6万亩,倒塌房屋2.2万间,38万人次受灾,造成农业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2.战略决策

修建密云水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早在尧舜时期,帝尧派大臣共工到幽陵(今密云等地区)治理水患。共工被民间誉为“水神”,他采用筑坝的方法拦截洪水,也就是我们今天修筑水库的方法治理洪水,这样既可根除下游水患,又可保存珍贵的水资源,以供灌溉之用。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成功。

1929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华北水利委员会就曾规划建设密云水库,并勘测确定了4处坝址,其中1处就位于今天的白河主坝。但是由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加之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国民党政府没有,也不可能修成密云水库。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中央、毛主席就把治理大江大河提到议事日程。在北京最早治理的是永定河,修建了北京地区最早的大型水库官厅水库。从1951年开始,在周总理的直接主持下,水电部、地质部着手研究关于修建密云水库的方案,1957年规划基本完成。1958年由清华大学勘测院负责初步设计,拟于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60年代中后期)修建。那么为什么提前10年左右开始修建密云水库呢?一般的说法,认为是根治潮白河水患,应该说这没有错,但不够全面。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有1958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省人委,北京市委、市人委,水利电力部给中央和国务院的请示。(“中央、国务院:目前,京、津两市用水情况十分紧张。北京市仅靠官厅水库及地下水解决工农和城市用水已感不足;而天津市,由于海河、南运河上游发展农田灌溉,不能供给城市用水,致使天津市城市用水极为困难,因而依靠官厅水库给水,现在官厅水库即将放至不能发电的限制水位,情况十分严重。水源不足已经成为京津两市今后进行工业建设的严重障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修建密云水库最主要目的是解决和保障京津两地的城市用水和工业发展,与治理水患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毛主席、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确实是高瞻远瞩,60多年前就预见了现在的情况,不得不让我们钦佩。

1958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河北省副省长阮泊生陪同下到密云县听取情况汇报并勘定水库坝址。按照设计方案,选定溪翁庄作为白河主坝坝址,北碱厂作为潮河主坝坝址。在其他地方筑起若干副坝,与之相配合的还有导流廊道、溢洪道、输水隧洞和发电站等一系列建筑物,即在水库下游20多公里的弧形线上,要修建大大小小几十座建筑物。听完汇报后,周总理到潮河流经的南碱厂村、白河流经的溪翁庄村实地察看,了解水库地区的地形、地质、枢纽工程规模、效益等情况。对修建水库占地、库区移民安置、库区周围绿化等情况进行询问。

1958年6月底,国务院作出了于1958年着手修建密云水库的决定。1958年10月,密云县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

3.规划设计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负责密云水库设计工作。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张光斗教授和冯寅总工程师主持方案设计,清华大学水利系和机电系的1958年应届毕业生参与设计工作。由于密云水库地理位置重要,两位水利专家建议两座主坝按国家一级建筑物设计,水库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水位157.5米;溢洪道按二级建筑物设计;隧洞及电站按三级建筑物设计;土坝及溢洪道按地震烈度8度设计。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做法。

1958年11月,基本完成水库设计任务。设计方案为:密云水库库区共224平方公里,占密云总面积的10.1%(由此密云变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最大水面面积188平方公里,控制潮河、白河流域面积的88%。其中兴利库容19.01亿立方米,调洪库容18.52亿立方米,死库容4.37亿立方米。是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功能的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1958—1959年间,海河流域有23座大型水库、47座中型水库和一大批小型水库相继开工,密云水库是治理海河计划中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组织领导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河北省副省长阮泊生、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赵凡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水库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代表国务院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人力、物力上支援水库建设事宜。由水电部、北京市、河北省和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等300多个单位抽调而来的17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职工和领导干部组成了密云水库修建总指挥部。赵凡、王宪、刘鹏任总指挥;赵凡、王宪、王玉忠任政治委员。王宪为常驻工地现场的总指挥。总工程师为冯寅、纪常伦、李肇祥。总指挥部内设办公室、政治部、工程技术部、后勤部、机械部、卫生部等;下设白河分指挥部、潮河分指挥部等。成立中共密云水库委员会,领导成员为赵凡、王宪、刘鹏、王玉忠、刘正舟、阎振峰、张益三。为了及时宣传水库建设中的新人新事,交流施工技术、经验,水库党委还创办了《密云水库报》。

