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密云 > 走进密云 > 密云史志
密云地区抗日斗争史概述
  • 来源:密云区党史办
  • 发布时间:2019-07-26 10:00
  • 【 字体:      】

密云地区抗日斗争史概述

密云县党史办公室

一、密云的战略地位及抗日根据地创建前的斗争

密云位于华北平原北端,燕山南麓,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河北省。当时的密云县东南至鱼子山与平谷、蓟县接壤,西南与三河、怀柔毗邻,东界长城接兴隆、承德,西北界长城与滦平相连。境域面积7822平方里,耕地248193亩,人146200余口,辖行政村319个,其中大屯、胡家营、驻马庄、白塔、侉子营等28个村庄因历史原因散布于邻县境内,称为“飞地”。

密云是北京的东北大门,有“京师锁钥”之称,又是华北至东北的重要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东、北、西三面皆为山地,主要山峰东有燕山山脉之主峰雾灵山,西有云蒙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古长城沿山势环绕县境东、北、西三面,主要关口有熊儿河口、墙子路关、黄岩口、曹家路口、古北口、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等,其中尤以“南控幽燕、北捍溯漠”的古北口为最重要。1938年平(北平)古(北口)铁路建成通车,成为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命脉,更增加了密云的战略重要性。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河流为潮河、白河,其余多为二河之支流。潮河纵贯全境,将密云分为东、西两部分,也将冀东、平北两块地区自然隔开,因此,密云不仅为华北与东北之间的交通走廊,而且又是冀东与平北的连接纽带。

1933年3月至5月,日军为侵吞热河、窥视华北,向长城沿线大举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长城抗战爆发。日军第八师团向古北口发动重点进攻,东北军六十七军、中央军十七军先后投入战斗,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顽强抗击,历经古北口保卫战、南天门阻击战、石匣阻击战三个阶段,历时两月余,毙伤日军5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12000余人。5月25日,中日两军议定“密云觉书”,31日签订《塘沽协定》,双方停战。

长城抗战虽然失败了,但中国军队以誓死报国的决心和行动沉重打击了日寇,捍卫了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壮歌。帽儿山7名中国士兵为掩护主力后撤,血战到底,日军立“支那七勇士之墓”安葬。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况最激烈、对战局影响最大而成为长城抗战的主要战场,打响了今北京地区抗击日寇的第一枪。

长城抗战失败后,根据《塘沽协定》,今密云县被分割成三部分:古北口完全被日军占领;西北部白马关、鹿皮关以西的40多个村庄被强行划入伪满洲国;其余县地被划为不许中国军队进入的所谓“非武装区”。1935年11月25日,大汉奸殷汝耕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植下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自此,密云县就和冀东其他21个县一起在所谓“自治”的名义下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时期,密云县的一切军政大权均操日本顾问之手。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马上开进密云,将密云变为其侵略华北的一个重要兵站基地。在日伪的奴役掠夺下,密云人民“衣食维艰”,痛苦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压迫,就有反抗,压迫愈深,反抗愈烈。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密云人民不堪忍受日伪的奴役和迫害,不断自发起来斗争。1933年,中国共产党进入密云地区开展工作,这种斗争才在党的领导下走入正轨,逐渐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抗日根据地斗争。

1933年5月,以密云县“飞地”驻马庄为中心,爆发了反对日本侵略和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穷人会”斗争,“穷人会”组织几个月间迅速扩展到密云、三河、顺义、平谷、怀柔、通州等县的60多个村庄及密云、三河县城。8月,中共河北省委派刘靖等人来驻马庄领导“穷人会”斗争,在“穷人会”员中发展党员。9月,建立了密云县第一个党支部――驻马庄党支部,不久又成立了密云县中心支部,隶属中共三河中心县委领导。在党的领导下,“穷人会”斗争掀起高潮。这一声势浩大的斗争虽因10月下旬国民党政府的残酷镇压而告失败,党的活动也被迫停止,但绝大多数党员和“穷人会”会员潜伏了下来,党在密云地区留下了深刻影响。

1938年6月,为了策应党领导的冀东抗日大暴动,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途经密云,在密云、滦平交界的云蒙山西部建立了昌(平)滦(平)密(云)联合县。6月下旬,又在密云镇罗营建立了密(云)平(谷)蓟(县)联合县,并建立了聂家峪中心村等抗日村政权。这是密云地区最早出现的抗日民主政权,其建立目的主要是为四纵筹措粮款,因此在同年10月四纵西撤时相继撤销。

