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可在密云人眼里,唐朝仿佛也密云不沾边似的。也难怪,密云地区当时称为檀州,远离唐朝统治中心,天高皇帝远,猛一看当然与唐朝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密云地区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在浩瀚的史海中寻觅一番,就会发现密云历史在唐朝并非空白,许多悲壮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
边防重镇
唐朝时期,奚和契丹等少数民族时常从檀州(密云)入寇幽州(北京地区),甚至北边的突厥也常从此道入寇.正由于此,唐朝政府加强了对檀州的经营,在檀州境内设置了很多边城作为防御据点.
檀州境内除置有州城和燕乐(今燕落)县城外,还修建了一些军镇守捉.在檀州城东北185里为北口(古北口),即长城口,这里地势险要,《武经总要前集》(四库本)16下“北番地里篇.燕京州军目云:“古北口山,幽州正东二百七十里,两边陡峭,中有路仅容车轨。本范阳(北京地区)防扼奚、契丹之所,最为隘口。” 《安禄山事迹》卷下记载:“(天宝十五载)五月,奚、契丹两蕃数出(古)北口山至于范阳,俘掠牛马子女,止城下累日。”北山口即古北口。奚、契丹只要占据了北口,即可长驱直入幽州城下.可见,,对唐朝政府来说,北口在军事上的地位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为幽州防扼奚、契丹之隘口,亦为奚、契丹入寇必经之地,故唐朝政府于此设北口、东军二守捉,意在镇守北口,防扼奚、契丹。
檀州境内还设有威武军和镇远军。据《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云:“威武军,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置,本渔阳军,开元十九年(731年)更名。又有镇远军,故黑城川也。“按《通典》卷172《州郡二》序目下云:“渔阳军,在幽州北卢龙古塞,开元十九年九月十十七日,改为静塞军。”“威武军,大足元年(701年),置在檀州,开元十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改为威武军。”二者所云不一。前者云威武军由渔阳军改名而来,后者云渔阳军改名为静塞军。又《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蓟州渔阳郡条云,南二百里为静塞军,开元十九年由障塞军更名而来。据考,《新唐书》之说有误,威武军实则由障塞军更名,并由长城障塞(檀州东北110里的长城一带)移入檀州城内。此外《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檀州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诚、邀虏、石子 七镇。为幽州军粮屯之地。”
此外,檀州境内又设有紫荆镇,如《房山石经题记汇编》第二部分有题记:“檀州密云县前紫荆镇上柱国张僧亮上经一条,合家供养,天宝十四年(755年)九月二十九日……”
由上述可见,唐朝时期,密云地区的军事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唐朝政府的边防重镇。
令武则天寝食不安的地方
人们都知道,唐朝有过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她统治之前,唐朝曾与契丹、奚族人之间有过风波,但都很快平息了。而在武则天称帝的第七个年头,由于地方官员对待少数民族态度不当,以至发生了一场风波,檀州一带成为令女皇帝寝食不安的地方。
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营州都督(治所在今朝阳,为唐初设置的管辖今密云以北契丹和奚人的机构。)赵文翙非常刚愎和傲慢。把契丹和奚人酋长都看做是自己的奴仆,契丹人遭受饥荒,他不予接济。契丹酋长、松漠都督李尽忠和他的妹夫孙万荣忍无可忍,于公元696年五月举兵反抗,奚族人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
李、孙二人率众攻进入营州,把唐兵打个落花流水,杀了赵都督。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将,拥兵数万。接着,率大军经过今古北口一带,进逼檀州(今密云)。
武则天在长安听到了叛乱的消息,下诏改孙万荣为孙万斩,李尽忠为李尽灭,并立即派出曹仁师、张玄遇等28员大将前去讨伐。唐兵的大本营在幽州(今北京),契丹和奚兵大本营在营州(今朝阳),所以,今密云一带正好夹在中间,成为两方交战的战场。双方发生两次有10多万人参加的大会战。
八月,曹仁师全军覆没。十月,孙万荣率契丹兵袭击檀州失利,退回到承德一带。此时,李尽忠已死,孙万荣成为契丹首领,武则天又派遣军队讨伐,再度大败。
直到第二年四月,因奚人背叛了孙万荣,叛军才在唐军和奚人合击下大溃,叛乱得以平息,武则天为此大赦天下,并改元“神功”。
薛讷大败古北口外
武则天虽然把李、孙叛乱镇压下去了,但契丹人和奚人却不再归顺唐朝,而归向突厥。
公元714年(开元二年),唐玄宗派薛讷领兵讨伐奚和契丹。薛讷是唐朝有名的大将薛仁贵的儿子。
五月,薛讷率6万大军出檀州。副将杜宾客认为:“士卒盛夏负戈甲,携资粮,深入寇境,难以成功。”可薛讷认为:“盛夏草肥,羔犊孽息,因粮于敌,正得天时。一举灭虏,不可失也。”(《资治通鉴》)
唐朝6万大军刚出古北口,突然,“契丹伏兵遮其前后,从山上击之,唐兵大败,死者十之八九。讷与数十骑突围得免,虏中嗤之,谓之薛婆。”(《资治通鉴》)
当年薛仁贵有“三箭定天下”的美名,老子英雄儿子未必好汉,他的儿子在密云一带落了个“薛婆”的绰号。
“安史之乱”终结于密云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5年),朝政腐败,奸臣当道。范阳(今北京地区)节度使安禄山趁机崛起,成为手握北方四镇重兵的风云人物。他野心勃勃,准备发动叛乱。
在经过充分准备后,755年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率密云在内共九郡20万兵马丧心病狂地向唐王朝发动了进攻,"安史之乱"爆发。燕赵精骑在华北平原上纵横驰骋,唐军由于没有充分准备,所以一触即溃。"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了叛军的来势凶猛。
唐军在短期惊慌失措后,迅速稳定了军心,并在郭子仪、李光弼率领下展开了反击。而安禄山、史思明不过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跳梁小丑,不久就一命呜呼,剩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叛将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带领下仍企图作最后的顽抗。
763年,在唐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叛军节节败退,加之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再也不能对唐王朝构成威胁。唐军趁势接连收复失地,史朝义仓惶北逃,哪想北方众多部下见史朝义大势已去,立刻对他翻脸,拒绝接纳,令史朝义狼狈不堪。没有办法,他只得继续没命向北奔逃,不久便逃到老巢范阳郡的广阳城(今密云燕落),这时史朝义心里总算长出一口气,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广阳军民深明大义,将史朝义拒之城门之外,任他百般哭号,就是不开城门。史朝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应,再看身边兵士们不知什么时候都已离他而去,真是走投无路,后悔莫及,眼看追兵就杀上来了,只得两眼一闭,自缢在广阳城下,落得一个可耻下场。这样,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平定。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