为了保证物资供应和各路渠道的畅通,密云水库修建总指挥部专门设立了后勤部,由副总指挥苏国良和赵毓秀负责,同时在市内设立了驻京办事处,保持与上下左右的联系。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调集河北省(当时天津市归河北省管辖)和北京市28个区县以及水利电力部所属的部分工程局的民工20.6万人。参加水库施工的民工以区县为单位组建支队,支队设支队长和政委。由区县的副书记、副县长、武装部长分别出任支队政委、队长,带队进驻工地,组织管理施工。支队以下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组建团或独立营,按军队组织形式进行编制。

水库开工之日,正值秋收开始之时,为了不耽误农时又兼顾施工,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先将已经完工的十三陵水库和怀柔水库的部分民工调到密云水库,其他各区县的民工待秋收完成后陆续到达工地。

密云水库参加建设人员最高时达211427人,其中河北省(含今天津市)民工126895人,北京市民工79192,解放军12100人,高等院校2398人,国家机关1231人、工商联848人、砼营769人,其他2848人。派出民工区县:北京朝阳、海淀、丰台、通州、昌平、顺义、大兴、房山、怀柔、平谷、密云、延庆;河北省(含今天津市)宝坻、香河、昌黎、霸县、固安、永清、武清、安次、蓟县、三河、大厂、玉田、遵化、秦皇岛、卢龙、抚宁、宁河28个区县,其中密云县派出民工5326人。

5.建设施工

经过紧张迅速地准备,1958年9月1日,密云水库工地召开开工誓师大会。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河北省副省长阮泊生,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和中央水利电力部及有关部门的代表参加了誓师大会。会后即破土动工。实际上自6月26日周总理到潮河、白河勘定坝址后,根据周总理的口头指示,在进行各项筹备工作的同时,距水库较近的密云、平谷等县的部分民工,从8月下旬就进入工地。潮河主坝于8月27日最早开工,白河主坝于9月4日开工,北白岩副坝开工最晚,于1960年5月3日开工。

水库开工后的一个月里,180多个人民公社的十几万民工自带行李,推着小车,赶着大车来到工地参加施工。工地上,几万辆小车子穿梭往返、井然有序、昼夜不停。毛泽东同志当年赞扬的“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

潮河主坝和白河主坝的工程量最大,在开工之初的1958年9月至10月,以手推车为主分别运土和沙石料上坝,后来为了加快速度,将铁路修至坝前,以火车和手推车同时运料上坝。潮河主坝前有5条铁路线,总长47公里,白河主坝前有5条铁路线,总长83公里。随着大坝逐步升高,两者都难以直接运土时,又改用人工绳索牵引和皮带机运料上坝。

筑坝用的沙砾料场,分布在坝址的上、下游5至9公里的河床内,黏土料场则主要在坝址的下游,既分散又疏远,最远的达12公里。20万民工中有3/4分布于两座主坝工地。填筑1立方米坝体,平均用工22个,工效在当时是比较高的。