7月,随着滦县港北村的一声枪响,暴动浪涛迅疾席卷冀东。密云也是暴动县份之一。在四纵的支持下,密云人民蜂拥而起,纷纷组建和参加游击队,到7月底,仅密平蓟联合县的游击队就达2000余人。一些啸聚山林的游杂武装,如果玉春部等也在暴动浪潮影响下扯起了抗日旗帜。全县各地都有青年参加八路军,仅驻马庄和白塔村参军青年即达80余人。10月中旬,因日本关东军入关镇压,四纵和冀东抗日联军全部西撤,轰轰烈烈的冀东大暴动遭受严重挫折。暴动虽然受挫,但是,它留下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巨大影响,极大地鼓舞了密云以及整个冀东人民的抗日斗志,四纵西撤时留下的八路军第三支队一直坚持着密云东部山区的抗日武装斗争,这一切都为以后密云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二、密云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和建设

1940年,八路军开始开辟密云东、西部抗日游击根据地。潮河以东地区(简称河东),根据1940年元旦中共冀东区党分委阁老湾会议的决定:4月,以蓟县盘山和密云鱼子山两块游击区为基础,成立了蓟(县)平(谷)密(云)联合县。联合县所属西北办事处开始以鱼子山为中心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村政权和基层党组织。1940年11月,蓟平密联合县已发展到200多个村庄,遂扩建为两个联合县。南部为蓟宝三联合县;北部以原西北办事处为基础,成立了平(谷)密(云)兴(隆)联合县。平密兴最初下设三个区,镇罗营及其以北之密云河东地区为三区。1941年春,平密兴三区区长王裕民带领部分干部和武装进入密云清水河川、安达木河川建政,同年冬,在潮河以东、兴隆大小黄岩以西、安达木河川以南、镇罗营以北的广大地区内普遍建起了抗日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至此,密云河东主要地区均被开辟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

潮河以西地区(简称河西),为实现开辟平北、建立连接平西与冀东的交通走廊的战略目的,1940年4月和5月,八路军晋察冀步兵第十团奉命分两批挺进密云,以密云西部的云蒙山区为落脚点,派出地方工作团,深入白河两岸山区发动群众,开辟地区。经月余努力,在十团主力积极的外线作战掩护下,把群众初步发动和组织起来,摧毁了这一带的伪保甲政权。6月,正式成立以密云西部山地为中心的平北丰(宁)滦(平)密(云)联合县,最初辖4个区。

丰滦密的建立以及十团不断袭扰平古路,给日伪以极大威胁。因此,自9月11日始,4000余日伪军发动了对丰滦密根据地为期78天的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十团,摧毁新生的抗日政权。面对强敌,十团在团长白乙化指挥下,采取避强击弱、内外线结合的反“扫荡”方针,经大小37次战斗,消灭大量日伪军,迫使敌人于11月28日停止“扫荡”,分途撤兵。十团又寻机打击撤退之敌,12月15日,一营在冯家峪南湾子设伏,一举消灭日军哲田中队90余人,夺取了反“扫荡”的重大军事胜利。反“扫荡”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丰滦密人民的抗战信心,推动地区开辟工作迅速发展,丰滦密根据地随之扩展到8个区。

正当根据地抗日斗争大发展的时候,1941年2月4日,十团团长白乙化在指挥马营战斗中不幸被敌人的冷枪击中,光荣牺牲。这是丰滦密根据地开辟以来遭受的重大损失。

丰滦密军民化悲痛和仇恨为力量。十团自3月至7月不断主动袭击日伪,并粉碎了伪满讨伐队1500余敌对丰滦密中心区的“扫荡”。9月23日,十团于西驼古村南“一撮毛”山设伏,全歼日本关东军朱狩中队,毙敌56名。在军事胜利推动下,6月底,丰滦密根据地已扩展到潮河以西、四海以东、丰宁大阁以南、顺义年丰村以北,东西南北各长约200余华里的广大地区,遂又从8个区扩大为16个区,并划出西部的一、四、九、十四、十五等区成立了滦昌怀办事处。这一时期被称为丰滦密根据地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三、战胜严重困难,夺取抗战胜利

密云地区抗日斗争的日益发展,严重地威胁着日伪统治。因此,1941年10月4日,伪华北和伪满敌人联合对我丰滦密根据地发动了持续两个月的万人大“扫荡”,开始制造“无人区”,使我县抗日斗争进入了空前困难时期。

万余日伪军对丰滦密山地中心区交插反复地“扫荡”,搜山剿岭,施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制造了下营、双窝铺、孟思郎峪等一系列血腥惨案,杀害我干部群众300余人,抓走近500人。在山边和平原地区,敌人则反复“清乡”,恢复和加强伪保甲政权,发放“良民证”,建立宪警特务网,强化其统治。还以禁止伪满币和伪华北联币相互流通、停止关内外贸易、实行物资控制和生活配给等手段,对我山地进行经济封锁。

万人“扫荡”后期,日伪以所谓“民匪隔离”为目的,开始推行“集家并村”计划。日伪满在丰滦密长城沿线先后修建29个用高墙和炮楼围起来的武装部落(百姓称之为“人圈”),强行驱赶周围百姓迁入部落居住。华北日伪则强迫百姓沿山边突击挖掘“治安沟”(百姓称之为“毁民壕”),西起昌平的桃峪口,东至密云的辛庄,总长180华里,沟边每隔一里建一座炮楼。1942年10月“治安沟”挖成后,日伪宣布沟北为“非治安区”,严禁居住耕作,把百姓统统赶往沟南。在伪满和华北日伪的联合摧残下,丰滦密根据地内形成了东自半城子、西至渤海所、南从白道峪、北到于营子,长宽各约200华里的山地“无人区”。

日伪的“集家并村”遭到丰滦密军民的激烈反抗,抗日武装顽强坚持“无人区”斗争,许多百姓躲进密林誓死不离山。因此,1942年,日伪又以6000余兵力在丰滦密地区广设据点,反复对“无人区”进行“肃正扫荡”。这一年,日伪发动较大规模的“扫荡”32次,中小“扫荡”1554次,累计“扫荡’”时间长达8个月。又杀害我干部群众431人,抓走1111人。4月8日,伪满讨伐队偷袭我隐蔽驻地臭水坑,使丰滦密联合县县长沈爽等30人牺牲,45人被捕,制造了震惊平北的臭水坑惨案。臭水坑惨案加剧了形势的恶化,我因此不得不先后退出了六、十、十二、十三、十六区全部和其余区部分村庄的工作,丰滦密根据地缩小到只剩下11个残缺不全的区了。

河东的斗争形势自1942年春也开始急剧恶化。3月,日伪通过增设据点、反复“扫荡”、实行“三光”、修建部落等手段,开始制造长城沿线山地“无人区”。平密兴联合县被敌人蚕食掉116个村庄,抗日力量损失很大,仅10月12日的苍术会惨案中,就有指战员和学生共48人罹难。1942年底,冀东西部地分委机关等转移到密云河东地区活动,敌人遂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扫荡”与面对空前严重困难的形势,河东、河西根据地先后采取了新的斗争方针——坚持。党和抗日政府及时采取形势教育、组织整顿、镇压汉奸说降客等一系列措施,驱除了普遍存在于山地干部群众中的悲观情绪,整顿和恢复了村政权和群众团体,恢复重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立了适应残酷环境的隐蔽军事活动站等设施,从而稳定了山地军民的情绪,安定了山内秩序。在此基础上,领导抗日军民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同日伪展开了针锋相对艰苦卓绝的斗争。

针对日伪搞“民匪隔离”的政治阴谋,开展反“无人区”斗争,变“无人”为有人,变少人为多人。长城以内地区重点是动员被驱赶或逃亡在外的群众归山。抗日政府号召群众回山,宣布回山后豁免抗战粮款负担并给予救济。群众回来后,政府将他们重新组织起来,建起隐蔽居住点,发放贷款贷粮,帮他们种上地,生活逐渐安定。这就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回归山里。长城以外地区重点则是瓦解部落。河西利用写信、拜访等方式争取伪部落长,严厉镇压那些死心踏地的汉奸,并选派可靠干部打入部落内,以控制掌握部落。通过积极工作,1942年底,丰滦密地区已有9个部落被我掌握,21个部落与我建立了联系。1943年以后,又根据斗争需要,动员和组织部落青壮年出来参加武装斗争,并相机捣毁部落。至1944年,多数部落虽仍然存在,但敌伪统治已有名无实。

针对日伪频繁的“肃正扫荡”,齐心协力展开反“扫荡”斗争。山地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群众在山头设立瞭望哨(又称“人电话”),日夜监视敌人。游击队和自卫军广泛开展麻雀战、地雷战,主力部队则在群众协助下,寻机打击“扫荡”之敌。1942年12月,十团团长王亢率部在古石峪村一举消灭日军南岛中队,毙敌80余名。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特别是灵活多变的地雷战,使敌人胆战心惊、防不胜防。l943年底以后,小股敌人不敢进山了,大股敌人“扫荡”也不敢在山里随意走动。

针对日伪对我山地的严密经济封锁,展开经济斗争,自力更生战胜空前严重的经济困难。粮食征收采取早下手的办法。如1942年刚入夏,丰滦密就提前建起粮站,修好藏粮洞,秋收季节刚到,我干部立即深入山边地区组织急收急打急运,粮站又迅速把粮食派到各山村坚壁起来,待敌发觉,我已征收了20余万斤公粮和6万斤战备粮。对平原地区,则组织武装征粮队,实行武装突击征收。政府还发动群众到山外搞贩运,组织起山货、牛羊、医药等合作社,通过生活必需品进境免税并由政府高价收买一半等优惠政策,吸收进大量生活物资。1943年春,根据地内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河东、河西同时建起生产委员会,军民共同垦荒生产。1943年,仅河西地区就新垦荒地3748亩,当年获粮11万余斤。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斗争,逐步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缓和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困难。