密云水库自1958年9月1日动工后,经过10个月的修建,到1959年6月底,潮河主坝和几座副坝已修筑到预定的143米高程;白河主坝的沙砾体部分也接近这个高程,但是起重要防水作用的黏土斜墙,还差10多米高程未完成。7月2日,第一次洪水把库区围堰冲毁,运料的路基坍塌,火车车皮倾倒在大水中,运料上坝的设施也被洪水淹没。经过三昼夜的抢险,才从廊道排出了库内积水,撤出了铁路轻轨,抢出了其他设施。7月4日,上游又来了一股洪水,坝前积水为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8月,北京地区连续几昼夜普降大雨。有的坝段被冲成3米多深的大槽沟,形势非常严峻。总指挥部最终决定采用堆畦埂、垒石阶、筑石台的办法,同时用大量苫布铺盖在坝面上,还用荆笆下附石块,将荆笆沿坝坡沉入水中,人们坐在坡上拽住绳索,随水位的变动而移动。8月9日凌晨一点半,总指挥部在反复考虑大家意见后,决定挖开走马庄副坝泄洪,并在泄洪道左右筑堤保护村庄。正在庐山参加会议的周恩来总理,每天打电话询问情况,要求“务必竭尽全力,保护大坝安全”,并指示:“为了保住主坝,要做好炸开副坝的准备”。危急时刻,中央调1万多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参加了抢险。1959年9月1日,密云水库大坝胜利实现拦洪。

1959年9月1日,在密云水库工地上,举行了拦洪胜利庆功大会。1960年9月,经过20多万建设者两年奋战,密云水库如期实现了大型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创造了人间奇迹。密云水库共完成各类土石方开挖、填筑、混凝土浇筑2000多万立方米,总投资6.8亿元人民币(工程投资2.64亿元),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建成时如按蓄水量排名全国第5位(新安江216、新丰江139、三门峡354-162、丰满水库108),目前排名第19位。

密云水库的建设,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一件大事。1958年是首都北京大兴土木的一年,其中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被称为“天字号”工程,修建密云水库被称为“地字号”工程,其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可见一斑。

二、密云水库移民

密云水库移民自1958年水库修建开始,到20世纪末基本结束,历时近半个世纪。三次移民累计移民16010户,69346人,移民约占全区人口的1/5。

1. 第一次移民为清库移民

自1958年9月开始,到1965年结束,分两批迁出高程160米以下的65个村庄、11704户、56780口人。同时,1个城镇、56所小学、两所中学,一并迁出库区。

移民政策:每亩土地55元。移民的安家费每人只有8元,就是这8元的安家费也是在1959年10月以后才发放到移民手中。移民搬到新村后,房屋采取互找差价的方式,新房平均价钱是每间450元,移民自己原来的房屋一等瓦房450元一间,一等草(土)房310元一间。可是当时移民家大部分是石头垒墙,屋顶苫草的房子,很少能作到450元一间的,因此移民后不但没有多得到补偿反而欠了不少债。即使这样,由于建房比较慢,大部分移民需要租住当地人的房屋,平均每间每月需要付0.9元房租费。广大水库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到移民接收地生产生活,付出极大辛苦。(第一次移民在迁出的过程中,采用水(扎成木筏)、山(男的挑着担子,女的抱着大包袱)、陆(胶轮车、铁瓦车)同时并进的方式。由于时间仓促,每户规定只能装一辆马车的东西,致使原籍财产严重受损,所剩无几。距离水库施工较近移民的房屋被无代价留下来,作为施工用房,粮食一律交给公社,耕畜入社归集体,狗集体扑杀,煮成肉汤,用于施肥。石碾子、石磨弃于原地,大缸、板柜等两元钱一个卖给了建库民工,后来民工也不要了,就含泪砸碎;铁锅、铁盆等铁质物品几乎全部砸碎,统一回收,支援大炼钢铁。第一次移民,是真正意义上的“移人”,移民几乎是清家出户。)

2.第二次移民为库区孤岛移民

1961年至1963年,由于水库一直低位运行,加之移民住房建设缓慢,移民生产生活异常困难。面对库区大面积土地闲置,部分移民自行返回库区耕种“押宝地”。1973年密云水库蓄水量开始急剧增加,部分返回库区的移民失去了生存条件,成为“孤岛”。1974年密云水库蓄水位达到153.01米高程,为保证村民安全,在1974年至1976年(少数户搬迁到1978年)间,将9个村、729户、3676人搬迁到库南。这次移民均以生产队为单位,不打乱原有建制。