在坚持“无人区”的艰苦斗争中,人民群众与抗日政府、八路军同心同德、甘苦与共,建立了亲密的鱼水关系。在环境最残酷、部队减员最多的时候,山地人民纷纷把亲人送到部队。许多群众为了掩护军政干部和伤病员、保护抗日物资而献出了生命。张家坟村的邓玉芬大娘,为抗日献出了丈夫和6个儿子,这位具有铮铮铁骨的革命母亲,是密云人民的典型代表。

1942年底以后,通过顽强斗争,“无人区”形势有所缓和。党领导军民又不失时机地积极恢复被敌人蚕食的地区。

为适应反蚕食斗争的需要,武装力量得到加强。1942年11月,河东平密兴改名为平(谷)三(河)密(云)联合县,同时成立了平三密游击总队。1943年3月,该总队扩编为冀东第二地区队。5月,河西成立丰、滦、密区队。地区队与主力十团、十三团共同出击,连续在程各庄、令公、香水峪、石塘路等地给日伪军以重创。11月11日,在南香峪战斗中,丰滦密区队政委王波不幸牺牲。

军事胜利推动地区恢复工作顺利开展。河西自1942年底就派出武工队到平原的六、十等区活动,通过发动群众,镇压汉奸、争取伪保甲长、组建双重政权等办法,使平原、山边局面迅速改观,多数村又恢复了两面政权。河东也派出武装工作人员恢复被蚕食区,到1944年5月,瓦解了全部13个伪大编乡,使抗日一面村由36个增至108个,两面村发展到83个。

1943年7月,平三密联合县一分为二,南部成立平三蓟联合县,北部以密云河东地区为主成立承(德)兴(隆)密(云)联合县。11月,根据中共北方分局的决定,平北丰滦密联合县划归冀东第一专署,丰滦密区队也改称冀东第五地区队。

1944年,日伪兵力更为不足,如河西敌据点已由42个减少到23个,兵力也由4000余减为2000余人。日伪只得收缩兵力,固守交通线和重要据点。乘此有利形势,我军民开始局部反击。1月,展开破交月活动。自卫军不断破坏平古铁路和公路,炸桥梁、剪电线,使敌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时断时续。同时,军民配合围困那些建在交通要道上的日伪据点,使据点断粮断水,孤立无援。在我围困下,敌不得不先后放弃了北庄、落洼、镇罗营、达峪、土门等据点。

1944年夏,冀东发起夏季攻势。6月3日,十三团强袭沿长城“扫荡”的日伪军于密云土门、熊儿寨村,毙伤敌500余人。7月14日,我五区队追袭抢麦之敌于清水潭村,毙伤日伪86人,生擒密、怀、顺三县日籍顾问犬养毅和密云县伪督察长等一批伪组织头目。在我沉重打击下,密云地区日伪陷入困境。相反,抗日根据地则更加巩固,武装力量迅速发展。11月,河东成立承兴密县支队。1945年1月,河西成立丰滦密县支队。同月,在密云地区活动的二区队和五区队合编为1944年9月至翌年春,密云根据地内全面开展了减租增资运动。运动进行时,正值伪满军入关“扫荡”,因此没有一律实行“二五减租”,在一些环境紧张地区,经群众同意适当降低了减租标准,增资则采取雇主与雇工协商解决的办法,以缓和阶级矛盾。通过减租增资,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抗日积极性。运动中也有激烈斗争,1945年1月1日夜,混进我干部队伍的阶级异己分子王孝鹏因仇视减租,持枪杀害了丰滦密县委书记兼县长胡毅,制造了一起严重的阶级报复事件。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大反攻的前夜。5月,平北地委组建热西分委和热西支队,准备以丰滦密为前进基地,挺进热河西部开辟新区。因此,丰滦密又由冀东划回平北。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14日,苏蒙联军进军古北口,驻古日军不战而降。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是,驻密日军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拒不向抗日军民缴枪。为此,密云军民坚决执行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全线出击,解除敌伪武装,收复敌占区。至9月初,除密云县城、石匣两大据点因有大股日军固守、我无力攻克外,其他地区全部收复。饱受蹂躏的密云人民,终于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为了这一胜利,密云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期间,全县有7600余人被杀害,3589人被抓到日本或东北做劳工,其中绝大多数惨死异乡,并有6亿多斤粮食被抢走,1.7万余间房屋被烧毁,9万余头牲畜被掠去。据丰滦密联合县县长江卓回忆,白河川沙坨子一带,根据地开辟时4000多人,到日本投降时只剩2000多人。然而,密云人民从来没有屈服,他们紧跟中国共产党,配合八路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