3.第三次移民为水库周边移民

为保护首都水源、解决水库周边群众生活困难,进行第三次移民。1991年酝酿,1995年首批移民迁出,至2000年6月基本结束,共涉及6个乡镇24个村队,迁出4268户、12484人。安置到通州、顺义等地区,有部分移民投亲靠友。

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密云水库的关怀

在密云水库的修建过程中和建成以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同志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来到密云水库视察。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时作出“保护好密云水库等重要水源地”的指示。时任秘书长习仲勋先后3次视察水库建设工地,要求大搞技术革新、关心民工生活。共和国十位元帅中七位都来过密云水库。到目前为止,有近百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密云水库视察。这既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密云水库的高度重视和对密云人民的亲切关怀,也必将成为密云光荣历史的组成部分。

1. 毛泽东主席视察密云水库

1959年9月9日傍晚,毛泽东主席乘专列赶到水库工地附近的龚庄子,在专列上听取了水库建设工作汇报并过夜。9月10日9时许,毛主席乘车来到水库修建指挥部听取汇报。离开水库工地指挥部,毛主席乘车来到了白河大坝工地。10点多钟,毛主席从白河大坝西头下来,登上事先备好的一条大木船,由一条机船牵引着,缓缓地离开岸边。在船上,主席接过一份当天的《密云水库报》,独自坐在棚子内阅读起来。主席读过报,便把密云县委书记阎振峰叫了过去,询问密云区的一些基本情况。毛主席看着周围光秃秃的群山间阎振峰:“你几年能把它绿化了?”“五年能行,快一点用三年。”主席说:“我看20年能完成就不错。不能小看这个问题,绿化,不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实事求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干好这件大事。”毛主席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如此实事求是的态度,给阎书记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周总理关心密云水库

周恩来总理对密云水库的设计、修建以及移民等问题的处理,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正如老同志所说,周总理既是密云水库的总设计师也是密云水库的总工程师。据不完全统计,他一共6次到过密云水库。第一次:1958年6月26日,周总理在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陪同下勘定了密云水库潮河、白河大坝坝址。第二次:1959年5月19日,周总理第二次到密云水库工地,主要是为组织和安排抢工拦洪。他看到水库沙盘模型和图表上都没有移民的标记,就批评道:“你们的模型图表中缺少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修水库有5万多人需要迁移,你们对这5万人做了安排没有?你们这是见物不见人呀,是一条腿走路。”要求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第三次:1959年9月7日,周总理陪同阿富汗副首相萨·穆·纳伊姆亲王视察水库建设工地。他要求水库拦洪后调整一部分民工回去,使水利、农业两不误。第四次:1959年10月25日,周总理率领出席全国水利水电会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电力厅(局)、农业厅(局)长到密云水库参观、视察。同时陪同日本松村谦三先生参观密云水库。第五次:1960年3月13日,周总理陪同尼泊尔王国首相柯伊拉腊参观密云水库。他对来宾说:“密云水库是一项大型水利工程,20万人,干了10个月,完成了2000多万立方米的工程量,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拦了洪,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第六次:1960年8月30日,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陪同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参观密云水库。周总理称赞水库建设“创造了大型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人间奇迹”,对移民安置工作再次作重要指示。听说仍有一部分移民的房子还没有盖好,周总理严肃批评道:“你们不把移民的房子盖好,我再也不来了。”以上6次见于公开资料,还有一些没有公开的。(闫振峰同志就曾讲过周总理来水库的事。)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后,遵其遗嘱,部分骨灰撒在了倾注他无数心血的密云水库。

3.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视察密云水库

1961年5月10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密云水库,详细了解了密云水库的库容、蓄水量、放水量,然后指出,要利用水库,发展养鱼业。

1994年5月28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密云水库,并为密云县题词“绿山、净水、富民”。

2003年1月25日,胡锦涛同志视察密云水库,指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关系首都发展的全局,关系北京市广大居民的生活。密云水库是重要的水源地,要进一步依法加强管理,切实保护好这一盆生命之水。

4.习仲勋同志三次指导密云水库建设

第一次:1958年6月26日,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陪同周总理勘定密云水库潮河、白河大坝坝址。第二次:1958年11月16日,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在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万里等陪同下,来密云水库工地视察工作。他要求密云水库建设学习甘肃引洮工程经验,大搞技术革新,提高劳动效率。同时要求关心民工生活。(习仲勋语重心长地指出:政治工作最中心的问题是如何劳动得轻松,劳动得愉快,而且劳动出的东西多。对民工生活要关心,看看食堂好不好,多少人一个食堂,使民工吃好、睡好,有充足的休息,保证8小时睡眠,不要加过长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大的人,没有8小时的睡眠是不行的,我们工作人员每天有6小时睡眠,十年都没关系,而重体力劳动不行。加班几天行,能提高工效,但长了就不行了。要把这个问题看成是很大的问题,是政治问题,是党和群众关系问题。如不注意这些,口号提得再多,好话讲得再多,也不能解决问题。)第三次:1959年2月17日,习仲勋同志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钱正英、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万里的陪同下来到水库工地视察。他指示,为了确保拦洪,关键问题在于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各种机械的效能,同时必须使民工的干劲和合理的劳动组织结合起来,解决机械与机械之间的配合、人力与机械之间的配合,减少运输工作的中间环节,提高劳动效率。他还要求工地继续大抓技术革命、工具改革。

四、密云水库效益

修建密云水库对密云、首都,乃至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防洪灌溉、城市供水、生态效益等方面。

1. 防洪灌溉

密云水库自1959年汛期以来,拦蓄了全部洪水,根治了千百年来潮白河的洪涝灾害,保护了下游600万亩农田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水库下游100万亩滞洪地、砂石河滩改造成良田。水库建成后,到20世纪末,为京津冀下游地区提供了大量灌溉用水,促进了受益地区的农业发展。1961年至1981年向京津冀提供农业用水160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100.42亿立方米,天津市24.17亿立方米,河北省34.55亿立方米,15个区县360万亩农田受益。为保障首都生活用水,1981年底密云水库停止向天津、河北提供农业灌溉用水,21世纪初停止向北京市提供农业灌溉用水。但是密云水库通过潮白河回补下游地下水,仍是下游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2. 城市供水

为北京、天津两座特大城市提供了重要水源保障。密云水库向北京供水始于1961年,通过京密引水渠把水输送至昆明湖、玉渊潭,引入城市水系。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地下管道把水输送到北京水源九厂,接入城市自来水管道。向天津供水从1961年开始,至1982年引滦入津工程建成后停止。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北方地区连年干旱,水资源严重短缺,密云水库停止向天津供水,成为首都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成为首都饮用水源基地,最多时首都市民每喝三杯水中有两杯多来自密云水库。自1961年至2019年,密云水库累计向北京城供水400余亿立方米。作为生命之水,密云水库对首都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密云水库逐步成为首都水资源的战略储备。2018年南水北调工程实现向密云水库反向输水,水库蓄水量持续攀升,密云水库成为首都水资源的压舱石。

3. 生态环境效益

由于建成60年来在水库周边大搞植树造林,特别是1985年成为首都饮用水源地以来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密云水库地区森林覆盖率、水体质量、湿润指数、负氧离子含量名列北京地区之首,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块二级以上天气稳定超过80%的地区。密云水库地区成为首都东北部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

此外,密云水库在发电、渔业、旅游业等方面也发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密云水库建有白河、潮河两座水电站,利用向潮白河下游地区供水时发电,自1960年至2018年,两座电站共发电31.2亿千瓦时。密云水库宜渔水面13.7万亩,平均年产鱼100万公斤。受水库下3亿吨铁矿石磁化影响,水质良好,密云水库鱼肉质鲜美,成为首都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密云水库虽然禁止旅游,但为周围白龙潭、黑龙潭、云蒙山、云峰山等景点提供了天然借景。

五、密云水库宝贵精神

在密云水库修建和守护过程中,广大水库建设者和密云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冲天的干劲,忘我的精神,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等宝贵精神。

1.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密云水库是艰苦奋斗的产物,没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没有密云水库。密云水库1958年动工修建,当时国家一穷二白,北京市、河北省(含天津市)180个人民公社主动提出以“民办公助”形式修建。国家主要承担工程建设费用,20多万民工的人工费用由所在人民公社计工取酬。广大民工来到工地时,自带粮食、自带铺盖、自带工具。民工居住在四面透风的简易工棚里,在地上铺一层玉米秸或高粱秸,再铺一层杂草,作为地铺。水库总指挥王宪的指挥部就设在半山腰一个不足15平方米的工棚里,一张桌子、一个小床。这不足15平方米的工棚就是20万建设大军的指挥中枢。王宪在这里一待就是几个月,下山的时候,40几岁的他是被人搀下去的。民工们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和萝卜、白菜等大路蔬菜。要进行12小时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当时机械设备不足,许多土石方需要依靠手工挖、小车推,水库建设者常常手上、脚上和肩膀上磨出血泡。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广大民工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以冲天的干劲投入到水库建设中。他们喊出了“不修完水库不回家”“不修完水库不见妈”的豪言壮语,许多民工在两年多的水库建设期间没有回过家。1960年、1961年两年春节,广大建设者依然奋战在水库建设工地上。冰天雪地的寒冬,民工们挽起裤腿,赤脚踩在冰水里疏通河道。在抢险拦洪的关键时刻,广大民工面对溃坝的严重危险,跳到水库里,手挽着手用身体阻挡洪水,保护大坝。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才创造了移山造海的人间奇迹。

密云水库动工修建时,“大跃进”运动正处在高潮。广大建设者怀着对党、对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以冲天的干劲,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水库建设中。在两年多的水库建设期间,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贯穿始终,比、学、赶、帮、超活动高潮迭起,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奋勇争先事迹层出不穷,先进集体、先进人物大批涌现。“十姐妹突击队”“九兄弟突击队”“单臂英雄李世喜”等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成为水库建设者的杰出代表。正是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了工程进度,创造了大型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人间奇迹,铸就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丰碑。

2. 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

密云水库的修建,集中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京津冀以及党政军民学各方团结协作的一次成功实践。从开工到建成,广大水库建设者团结协作,发扬“一盘棋”精神,保证了水库的胜利建成,创造了人间奇迹。参加水库建设的有来自北京市、河北省(含天津市)以及中央各部门的民工、干部、解放军战士和学校师生,人数达20余万人。全国20个省市、97个县区的390多个单位,在人力、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援。修建密云水库所需的大量物资都是在国务院的统一协调下从全国各地调拨的,为了水库的急需,许多省市把自己也非常紧缺的物资、技术工人送到密云水库。为了保证水库钻孔浇筑,国务院把全国仅有的几十台“乌卡斯”钻机全部调到密云水库。密云县委书记、水库建设指挥部副政委阎振峰回忆说:看着来自各地的民工推着小车、赶着大车、背着行李、粮食浩浩荡荡地向着工地聚集,使我想起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场面,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而密云水库的建成又何尝不是京津冀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说,密云水库的修建是半个世纪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正是这种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今年初以来,当武汉、湖北人民有难的时候,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和人民子弟兵驰援江城、逆行荆楚大地。所不同的是他们再不用推着小车赶着大车了,而是乘着复兴号、运20。场景虽有差异,但精神却一脉相承的。

3. 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

密云水库开工和施工之际,“大跃进”的热潮笼罩全国,到处是“放卫星”、夺高产,一般的只讲多快、不求好省,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无效劳动。在密云水库工地,自然也是一片人欢马叫、热气腾腾。当时,社会上刮起一股“放卫星”的风气,但水库修建指挥部和广大建设者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体上没有出现浮夸风、瞎指挥风。密云水库修建时机械设备少,主要以土装备和自带劳动工具为主。在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倡导下,广大水库建设者们发挥集体力量和智慧,提出大量合理化建议,大搞技术革新,设计出双轮车、高空飞篮、链条运土机等123种新型工具,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创造了人工土法建设大型水库的奇迹。为防止白河坝基渗漏,在施工中首次使用帷幕灌浆技术,即在大坝下用乌卡斯钻机钻孔,浇灌混凝土,建起防渗墙。帷幕灌浆法是在密云水库试验、应用、取得成功并至今还在广泛应用的技术。密云水库建成以来,稳若磐石,安全运行。顶住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强烈冲击。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009年10月,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奖”。2011年又获得“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奖”,这是自1900年以来我国在土木工程建设上的最高奖项。

4. 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

参加密云水库建设的北京市、河北省(含天津市)各区县人民群众为水库修建作出了无私奉献。广大民工为修建水库付出辛勤劳动却回乡记工参加社队收益分配,在乡的广大人民群众为修建水库作出了特殊贡献。一些非密云水库受益地区,如房山、门头沟、昌黎、抚宁、秦皇岛等区县也派出大批民工参加水库建设,更是体现了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密云水库的建设与保护史,也是密云人民的无私奉献史。修建密云水库淹没耕地16.8万亩,加上筑路、修渠、料场取土、移民建房共占用耕地24万多亩,占当时全县耕地的35.4%(石匣城,位于密云城东北30公里处,印灵山脚下,明弘治十四年(1501)建,初为土城,周长4里264步3尺。因城西有巨石,形状如匣,故名“石匣”。石匣自古是军事要地,又是密云商贸和文化中心之一。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改筑石、砖城。1958年,城内共有2356户9091口人,有商店、手工店200多家,因修建密云水库,石匣古城全部淹没),加之三次大规模移民绝大部分在县内安置,使得密云人均占有资源迅速下降,原来一个人的口粮田变成了两个人种、两个人吃,加剧了农民生活困难。密云从北京的鱼米之乡霎时变成缺粮县。1960年农民吃饭成了严重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密云农民的人均年收入才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密云水库移民为水库的修建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密云水库主要功能由防洪灌溉转为首都饮用水源,保护密云水库水源,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赋予密云的神圣职责。在全国各地集中精力抓发展的形势下,如何统筹保水与发展关系,实现保水与富民双赢,成为密云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面对特殊区情,历届县委、区委带领密云人民自强不息,勇创新路,经历无数艰难、曲折、困苦,逐步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面对保护首都水源的重任,密云人民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再次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密云果断停办了红极一时的密云水库旅游业,关闭了200多家可能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企业,禁止发展一切对水源保护有影响的产业项目,同时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密云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二级以上标准,密云水库地区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在高标准履行保水职责的同时,密云人民接力探索保水、富民道路。20世纪90年代,提出“要保首都人民喝净水、密云人民要富裕”的思路,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建筑建材和旅游四大产业,建设环城工贸、环湖果品、环线旅游三大基地,推进山区和城镇两个综合开发。进入新世纪,提出“举保水旗,吃环境饭”,大力实施新世纪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和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掀起大规模城市建设高潮,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三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首都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委团结带领密云人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密云水库等重要水源地”的重要指示,围绕首都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了密云发展的新篇章。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精神,是在党领导下,密云水库建设者、水库移民和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面向未来,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接再厉、善作善成,进一步履行好保护首都生命之水首要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贡献,为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